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子目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子目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子目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性质 直接管理民众 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
秦汉 乡里制(三老→里正→亭长),后世沿袭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和村坊制(里正、村正、坊正) 邻保制度
宋朝 ——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里长→甲首)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清朝 初期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概念】基层治理
是对基层地区(如乡、市镇、农村等)的治理。该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概念】乡里制度
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该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结合,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概念】保甲制度
是中国古代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该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图解】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补充】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核心探究
1. 【探究】秦朝的基层治理
秦建立后,民众迁徙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里耶秦简曾记载,秦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徙往都乡的劾等17户民众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都乡希望启陵乡协助查询。启陵乡回复劾等迁徙时有过文书通知都乡,启陵乡现没有记录,不知道劾等的年龄,请都乡自己询问。这份文书是启陵乡写给县廷的,迁陵县守丞批复给都乡负责人“以律令从事”,要求都乡应按照规定去查询登记年籍。……岳麓秦简中有《亡律》,对逃亡者的身份类型及“匿亡人”者有详细划分和法律处理规定。(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根据史料,概括秦朝基层治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举措:实行乡里制;采取户籍制;创立文书制度;以律令规范行为。原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征发赋役的需要。
2. 【史料阅读】(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户口一》)
据史料指出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基层管理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何特点。
答案:制度:实行保甲制度。特点:由当地有名望和文化的人担任,具有延续性;规定严格细致;维护社会治安。
3. 【探究】古代基层治理的趋势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色彩越来越弱。(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
答案: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4. 【探究】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相互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答案: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皇权的社会秩序);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2. (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朱元璋通过这些措施,加强控制社会基层,以维护自身统治,故选B项;农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材料目的也不在职业上,排除A项;通晓和监督,不能等同于“禁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控制,D项不属于主观目的。
【课时作业】
1. (2025淮安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
A. 注重赋税征收 B. 重视基层管理
C. 实行严刑峻法 D. 维护等级秩序
【答案】 B
【解析】 “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家长”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通过对这些家庭关键角色的认定和规范,秦汉政权能够更好地掌控基层社会,体现了对基层管理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涉及基层管理的范畴,排除A项;仅从“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不能得出C项结论;等级秩序是指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差异,这与“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不相关,排除D项。
2. 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A. 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
B. 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 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
D. 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与进步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D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与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相伴相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
3. (2025东莞期末)宋代,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包括人口信息管理、调解纠纷、桥道及水火信息收集与上报等。据此可知,宋代(  )
A. 社会治理不断完善 B. 城乡治安日益恶化
C. 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 城市发展突破限制
【答案】 A
【解析】 “烟火公事”“人口信息管理”等属于社会治理,反映了社会治理职能不断完善,故选A项;社会治理完善有利于治安,B项逻辑错误;本题主题是城市乡村,城市包括首都(中央)和地方城市,不单指地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社会治理,而D项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4. (2025郑州期末)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
A. 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
B. 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 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
D. 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乡村组织,还是宗族规约都渗入了国家权力或国家意志,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管理组织多元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强调国家权力深度介入乡村相悖;材料未涉及中央治理,排除D项。
5. (2025清远期中)明初,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在各地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的事迹;让民间自行推荐一名“里老人”负责宣讲“六谕”。以上举措(  )
A. 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 积极实践乡村自治理念
C.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D. 实质是礼教取代了法律
【答案】 A
【解析】 统治者在全国各地通过公布犯错内容和孝贤事迹以及宣讲圣谕等方式教化乡里百姓,有助于加强基层控制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故选A项;中国古代利用乡里制度进行基层管理,注重利用宗族的力量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且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并未实现现代乡村自治理念,排除B项;明清时期利用乡约和圣谕对乡里教化的目的是为控制百姓以稳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提升,但也禁锢了人民思想,排除C项;明朝利用乡约宣讲圣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逐渐与法律合流,中国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出现礼法融合,但礼教主要作为道德教化不能取代法律的强制作用,排除D项。
6. 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 民间风俗习惯决定基层治理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D. 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乡村调节占大部分,说明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故选D项;“决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民间风俗的作用,排除A项;“乡村纠纷”存在多种,并非完全属于“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排除C项。
7. (2025潍坊期中)里甲制由明太祖创设,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朝中后期,里甲制开始崩溃;至清代,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常态。这一变化(  )
A. 源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 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
C. 反映了乡绅势力膨胀
D. 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答案】 A
【解析】 明清时期涉及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两大税制改革内容,导致户籍管理、社会管理和赋役制度的紧密关系得到减缓,民众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材料正是这一方面的体现,故选A项;地方乡绅作用增强不代表中央集权弱化,属于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变化,排除B项;C项属于表现,且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乡绅势力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材料没有涉及效果如何,排除D项。
