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一课时,既是对前一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巩固与深化,又为后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此前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接触并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本课时进一步通过数据估算、图片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增长的趋势及紧迫性,强化他们对环境保护必要性的认识。该课时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意义,即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使用的资源,从而引入“变废为宝”的理念。这为后续低碳生活关于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等环保主题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巧妙运用项目式、探索议题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了《城市一日游》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体验,让学生跟随故事主角的步伐,亲历城市中的垃圾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当前垃圾暴增的严峻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在合作探究环节,倡导团队协作,共同探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环保实践策略。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和示例分享,使学生切实领悟到“变废为宝”的理念,认识到垃圾可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情分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及消费水平提高,垃圾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形成:对环境问题有一定敏感度,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他们开始认识到垃圾产生过多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例如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垃圾分类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对其基本概念也有所了解,能够区分出常见的可回收物如纸张、塑料瓶、金属罐等。但学生对垃圾暴增的实际影响以及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标准理解深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复杂多样的废弃物进行准确分类的能力有待提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提升学生的垃圾分类素养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培养未来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科学课、社会实践课乃至德育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激发内在环保动力,并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 ①通过课前拍摄生活中发现的垃圾照片,估算家(小区)、班级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总量,知道城市正经历着暴增的垃圾这一现象。 ②利用资料袋和自己课后收集的相关信息,用自述的方式(可一人、两人和小组合作)了解垃圾的危害。 ③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头脑风暴和“环保列车我来坐”,分辨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标志和价值,并探求变废为宝的小妙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识别回收再利用标志,并探求垃圾变废为宝的具体可能性。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分辨可回收物,理解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暴增的垃圾(我来算)教师活动 教师将以“城市一日游”为情境展开教学。 ①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并收集生活中的各类垃圾,并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下来,以实际生活素材融入课堂学习。 ②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所拍到的生活垃圾照片,并将其一一粘贴在黑板上预先绘制的垃圾收集线上,形成一条直观展示生活垃圾多样性和数量的“垃圾收集线”。代入第三视角,引导学生去计算我们一天内可能会产生的垃圾总量。 学生活动 在“城市一日游”的情境模拟中,学生们扮演本真的城市小主人。 ①展示自己课前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拍摄的各种生活垃圾照片,并将其贴在黑板上的垃圾收集弧线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亲手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垃圾分布图,直观感受垃圾问题的紧迫性。 ②和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估算每个人或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班级一天内可能会产生的垃圾总量,完成填写书本中的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城市一日游”的情景创设,创新性地引入粘贴照片在垃圾收集线上,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并直观感知到城市环境中的垃圾问题。通过实地拍摄和课堂展示,使学生真实感受垃圾数量的暴增和分布范围之广,从而引发他们对环保问题的深度关注与思考。同时,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及填写表格这些实践活动,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课堂互动,从实际操作到数据分析,再到观点分享,逐步深化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暴增的垃圾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便于学生理解“垃圾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并为环节二做准备。 环节二:可怕的垃圾(我来述)教师活动 ①组织学生探究思考,内容包括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垃圾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威胁。 ②借助资料袋,小组合作,可以选择一人自述、两人采访、情景表演等方式进行述说:我是电池,我可以活上百年……通过这样的互动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深化他们对垃圾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学生活动 ①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求问:我们对垃圾进行了处理,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②学生们在资料袋的帮助下,通过模拟垃圾的自述,了解垃圾的超长“寿命”和危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戏剧化表演形式增强学习效果。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交流,使学习成为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是本课程实践性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垃圾分类与合理处理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美丽家园的实际行动中来。 环节三:神奇的垃圾(我来辨)教师活动 ①向学生们介绍上海世博会中引人注目的环保实践案例,如用回收的废弃牛奶饮料盒制作成上千张广场座椅,以此生动实例说明即使是看似无价值的垃圾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回收再利用变成实用且环保的产品,彰显了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性。 ②各小组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并在这些物品中搜寻带有可回收再利用标志的实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废弃物中的“宝贝”,分享他们意外找到的可以循环利用的物品,进一步提升对垃圾分类及回收的认识。 ③开展一场Yes或No举牌的头脑风暴游戏,针对各类常见废弃物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进行快速判断与讨论。并把垃圾收集弧线上的照片放回相应的位置。 ④游戏:环保列车我来坐。环保列车环绕教室一圈,邀请乘客,如果是可回收物,请举YES,上车前行。如果不是可回收物,请举NO,拒绝上车。趣味游戏,准确辨别可回收物。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环保意识。 ⑤以简易却富有创意的作品结束活动——废纸壳制作的卡通人物和矿泉水瓶改造的笔筒,预告下节课将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提前构思自己的创意作品。学生活动 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深入了解上海世博会所倡导的环保理念,特别是那些由废弃牛奶饮料盒再生利用制作而成的环保座椅,借此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垃圾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②各小组会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废旧物品逐一拿出来,在集体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物品上标注的可回收再利用标志。每个学生都将参与其中,发掘那些本以为无用,但实际上却蕴含再生价值的“宝贝”,并分享自己发现时的惊喜与感悟,增强对垃圾分类及回收标识的认知。 ③参与一场趣味盎然的Yes或No举牌头脑风暴活动,快速辨识各类废弃物是否具有回收潜力。此外,把垃圾收集弧线上的照片贴到对应的位置,以图像化的方式加深理解。 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全员参与活动,人人都想争着坐上环保列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可回收物的分类知识。在游戏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⑤观察老师亲手制作的纸壳卡通人物和矿泉水瓶笔筒作为实物案例,发挥创意想象,思考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实用美观的物品,为下节课开展的“变废为宝”手工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设计意图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内容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出示上海世博会的环保座椅图片,学生了解了可回收再利用资源后再进行交流,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6.板书设计 变废为宝有妙招 我来算 我来述 我来辨 垃圾收集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