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
《牧场上的家》
 
教材版本、年级、单元
《牧场上的家》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4课《可爱的家》。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1.作品背景:
《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4课《可爱的家》中的歌曲。本课以“可爱的家”为主题,是四年级主题
“家乡美”的延续,也为本册第五单元“故乡”奠定基础。歌曲描绘了家乡牧场的诗情画意,是学生易唱爱唱的歌曲,学唱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表达对“家”和亲人的爱恋过程。歌曲是三拍子的,它曲调抒情优美,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相似,第四乐句再现第二乐句,表现对家的依恋。
2.音乐要素:
节拍(三拍子),旋律(优美流畅),歌曲结构(共四个乐句,第四乐句重现第二乐句),力度(力度强弱变化,体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作品解读:
歌曲《牧场上的家》描绘了家乡牧场的诗情画意,是学生易唱爱唱的歌曲,学唱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表达对“家”和亲人的爱恋过程。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第四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能把握音乐的主要情绪;运用正确的气息和发声方式演唱歌曲;已掌握二拍子指挥图示,待掌握三拍子指挥图示;具备识读简单乐谱的能力。
不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创新实践方面待加强,文化理解的自然产生和深刻性待加强。
五、教学目标
1.感受三拍子音乐的起伏连贯和柔美抒情;了解歌曲结构,体会作者对家浓浓的思念情感。(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素养导向:审美感知)
2.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稳定节拍,视唱骨干音;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节奏、旋律准确;力度强弱变化,表现思念的情绪从喷涌而出到深埋心底,小跳音表现灵动的音乐画面。(学习任务:合作演唱;素养导向: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3.通过对“小型歌舞剧表演”学习路径(共读剧本——招募演员——节目彩排——正式演出——评价反馈)的探索与实践,达成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迁移。(素养导向:创意实践)
六、教学方法
1.情境创学:创设大情境,走进“牧场上的家”,学习在情境中自然发生,核心素养在情境中形成。
2.问题引学:(路径思维明显)
路径1:找“骨干音”——三拍子指挥视唱“骨干音”旋律——学唱歌曲。
路径2:“小型歌舞剧表演”的学习路径:共读剧本——招募演员——节目彩排 ——正式演出——评价反馈。
3.活动互学:通过“体验当小指挥家”、“小组合作自学”、“小型歌舞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达成学科素养。
4.数字助学:PPT情境创设、人机互动等环节,丰富了艺术实践活动。
5.评价优学: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否积极参与体验、获得发展。
对学生学习理解程度的评价:理解和熟练运用知识、技能,
并进一步形成对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视唱骨干音,稳定节拍;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节奏、旋律准确。
难点:掌握小型歌舞剧表演的基本环节“共读剧本——招募演员——节目彩排 ——正式演出——评价反馈”,初步具备对角色的理解能力、对情感状态的体验和想象能力,以及舞台表演意识。
八、教学准备
钢琴、吉他、打击乐、课件、板书卡等。
九、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境导学,以节拍入手感受音乐(10分钟)
1.话题“家”引入,感受音乐情绪
师:从古至今,无数人对家的想念由来已久,古有游子归家,今有海外学子对家的思念……今天,我带来了最心爱的乐器——吉他,由它来讲述 “家”的故事。
教师表现:弹奏吉他,有感情地演唱《牧场上的家》(静静坐下,忧郁的游子想念家乡)。
(演唱结束)
师问:我的家在?
生答:牧场。
师:今天,让我们走进(板书出示课题)。
生:《牧场上的家》。
师:家在远方,声音挂得高高的、传得远远的。预备起——“牧场上的 家”。
生:齐读“牧场上的 家”。
师:我喜欢这样的声音,保持住!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轻柔、优美、抒情、自由…… 。
师点评:同学们感受音乐的能力真强,准确地抓住了歌曲情绪。
(讨论歌曲情绪、音乐画面,略)
2.第二遍聆听音乐,律动感受三拍子节奏
师:那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情绪再次走进牧场上的家,聆听音乐,我们踏着“几拍子”的步伐出发呢?(强调:几拍子)
(学生起立)
师提醒:前奏响起,表情微笑,背挺直。
师生表现:自由律动,体会“三拍子”律动感和强弱规律。
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学生积极参与,律动抓住了三拍子强弱特点。
师问:音乐是几拍子的?