8. (2024深圳期末)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
A. 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 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 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 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答案】 B
【解析】 宗族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并且宗族对这种行为持支持态度,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从而影响地方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宗族械斗影响地方社会安定,并非强调宗族的综合性治理功能,排除A项;C项不合题干主旨;宗族得到了官府庇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 (2025中山期末)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
A.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 抵御日益严峻的外来威胁
C. 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 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答案】 A
【解析】 当时政府非常重视保甲制度的建设,从覆盖范围、人选任用和登记造册都进行了细致规定,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强化保甲制度,进一步强化基层控制,故选A项;保甲制度主要推行在基层地区,外来威胁主要在边疆地区,排除B项;赋役征发只是保甲制度的功能之一,保甲制度还是政府强化基层治理和社会控制的手段,排除C项;保甲制度是基层管理制度,“兵农合一”主要针对的是兵役制度,排除D项。(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子目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性质 直接管理民众 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
秦汉 ______制(三老→里正→亭长),后世沿袭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和村坊制(里正、村正、坊正) ______制度
宋朝 ——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______制(里长→甲首) 王守仁推行__________
清朝 初期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趋势:兼具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__________的保甲制合一
乡里
邻保
里甲
十家牌法
区划和户籍管理
社会治安
【概念】基层治理
是对基层地区(如乡、市镇、农村等)的治理。该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概念】乡里制度
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该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结合,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概念】保甲制度
是中国古代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该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图解】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补充】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1. 【探究】秦朝的基层治理
秦建立后,民众迁徙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里耶秦简曾记载,秦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徙往都乡的劾等17户民众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都乡希望启陵乡协助查询。启陵乡回复劾等迁徙时有过文书通知都乡,启陵乡现没有记录,不知道劾等的年龄,请都乡自己询问。这份文书是启陵乡写给县廷的,迁陵县守丞批复给都乡负责人“以律令从事”,要求都乡应按照规定去查询登记年籍。……岳麓秦简中有《亡律》,对逃亡者的身份类型及“匿亡人”者有详细划分和法律处理规定。(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根据史料,概括秦朝基层治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举措:实行乡里制;采取户籍制;创立文书制度;以律令规范行为。原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征发赋役的需要。
2. 【史料阅读】(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户口一》)
据史料指出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基层管理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何特点。
答案:制度:实行保甲制度。特点:由当地有名望和文化的人担任,具有延续性;规定严格细致;维护社会治安。
3. 【探究】古代基层治理的趋势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色彩越来越弱。(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
答案: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4. 【探究】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相互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答案: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皇权的社会秩序);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2. (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解析】 朱元璋通过这些措施,加强控制社会基层,以维护自身统治,故选B项;农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材料目的也不在职业上,排除A项;通晓和监督,不能等同于“禁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控制,D项不属于主观目的。
B
1. (2025淮安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
A. 注重赋税征收 B. 重视基层管理
C. 实行严刑峻法 D. 维护等级秩序
【解析】 “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家长”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通过对这些家庭关键角色的认定和规范,秦汉政权能够更好地掌控基层社会,体现了对基层管理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涉及基层管理的范畴,排除A项;仅从“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不能得出C项结论;等级秩序是指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差异,这与“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不相关,排除D项。
B
2. 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A. 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 B. 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 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 D. 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与进步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D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与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相伴相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
D
3. (2025东莞期末)宋代,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包括人口信息管理、调解纠纷、桥道及水火信息收集与上报等。据此可知,宋代(  )
A. 社会治理不断完善 B. 城乡治安日益恶化
C. 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 城市发展突破限制
【解析】 “烟火公事”“人口信息管理”等属于社会治理,反映了社会治理职能不断完善,故选A项;社会治理完善有利于治安,B项逻辑错误;本题主题是城市乡村,城市包括首都(中央)和地方城市,不单指地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社会治理,而D项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A
4. (2025郑州期末)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
A. 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
B. 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 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
D. 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乡村组织,还是宗族规约都渗入了国家权力或国家意志,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管理组织多元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强调国家权力深度介入乡村相悖;材料未涉及中央治理,排除D项。
B
5. (2025清远期中)明初,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在各地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的事迹;让民间自行推荐一名“里老人”负责宣讲“六谕”。以上举措(  )
A. 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 积极实践乡村自治理念
C.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D. 实质是礼教取代了法律
A
【解析】 统治者在全国各地通过公布犯错内容和孝贤事迹以及宣讲圣谕等方式教化乡里百姓,有助于加强基层控制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故选A项;中国古代利用乡里制度进行基层管理,注重利用宗族的力量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且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并未实现现代乡村自治理念,排除B项;明清时期利用乡约和圣谕对乡里教化的目的是为控制百姓以稳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提升,但也禁锢了人民思想,排除C项;明朝利用乡约宣讲圣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逐渐与法律合流,中国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出现礼法融合,但礼教主要作为道德教化不能取代法律的强制作用,排除D项。
