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本标注: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子目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122页第1段;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成就与问题和斯大林体质体制存在何种关系。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1】、梳理教材123页第1段、第2段;梳理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3:阅读教材123页“史料阅读”,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写在书上)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1】、梳理教材123页第3段;梳理勃涅日涅夫的改革。(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5:阅读教材123页“增长率”、“苏联火箭”;你能解读出哪些信息?(自主思考)问题6:精读学案【拓展1】【拓展3】【拓展4】、梳理教材124页第1段;梳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7:精读学案【拓展1】【拓展2】;结合解题思路;简要比较三人改革的异同?(写在书上)
【拓展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赫鲁晓夫(1956—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戈尔巴乔夫(1985—199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②苏联发展的困境:表现为:A.经济: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农业集体化的不足。B.政治: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③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国家混乱;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特别是粮食和生活用品短缺;③政治:政治生活日益僵化;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引发政治危机;④思想: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信仰的普遍性动摇。总之,政治、经济领域积累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经济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农业还是集体化)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依旧是行政指令,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措施: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只改革管理制度,没有触及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等)②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前期(1985-1988)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实行“加速发展战略”;、③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④调整苏联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政治①批判个人崇拜;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③平反冤假错案;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恢复了职务终身制。;贪腐正式公开化、集团化。1971年,勃列日涅夫禁止苏布文件中出现 “改革”这个词,开始用“完善”替代。后期(1988-1991)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外交①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锋第一阶段:(态势:互有攻守,优势在美)②中苏关系破裂。①美苏争锋第二阶段:(态势:苏攻美守);②中苏关系恶化。③1979年入侵阿富汗①美苏争锋第三阶段:(态势:美对苏强硬,苏联全球收缩);放松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②中苏关系有一定改善。评价积极: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②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④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消极:①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②经济体制有所改变;③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占优势。消极: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③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④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一定程度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拓展2】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存在弊端改革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拓展3】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是1986年3月,苏共27大通过的指导苏联20世纪末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工作的总战略方针。加速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今后15年内,把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这些任务相当苏联建国70年内所作的工作。加速发展战略”着眼于下个世纪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以高技术为核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展开全面改造。【拓展4】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特征 (思考:为什么说是背离社会主义方向?)(1)实行多党制。主张建立全民党、议会党,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2)主张“全民国家”。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独裁,主张 “全面充实人权”。(3)主张“民主化”。反对民主集中制。(4)主张完全市场化。取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实行混合经济,搞完全市场化。(5)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
【拓展5】.苏联解体解体原因:●●: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现实: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④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⑤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⑥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⑦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影响:①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②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③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张创造了条件;④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创;⑤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拓展6】近代以来三大社会发展模式(现代化模式)●●●●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大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子目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7】;梳理教材124-125页;东欧各国改革的基本情况。(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2:阅读教材125页“历史纵横”、“苏联军队开进布拉格”,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自主思考)问题3:精读学案【拓展8】;梳理教材125页后2段;全面了解东欧剧变。(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5】【拓展8】【拓展9】并结合所学;回答教材127页的“问题探究”(自主思考)问题5:结合教材127页“学习拓展”和所学知识,思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写在书上)
【拓展7】东欧国家的改革
【拓展8】.东欧剧变原因:①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突破苏联模式束缚;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外部: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类型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3)东欧剧变实质: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拓展9】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①思想渗透:这是和平演变的核心手段,旨在通过传播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来影响目标国家人民的思想观念。例如,西方国家可能利用媒体、文化交流等途径来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具体做法如美国设立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就是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工具。经济诱压:通过提供经济援助、贸易优惠、贷款等手段来诱导或压迫目标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以“经济制裁”为威胁的手段来使用。同时,也可能通过对方的经济依赖,来控制其政策走向。②文化输出: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以及教育交流项目等方式来推广西方文化,从而影响目标国家的文化氛围和年轻一代的思想倾向。这种做法旨在逐渐改变对方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③社会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交流活动,如旅游、学术研讨、人员互访等,来促进与目标国家人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④分化瓦解:支持目标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和敌对势力,煽动民族情绪,制造社会分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削弱对方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其进一步的和平演变创造条件。
子目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结合学案下图;梳理教材126-127页(课本标注);并回答126“学思之窗”。(自主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