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分布,理解争霸和兼并战争对华夏认同的作用。
2.结合相关史实,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的原因及对秦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活跃的背景,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 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及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平王东迁后,王室疆土开始还有600平方里,后来不断受到诸侯和周边少数族的蚕食,最后局促于今河南西部的一二百里范围之内如同一个弱小的诸侯。天子的地位日益下降,逐渐失去了它的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不听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王室失去了贡赋收入,经济日蹙,乃至于周天子不得不向鲁“求赙”(丧葬财物)、“求金”(青铜)和“求车”了。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2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根据《论语·季氏篇》
材料3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内的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影响较大的有鲁国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后代)四分公室,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将鲁国国君的土地瓜分;晋国先是出现六卿倾轧,内斗后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在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强大起来的大夫田氏从姜氏手中夺取政权,姜齐变成了田齐。
(1)根据材料1、2、3,结合教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动?
材料4
材料5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2)根据材料4、5,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政治地图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教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6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压力下,围绕“耕战”目标,为增强国家集权能力、提高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而实施的改革举措。战国制度变迁的这一趋势,是古代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首先,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及人口的增长,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治理的问题,就成为各国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其次,日益严峻的列强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三,人口流动的频繁和旧有村社传统的解体,要求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居民的行政控制能力。其四,兼并战争形势下人才竞争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2)依据材料6,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结合其内容分析变法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和P11“学思之窗”,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快速阅读教材第三、四目“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完成下列问题。
(1)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历史人物分成九个等级,孔子被列为第一等(“圣人”),老子被列为第四等。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
(2)概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二、自主检测
1.周平王向东迁洛邑后,相继出现了问周天子传国九鼎的轻重、用箭射伤天子肩膀、讨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杀死大夫苌弘等事情。这些材料表明东周前期
A.大国争霸 B.王室衰微 C.战争连绵 D.华夷混杂
2.战国时期的战争在性质上已经不同于春秋时期,属于
A.争霸战争 B.侵略战争 C.兼并战争 D.灭国战争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获得了重大发展,原有的奴隶制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 B.各国变法的推动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铁器牛耕的使用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以下措施中,对西周以来的血缘宗法制度造成直接冲击的是
A.奖励军功 B.建立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拆散大家庭
5.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在鲁城的外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孔子的主张在当时“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
A.不能反映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愿望 B.不能适应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C.不利于缓和当时激化的阶级矛盾 D.以德治民的政治主张触怒当权者
6.右图是有人根据先秦某思想家的言论画的一幅画。这位思想家
A.否定社会改革
B.主张实行仁政
C.反对小国寡民
D.崇尚逍遥自由
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私学流行,士才作为一个阶层兴起。……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促使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到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私学的兴起 B.统治者的重视
C.社会大变革 D.百家争鸣的出现
8.2008年,中国领导人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中华文明早有“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传统。该名言出自战国某思想家的著作,原文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
2.班级合作
【思维拓展】春秋时期,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先后建立了霸权,远离中原的秦国也称霸西戎。观察右图,结合所学,从历史、地理和军事等角度探讨这些诸侯国能够称霸的原因。
【应用学习】
1.以下两幅图片反映了先秦时期山西及河南地区政区变化情况。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图一 图二
A.国家由分裂到走向统一 B.分封制日益走向瓦解
C.诸侯国数量呈增多趋势 D.中原地区的战乱连绵
2.“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材料认为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在于
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
3.1955年在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的赵国晚期遗址中,铁农具占出土的全部农具总数的65%,而石、骨、蚌农具则占35%。这表明当时
A.赵国的生产力水平在七国中最高 B.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C.铁农具已经完全取代了其它农具 D.各国已经普遍使用铁制农具
4.成书于战国时期《易传》中写道:“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这一记载表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 B.独立的商人群体开始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 D.经商致富已成为社会共识
5.春秋前期,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好坏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商鞅变法时,实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 B.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
C.有利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D.加快了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步伐
6.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是
A.国家由分裂到走向统一 B.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C.由集体劳动到个体劳动 D.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
7.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评论说:“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这实际上肯定了孔子
A.传播文化典籍方面的贡献 B.教育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C.儒家文化中的创始人地位 D.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8.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此,老子对“礼”的基本态度是,“礼”是
A.挽救社会危机的根本途径 B.顺应自然规律的主要表现
C.社会陷入危机混乱的标志 D.人际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
9.右图出自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之先秦诸子百家。以下有关漫画中所涉及的学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其主张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反映小生产者提高其地位的要求 D.适应了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出:诸子百家言论不同,譬如水火,是互相没落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与义,敬与和,固然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这表明了诸子百家
A.思想上相互影响与融合 B.言论上互相对立各不相同
C.具体内容相异水火不容 D.治国主张上并不存在分歧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权力下移;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
(2)变化:由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诸侯国数量减少;边疆民族分布发生变化。
原因:长期争霸战争的影响;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民族交融的高峰。
影响:国家由分裂混战到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和民族基础。
2.(1)铁器牛耕出现,水利大量兴修,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农业获得发展;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分工细密,金属铸币大量流通,出现规模较大的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大商人。
(2)略
(3)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商鞅变法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周的传统制度对秦国影响较小。
3.(1)合理。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显学;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就被确立为思想正统,影响巨大。与孔子和儒家学说相比,老子及其开创的道家学派影响不如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大,汉武帝之后更是被列为“罢黜”的学派。
不合理。孔子和老子都是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代表人物及主张:略。
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经济发展;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注意延揽人才,重用士人;士人提出各自见解和主张,以影响现实政治;社会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变革;培养了人才并丰富了哲学思想;推动了科技发展;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自主检测
1.B 2.C 3.D 4.A 5.B 6.A 7.C 8.D
三、合作学习
【思维拓展】
思考角度:区位因素;历史传统;现实因素。
四、应用学习
1.B 2.D 3.B 4.C 5.C 6.B 7.A 8.C 9.D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