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 程 目 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历史 背景 历史渊源 中国是_____________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__________格局近代现状 少数民族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践探索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民族问题的探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确立 过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区划设置 _________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统一多民族多元一体聚居内蒙古发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 2012年后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2017年后 铸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写入党章制度 优势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 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图解】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1.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重大贡献。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④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2. 【学思之窗】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结合史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答案:原因: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休戚相关,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举措: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帮扶力度;四是帮扶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等。3. 【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根据史料,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答案: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化;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数量和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监督体系。4. 【教材图示】西藏墨脱公路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该公路通车体现了什么?分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答案:体现: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生动说明了中国梦不断为人民造福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因素:改革开放的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5. 【问题探究】“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要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历史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明朝时,三娘子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筑城,因用青砖砌墙,故有青城之名,明朝则赐名归化。清朝又筑一新城命名为绥远,两城合并名为归绥城。1954年,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这一地理名称变化反映出国家(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践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D. 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解析】 归绥改名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呼应其最初的名字,体现新中国践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民族传统,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地理名称”的变化,排除A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就已成立,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理念,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C1.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C. 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 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解析】 中国共产党并未照搬民族联邦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与民族联邦模式不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而非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B2.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 B. 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C. 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D. 中共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解析】 材料关注的是民族问题,早在抗战时期中共就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自决,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间是抗战时期,并没有成立新兴的人民政权,排除C项。D3. (2025厦门期末)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提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A. 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B. 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C. 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D. 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充分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照顾少数民族实际的特点,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故选B项;“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个政策来判断,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密切相关,并非民族政策主要体现的范围,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材料为民族杂居地方,排除D项。4. 1951年政务院发出《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等。这种做法( )A. 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C. 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实行 D. 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解析】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的名字“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归绥、迪化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平等,而把这些名字进行修改,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D项正确;仅通过个别城市地名的更改不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排除A项;城市的改名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C项不合题干主旨。D5. 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有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见,邓小平( )A. 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 B. 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理念C. 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D. 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解析】 由材料“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光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搞好团结,更重要的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好,体现了邓小平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C项正确。C6. 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在民族教育经费上继续给予照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招生优惠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这些举措( )A. 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B.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C. 加快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D. 使各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一致【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央通过多种举措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有利于为当地吸收培养教育人才,促进当地发展,故选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重视,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由于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所以教育水平发展也存在差异,“水平发展一致”表述错误,排除D项。A7.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这些规定( )A章节 具体规定第48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第50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照顾本地方散居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第51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第52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A. 奠定民族共治的法理基础 B. 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C.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D. 提供解决历史问题的范例【解析】 这些规定确保了各民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故选A项;共同繁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不能仅靠法律断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人民民主制度框架内细化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和发展问题,但并非开创新阶段,排除C项;该法律为民族关系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解决方案,但不直接针对历史问题,排除D项。8. (2025洛阳期中)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达到全省干部总数的33.51%,省级机关领导班子中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的达到71.88%,16个州市党委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这一局面得益于( )A.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C.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断扩大 D. 云南完成了各民族间交融【解析】 材料中云南省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扩大,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的权利,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故选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涵盖广泛群体,仅凭云南省干部人才队伍扩大无法全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干部人才队伍扩大,未明确各民族归属及交融情况,排除D项。B9.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它体现了( )A. 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 B. 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C.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 D.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C项目 2012年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70(元) 13 634(元)农村贫困人口 3 121(万人) 全部脱贫公路通车里程 102(万千米) 141(万千米)卫生技术人员数 86.7(万人) 155(万人)【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通车里程、卫生技术人员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说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故选C项;表格未提及东部地区经济状况,排除A项;表格中未提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数据,排除B项;表格中只涉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没有涉及医疗基础设施等信息,排除D项。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 民族平等的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执行B.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 民族团结与发展是我国当前根本任务【解析】 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人大代表,并且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据此得出民族平等的原则得到了贯彻,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排除D项。A1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摘编自《资治通鉴》等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不同: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6分)答案: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分)谢谢观赏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 程 目 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完成表格)历史背景 历史渊源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近代现状 少数民族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践探索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民族问题的探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确立过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区划设置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发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 2012年后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2017年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制度优势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图解】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核心探究1.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重大贡献。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④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2. 【学思之窗】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结合史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答案:原因: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休戚相关,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举措: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帮扶力度;四是帮扶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等。3. 【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根据史料,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答案: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化;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数量和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监督体系。4. 【教材图示】西藏墨脱公路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该公路通车体现了什么?分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答案:体现: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生动说明了中国梦不断为人民造福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因素:改革开放的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5. 【问题探究】“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要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历史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明朝时,三娘子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筑城,因用青砖砌墙,故有青城之名,明朝则赐名归化。清朝又筑一新城命名为绥远,两城合并名为归绥城。1954年,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这一地理名称变化反映出国家(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 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践行民族平等的原则D. 