6. 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 民间风俗习惯决定基层治理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D. 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
【解析】 图片中乡村调节占大部分,说明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故选D项;“决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民间风俗的作用,排除A项;“乡村纠纷”存在多种,并非完全属于“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排除C项。
D
7. (2025潍坊期中)里甲制由明太祖创设,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朝中后期,里甲制开始崩溃;至清代,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常态。这一变化(  )
A. 源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 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
C. 反映了乡绅势力膨胀 D. 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解析】 明清时期涉及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两大税制改革内容,导致户籍管理、社会管理和赋役制度的紧密关系得到减缓,民众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材料正是这一方面的体现,故选A项;地方乡绅作用增强不代表中央集权弱化,属于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变化,排除B项;C项属于表现,且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乡绅势力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材料没有涉及效果如何,排除D项。
A
8. (2024深圳期末)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
A. 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 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 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 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解析】 宗族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并且宗族对这种行为持支持态度,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从而影响地方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宗族械斗影响地方社会安定,并非强调宗族的综合性治理功能,排除A项;C项不合题干主旨;宗族得到了官府庇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B
9. (2025中山期末)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
A.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 抵御日益严峻的外来威胁
C. 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 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解析】 当时政府非常重视保甲制度的建设,从覆盖范围、人选任用和登记造册都进行了细致规定,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强化保甲制度,进一步强化基层控制,故选A项;保甲制度主要推行在基层地区,外来威胁主要在边疆地区,排除B项;赋役征发只是保甲制度的功能之一,保甲制度还是政府强化基层治理和社会控制的手段,排除C项;保甲制度是基层管理制度,“兵农合一”主要针对的是兵役制度,排除D项。
A
谢谢观赏子目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性质 直接管理民众 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
秦汉 制(三老→里正→亭长),后世沿袭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和村坊制(里正、村正、坊正) 制度
宋朝 ——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制(里长→甲首) 王守仁推行
清朝 初期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趋势:兼具 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 的保甲制合一
【概念】基层治理
是对基层地区(如乡、市镇、农村等)的治理。该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概念】乡里制度
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该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结合,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概念】保甲制度
是中国古代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该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图解】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
【补充】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核心探究
1. 【探究】秦朝的基层治理
秦建立后,民众迁徙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里耶秦简曾记载,秦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徙往都乡的劾等17户民众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都乡希望启陵乡协助查询。启陵乡回复劾等迁徙时有过文书通知都乡,启陵乡现没有记录,不知道劾等的年龄,请都乡自己询问。这份文书是启陵乡写给县廷的,迁陵县守丞批复给都乡负责人“以律令从事”,要求都乡应按照规定去查询登记年籍。……岳麓秦简中有《亡律》,对逃亡者的身份类型及“匿亡人”者有详细划分和法律处理规定。(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根据史料,概括秦朝基层治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 【史料阅读】(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户口一》)
据史料指出清朝乾隆年间社会基层管理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何特点。
3. 【探究】古代基层治理的趋势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色彩越来越弱。(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
4. 【探究】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相互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 (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课时作业】
1. (2025淮安期中)秦汉简牍中多次出现的“户人”,是国家授予田宅、爵位的法定对象;简牍诏令中的“家长”并非传统的“尊长”,而是法定家长即户主,是官府认定的家庭负责人,“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这表明,秦汉政权(  )
A. 注重赋税征收 B. 重视基层管理
C. 实行严刑峻法 D. 维护等级秩序
2. 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A. 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
B. 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 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
D. 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
3. (2025东莞期末)宋代,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包括人口信息管理、调解纠纷、桥道及水火信息收集与上报等。据此可知,宋代(  )
A. 社会治理不断完善 B. 城乡治安日益恶化
C. 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 城市发展突破限制
4. (2025郑州期末)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
A. 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
B. 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 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
D. 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5. (2025清远期中)明初,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在各地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的事迹;让民间自行推荐一名“里老人”负责宣讲“六谕”。以上举措(  )
A. 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 积极实践乡村自治理念
C.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D. 实质是礼教取代了法律
6. 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 民间风俗习惯决定基层治理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D. 基层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补充
7. (2025潍坊期中)里甲制由明太祖创设,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与乡村社会政治秩序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朝中后期,里甲制开始崩溃;至清代,乡绅阶层协助官府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常态。这一变化(  )
A. 源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 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
C. 反映了乡绅势力膨胀
D. 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8. (2024深圳期末)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
A. 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 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 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 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9. (2025中山期末)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
A.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 抵御日益严峻的外来威胁
C. 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 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