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表格式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表格式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伯牙鼓琴》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文言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2审美创造.借助“巍巍乎”“汤汤乎”等词展开想象,感受伯牙音乐的艺术之美。
3思维能力.抓住“方”“少选”“又”和“志”,阅读背景故事及资料袋,理解伯牙之志,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深入感受中国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巍巍乎”“汤汤乎”等词展开想象,感受伯牙音乐的艺术之美。
2.抓住“方”“少选”“又”和“志”,阅读背景故事及资料袋,理解伯牙之志,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深入感受中国知音文化。
教学难点: 抓住“方”“少选”“又”和“志”,阅读背景故事及资料袋,理解伯牙之志,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深入感受中国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单元篇章页:同学们,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就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第七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插上想象的翅膀,从文言文、外国作品和国粹艺术的角度感受艺术的魅力。 2.金徽玉轸,铮铮弦上音,让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古琴曲)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的声音吗? 生1:这应该是一种琴声,悠扬婉转,让我仿佛置身在自然山水之间。 生2:这首乐曲应该是用古琴演奏的,这样的古曲很有韵味。 3.引入新课: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跟音乐有关的文章。这是一篇古文,记录了一位春秋时期音乐家的故事。请读读课题。 生:《伯牙鼓琴》 4.师:读得很准确,“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生:通过课文的插图和注释,我知道“鼓琴”是弹琴,“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在弹奏古琴。 师:你运用了之前学过文言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真棒!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用学生喜欢的诗歌、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以此尝试展开想象,初步感知艺术的魅力。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在为今天借助文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梳理方法,自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除了刚刚谈到的借助插图、借助注释,还可以查阅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 生2:咱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文言文。 师:感谢你们的分享。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读通、读懂课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02页,读读自学提示。 生:(读自学提示) (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两遍。 (2)同桌相互听读,讨论、修正读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说说文章的大意,把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 2.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困难或发现吗? (1)预设1:读准字音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1:老师,我发现课文有三个多音字,读音不好判断。 生2:根据注释,我知道“少选”是一会儿,不久,表示时间很短,应该读“少(shǎo)”。“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第一个“为”是认为、以为,读二声;第二个“为”指为了他弹琴,因此读四声。 师:看来,根据注释理解字义,也能帮助我们判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生1:老师,我还发现“汤汤乎”和“破琴绝弦”容易读错,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师: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读准了字音。课文还有一些句子,你能读好吗? (2)预设2:读好节奏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生1:这两个语气词“哉 ”“乎”,我们曾经见过。可以在“乎”后面画上小斜线来读。 生2:在“乎”后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会更有韵味。请大家跟我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读好语气词,能帮助我们读通句子。这个句子有点难读,你是怎么读的?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2:联系前句的“不复鼓琴”,后句“复为鼓琴者”与它结构相似,指“再次为之弹琴”,可以这样读(范读)。 师:你联系了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帮助我们读好文言文的语句。同学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3.理解文意。 生1:老师,在刚刚的句子中,我还不太理解“足”的意思。 生2:通过查字典,我知道这里的“足”是“值得”的意思。 师:在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遇到。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方”就指的是“刚刚”。理解了重点词句,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大意吗? 生1: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弹琴时,伯牙刚想到高山,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呀!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理解了课文内容,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让我们读一读全文。 生2:(读全文) 师:你们不仅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还读出一点儿文言文的韵味,真不错!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搭建方法支架,反复诵读。学生继续借助注释读好字音,联系前后文理解难句,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再根据句意、文意读好节奏,读出韵味。为接下来读懂课文,展开想象做铺垫。】 三、展开想象,诵读入情 1. 