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人口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人口
1.能够运用人口相关数据描述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培养数据解读与历史语境结合的分析能力。
2.能够结合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说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的调整,理解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认识到合理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国家发展战略意识。
3.结合“胡焕庸线”及人口密度数据,掌握我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特点,能够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升地理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我国人口总数、增长特点及不同时期的增长原因。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特点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分析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辩证看待“人口多少”的优势与挑战,形成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理解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综合影响。
多媒体课件(含中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变化图、我国第五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数据表、中国人口的分布图、世界人口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地形区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高速公路布局方案(2013—2030年)图、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占比及主要工业城市图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的趣味计算:中国人口约14亿,中国人平均身高为1.70米。由于人的臂展与身高大致相等,若以每人臂展1.70米计算,手拉手时重叠10厘米,总长度约224万千米,提示地球一圈约4万千米。请大家算一算,中国人手拉手能绕地球几圈?
【学生活动】快速计算并回答:224÷4≈56圈。
【教师总结】这个数据直观体现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中国人口知识。
新知探究
一、世界人口大国
1.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数约14.12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数。2020年,香港人口747万,澳门人口68万,台湾人口2 356万。)引导学生掌握我国人口数据,明确“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
【学生活动】观察我国人口数据,初步感知人口规模。
2.我国年龄结构的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后回答: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社会条件,总结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增长缓慢原因:社会不稳定、医疗卫生条件差、生产生活水平低。
增长迅速原因: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教师活动】提出讨论主题:“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引导学生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角度,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多”和“少”分别有哪些优势与挑战?并谈谈对“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这一问题的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图表和总结特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归纳能力,使学生直观感受人口老龄化等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3.人口政策的调整
【教师活动】展示“家庭三代人各自兄弟姐妹人数调查表”(例如:爷爷6人、奶奶5人、爸爸5人、妈妈4人、自己1人),提问:家庭三代人口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引出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家庭三代人口数量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讲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曾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使人口增长持续放缓,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再次思考家庭三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讲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呈现出新生人口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我国应如何调整人口政策?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并思考人口政策调整的方向。
【教师活动】讲解:为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不断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2021年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2025年7月开始实施育儿补贴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我国与时俱进的人口政策及其调整的意义。
【教师活动】提出讨论主题: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要实施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呢?引导学生总结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总结: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适应社会变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长远利益等。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第五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表,引导学生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等的变化特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口数量问题,突破绝对化思维,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后续我国人口政策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人口分布不均
1.我国的人口密度
【教师活动】讲解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某区域的人口数(人)÷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学生活动】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熟记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的分布图与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我国人口密度与世界人口密度的差异,讲解我国2020年人口密度约为147人/千米 ,约为世界人口密度(60人/千米 )的2.5倍,说明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对比我国与世界人口的分布图,了解我国人口密度的大致情况。
2.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找出人口地理分界线的起始点与大致经过的位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回答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国土面积与人口分布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得出我国西北部国土面积占比大、人口数量占比小,东南部国土面积占比小、人口数量占比大的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这条人口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理解“胡焕庸线”的划分及其反映的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大小与人口数量,引导学生运用人口密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四个省份的人口密度。
【学生活动】运用人口密度计算公式,分别算出四个省份的人口密度。
【教师活动】根据得出的数据,引导学生归纳出:东南部人口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密度小的结论,深刻理解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四个省份所在地区,深刻理解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通过“猜一猜”的有趣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学生活动】仔细读图并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数据,引导学生记忆。
【学生活动】通过两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密度数据的显著差异,了解人口密度极端情况。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由来: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此线,虽人口增长,但分布大格局未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由来。
3.我国的城乡人口变化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从以乡村人口为主转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约2/3的人口在城镇生活。展示中国城镇人口的变化图表辅助理解。
【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城乡人口的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讲解、计算练习、地图观察和拓展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相关地理知识,培养计算能力和空间观念。
4.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师活动】提出任务:简要分析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原因。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高速公路布局方案图、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占比及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和提示,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综合分析人口分布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