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答案】 C【解析】 归绥改名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呼应其最初的名字,体现新中国践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民族传统,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地理名称”的变化,排除A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就已成立,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理念,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C. 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D. 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答案】 B【解析】 中国共产党并未照搬民族联邦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与民族联邦模式不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而非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2.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B. 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C. 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D. 中共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答案】 D【解析】 材料关注的是民族问题,早在抗战时期中共就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自决,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间是抗战时期,并没有成立新兴的人民政权,排除C项。3. (2025厦门期末)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提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A. 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B. 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C. 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D. 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 B【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充分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照顾少数民族实际的特点,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故选B项;“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个政策来判断,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密切相关,并非民族政策主要体现的范围,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材料为民族杂居地方,排除D项。4. 1951年政务院发出《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等。这种做法( )A. 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B.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C. 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实行D. 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答案】 D【解析】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的名字“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归绥、迪化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平等,而把这些名字进行修改,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D项正确;仅通过个别城市地名的更改不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排除A项;城市的改名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C项不合题干主旨。5. 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有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见,邓小平( )A. 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B. 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理念C. 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D. 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答案】 C【解析】 由材料“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光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搞好团结,更重要的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好,体现了邓小平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C项正确。6. 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在民族教育经费上继续给予照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招生优惠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这些举措( )A. 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B.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C. 加快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D. 使各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一致【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央通过多种举措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有利于为当地吸收培养教育人才,促进当地发展,故选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重视,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由于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所以教育水平发展也存在差异,“水平发展一致”表述错误,排除D项。7.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这些规定( )章节 具体规定第48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第50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照顾本地方散居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第51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第52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A. 奠定民族共治的法理基础B. 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C.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D. 提供解决历史问题的范例【答案】 A【解析】 这些规定确保了各民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故选A项;共同繁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不能仅靠法律断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人民民主制度框架内细化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和发展问题,但并非开创新阶段,排除C项;该法律为民族关系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解决方案,但不直接针对历史问题,排除D项。8. (2025洛阳期中)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达到全省干部总数的33.51%,省级机关领导班子中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的达到71.88%,16个州市党委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这一局面得益于( )A.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C.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断扩大D. 云南完成了各民族间交融【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云南省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扩大,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的权利,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故选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涵盖广泛群体,仅凭云南省干部人才队伍扩大无法全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干部人才队伍扩大,未明确各民族归属及交融情况,排除D项。9.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它体现了( )项目 2012年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70(元) 13 634(元)农村贫困人口 3 121(万人) 全部脱贫公路通车里程 102(万千米) 141(万千米)卫生技术人员数 86.7(万人) 155(万人)A. 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B. 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C.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D.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答案】 C【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通车里程、卫生技术人员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说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故选C项;表格未提及东部地区经济状况,排除A项;表格中未提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数据,排除B项;表格中只涉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没有涉及医疗基础设施等信息,排除D项。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 民族平等的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执行B.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 民族团结与发展是我国当前根本任务【答案】 A【解析】 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人大代表,并且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据此得出民族平等的原则得到了贯彻,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排除D项。1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摘编自《资治通鉴》等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不同:统一的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平等;民族认同增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6分)答案: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分)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 程 目 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完成表格)历史背景 历史渊源 中国是 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 格局近代现状 少数民族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践探索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民族问题的探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确立过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区划设置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发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 2012年后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2017年后 铸牢 被写入党章制度优势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图解】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核心探究1.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学思之窗】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结合史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3. 【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根据史料,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4. 【教材图示】西藏墨脱公路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该公路通车体现了什么?分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5. 【问题探究】“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明朝时,三娘子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筑城,因用青砖砌墙,故有青城之名,明朝则赐名归化。清朝又筑一新城命名为绥远,两城合并名为归绥城。1954年,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这一地理名称变化反映出国家(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 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践行民族平等的原则D. 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C. 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D. 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2.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B. 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C. 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D. 中共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3. (2025厦门期末)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提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A. 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B. 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C. 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D. 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1951年政务院发出《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等。这种做法( )A. 确保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B.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C. 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实行D. 落实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平等5. 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有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见,邓小平( )A. 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B. 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理念C. 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D. 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6. 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在民族教育经费上继续给予照顾,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招生优惠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这些举措( )A. 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B.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C. 加快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D. 使各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一致7.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这些规定( )章节 具体规定第48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第50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照顾本地方散居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第51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第52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A. 奠定民族共治的法理基础B. 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C.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D. 提供解决历史问题的范例8. (2025洛阳期中)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达到全省干部总数的33.51%,省级机关领导班子中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的达到71.88%,16个州市党委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这一局面得益于( )A.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C.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断扩大D. 云南完成了各民族间交融9.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它体现了( )项目 2012年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770(元) 13 634(元)农村贫困人口 3 121(万人) 全部脱贫公路通车里程 102(万千米) 141(万千米)卫生技术人员数 86.7(万人) 155(万人)A. 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B. 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C.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D.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 民族平等的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执行B.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 民族团结与发展是我国当前根本任务1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摘编自《资治通鉴》等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唐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学用word.doc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pptx 第13课 教用word.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