生答:(听辨出“三拍子”,说出强弱规律)
师问:你们能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三拍子吗?
(请两名学生,不同的动作表现)
师:除了孩子们丰富的体态律动之外,我们的手也可以用挥拍的方式来表现。
(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
(注意:从说指令开始,挥拍节奏稳定,教师在节拍里说话)
师:伸出右手,手心向下,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放于胸前,
1、2、3,手臂放松,肩臂打开,1、2、3……。
师:让我们和上音乐,试一试。
3.第三遍聆听音乐,单手挥拍
师生表现:跟随音乐单手挥拍,注意手势正确,节拍稳定。
(音乐结束)
师点评:节拍稳定,手势标准,很有作为指挥家的潜力!那就请孩子们一起,来感受作为指挥家对音乐的把控。
师:请起立,指挥要有好的姿态表现,请孩子们两脚与肩同宽,肩背展直,头正,身体前倾,双手置于胸前。
(节拍要求)1、2、3……掌心向下……强、弱、弱…下、外、提
师:大家很有指挥家的风范。请你在长音处“画圆”,表现“音乐的连贯”。(教师示范两个乐句)
4.第四遍聆听音乐,双手挥拍
师:我们和上音乐,比比看谁的动作最有指挥家的风范。
(师提醒:前奏时,用右手单手指挥)
(在最后一句结束时)师提示:在结束处,老师刚才这个动作表示……(作收拍手势)
生答:收。
师:这就是指挥“收拍方式”,掌声送给自己,不仅学会了“挥拍”,还学会了“收拍”。
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熟练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为旋律作指挥。
【环节二】:挥拍视唱骨干音旋律,学唱歌曲(20分钟)
1.跟随旋律律动,感受音高起伏
师问:这首歌曲共有几个乐句呢
生答:四个乐句。
师:孩子们感知很准确。我们先从一二乐句开始,感受旋律起伏。
(播放一二乐句旋律)
师生表现:教师唱骨干音,师生律动,用手位感受音高变化,体会旋律起伏。
(师生一起试唱这段旋律,教师在板书上贴音符表现音高)
师:请孩子们观察,我们唱的几个音与这条旋律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再唱一遍第一乐句的骨干音)
“骨干音”:这种小节第一个音,又在强拍的音,它推动了旋律的进行,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骨干音”。
2.视唱一二乐句骨干音,找出“相似乐句”
学生表现:跟随钢琴,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稳定节拍,视唱骨干音。同时比较一二乐句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两个乐句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
“相似乐句”:前面相同,后面不同,在音乐中,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做同头异尾,我们把它叫做相似乐句。
3.学唱一二乐句歌词
教师表现:吉他伴奏,范唱一二乐句。
师:能和我一起来试一试吗?头正身直脚放平!“我的家在……”预备起!(强调:音色、坐姿、表情)
(师生唱歌词、吉他伴奏)
难点:第一乐句后四小节“还有快乐的小鹿和羚羊”(节奏相对紧密,一音多字)。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歌唱状态,再次演唱歌曲。你们唱一二乐句,我唱三四乐句。孩子们音准、节奏都不错,让我们跟上琴,用轻柔连贯的声音,位置高高、带上笑容,再唱一次。
4.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我们之前学习的“骨干音”的方法来自学第3、4乐句。
(1)认真聆听3、4乐句;
(2)在乐谱上圈“骨干音”;
(3)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挥拍视唱3、4乐句骨干音旋律。
(播放范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各组自学情况)
5.汇报学习成果
请1组学生上台展示:画出骨干音;挥拍视唱骨干音。
全体学生:教师钢琴伴奏,学生一边挥拍,一边视唱骨干音旋律。
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熟练运用三拍子指挥图示,稳定节拍,视唱骨干音旋律。
6.歌曲情感细节处理
第三乐句的处理
师:哪一句表达了对“家”的呼唤?