抓关键词,朗读体会山之巍峨 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子期听到了什么呢?请用横线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生1:老师,我勾出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 师:(引导想象)读到“巍巍”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座山呢? 补充短语:好一座 山! 生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山。 生2:我眼前似乎也有一座高大巍峨的山。 师:现在我们就站在你们想象的高耸如云、直入云霄、高大巍峨的山顶,你有什么感受?这句话我们可以怎么读呢? 生1:我感觉这座山很壮观,我会这样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2:我想把“巍巍”“太山”读得重一点,这样更有气势。(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 “巍巍太山”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把“汤汤乎若流水”的浩荡情景读出来,读给同桌听吧! 2. 抓关键词,朗读体会水之浩荡 生2:我曾经见过浩荡奔流的长江,我想把这种感受放到句子里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生1:我也来读一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好一个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咱们读着句子,想着画面,感受到了伯牙乐曲的美妙。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部分学生的相关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可能不足,会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受,引导学生练习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读出琴声展现的山之巍峨、水之浩荡。以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补充想象画面,加深对伯牙音乐美的感受,诵读入情。】 四、感悟“知音” 1.品读语段,感受心意相通 师:伯牙想到高山,子期就听出了高山;伯牙想到流水,子期就听出了流水,无论伯牙在弹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他们俩可以说是——心意相通。他们心意相通到什么程度呢?咱们把这两句放回原文。 师: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体现他们俩心意相通的关键词,细细体会,跟同学说说你的新发现吧! 生1:老师,我发现“方”和“少选”能够体现伯牙和子期的心意相通。伯牙刚想到太山,子期就听出来;短短一会儿,伯牙想到流水,子期又能听出来。 生2:老师,我还抓住了“又”字,伯牙琴技高超,子期一次又一次地听出他心中所想,说明他们已经非常有默契了。 师:是啊,伯牙琴技高超,子期欣赏水平也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说明他们心意相通的程度很深,已经可以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板书:心有灵犀)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 2.深入感受二人心有灵犀 师:我想,伯牙的琴声一定不只展现高山和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展现什么样的景象?子期又感受到什么? 生1:(展开想象说叠词)子期还可能感受到明月皎皎、白雪皑皑。 师:你们把他们放入语句中, 读一读吗? 生1:方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少选之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生2:伯牙还可能弹到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方鼓琴而志在(春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春雨)。”少选之间而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师:伯牙所弹,子期立马心领神会,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默契了。 3.感受志趣相投的知音之情 师:能遇到如此心有灵犀的人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交流的仅仅是琴技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老师,我发现锺子期不仅能听出伯牙琴声的好,还听出了他的“志”。 师:咱们来看看伯牙的经历吧。 相传,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因技艺高超而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之为“琴仙”。他曾在楚王的宴会上弹奏成名作《水仙操》。他把海上的风起云涌,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楚王却说:“太嘈杂了,换一曲吧。”他又弹奏了高山流水,当他兴致正浓时,却发现君王和大臣们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师:锺子期听出的仅仅是琴声吗? 生1:子期还能听出伯牙的志向,从“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可以看出来。古人经常用山、水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伯牙也不例外。 师:伯牙有怎样的志向呢? 生2:伯牙作为宫廷乐师时,没有人愿意听他弹琴,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琴声。而锺子期不仅能听懂他的琴声,更能感受到伯牙的志向像大山一般高峻,胸怀像流水一样的宽广。 小结:世人只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子期却总能道出伯牙的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这样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朋友,就是难得的知音、知己呀!(板书:志趣相投 知音) 4.感受知音文化 师:朋友易得,知音难觅。能听懂伯牙志向的仅锺子期一人,当听闻子期去世的消息时,伯牙为何终身不复鼓琴? 生1:世界上只有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了解他的志向。而伯牙去世后,不会再有像他这样理解自己的知音了,所以子期不愿意再弹琴。 师:知音已逝,乐音不再,真是天涯无处觅知音。同学们,正因为伯牙子期这份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知音之情,才得以千古流传。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诗文中传诵——(出示资料袋) 师:同学们,咱们也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传诵下去吧!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深入想象,品读语言,感受二人心意相通;结合微课中伯牙的经历,理解伯牙之“志”;回归文本,理解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明白所谓知音,就是世界上与你心意相通,甚至心有灵犀之人。再通过思辨质疑,扩展微课、资料袋的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伯牙的“不复鼓琴”,充分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知音 志趣相投 心有灵犀 1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