生:第三乐句“家,牧场我的家”。
师:那我们也来唱一唱。腰背坐直、位置高、声音轻。“家——”预备走。(弹琴给5音,钢琴伴奏)
师:小鹿和羚羊脚步轻轻,有弹性。(钢琴给单音,和钢琴唱)
重点:音准、呼吸控制
难点:(第3乐句情绪处理)长音“家”渐强推进(表现对家思念是一点点的,逐渐放大的);“牧场我的家”拉回来、渐弱(表现更深层次的爱是深埋心底的);“还有快乐的小鹿和羚羊”(大换气,接紧密的小跳音节奏,表现急迫的情感)。
第四乐句的处理
师:第四乐句重复了我们第二乐句。面对“家”的思念,为什么作曲家要重复呢?
(师生讨论)
师:第3乐句歌唱了对家的呼唤,“家牧场,我的家,那里有快乐的小鹿和羚羊”(清唱)多么的美好;第4乐句带着淡淡的忧伤,“那么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我们带着这样的对比来试一试。
“魔力球”游戏,体会力度与情绪的关系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音乐的魔力球”,它可以控制音乐的力度,你听……
师生表现:教师用魔力球做引导;学生1、2人体验魔力球;全体学生做魔力球手位模拟;跟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
学习理解程度的评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掌握力度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变化。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演唱的情绪更加丰富了,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请大家观察魔力球的力度,来处理歌曲。
师生表现:教师用魔力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一、二段(播放伴奏音频)。
[环节四]小型歌舞剧表演(9分钟)
师:刚才,我们满怀深情地演唱了这首三拍子的歌曲《牧场上的家》。同一首歌,换一个节拍,也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情绪表现。你听……
(播放四二拍变奏《牧场上的家》,教师演唱并舞蹈)
(演唱结束)
师:刚才这是曲子是廖老师改编的一首《牧场上的家》,歌曲是几拍子的呢?(生答:二拍子)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生答:欢快……)
师:有没有兴趣,把这两首歌曲结合起来,创编一个小型的歌舞剧呢?
讨论歌舞剧表演程序:
师:歌舞剧表演前,需要我们做一些准备。来讨论一下环节吧!
(请学生上来,为环节排序:共读剧本——招募演员——节目彩排——正式演出——评价反馈)
1.共读剧本:
师:这是一段小型歌舞剧的剧本,由三幕组成。首先来共读剧本:
(第一幕)走进牧场
在悠扬的吉他声中,小主持人走上舞台,娓娓道来:
(它,是一首田园牧歌,充满了对家乡的依恋、赞美之情。你看,牧场上儿童嬉戏、动物欢闹、小溪潺潺、云朵飘扬……好一片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请欣赏小型歌舞剧《牧场上的家》。此段,略)
风儿从耳畔吹过(用音树来表现),吉他声渐渐隐去。
(第二幕)深情吟唱
夜空繁星璀璨,微风轻轻荡漾……看,小指挥正带领着一群少年在深情地演唱《牧场上的家》,对家的依恋奔涌而出,又深深埋进心底。
(第三幕)载舞欢畅
见到了儿时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回忆踢石头、偷开拖拉机、在打雨中嬉戏打闹的场景,十分激动,开心地跳起舞来!
2.招募演员:
师:读了剧本,我们了解到这次演出需要以下演员,大家举手报名吧!(学生自主报名:主持人1名、演奏员1名、指挥1名、歌唱演员若干、舞蹈演员若干)
3.节目彩排:
师:下面进行节目彩排,各位演员,我们拉一遍流程和站位。
师生表现:熟悉流程和站位,积极投入地参与创编。
4.正式演出:
师:接下来,就是正式演出了。演员就位,大幕已缓缓打开!
(第一幕,起)
(演出结束)
5.评价反馈:
师:请小主持人采访一下我们的观众。
小主持人:亲爱的观众,请您对我们刚才的演出做个点评。
(点评结束)
小主持人:谢谢您的点评,我们会继续努力!
[环节五]教师小结(1分钟)
师:孩子们,你们深情、热情、忘情的表演,让这首回味悠长,质朴温馨的《牧场上的家》更加感人至深,动情之切!你们个个收获满满,相信你们带着今天的收获,在音乐的表现力上,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美妙的创造。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