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民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民族
1.运用民族人口数据说出我国民族构成,认识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培养数据解读与归纳能力。
2.关注民族语言文字,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源,简要归纳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分析民族分布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提升地理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1.我国民族构成特点。
2.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4.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1.分析民族文化(如建筑、饮食)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
2.理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特点对民族交往与共同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含“我国历次普查民族构成”表、“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少数民族”表、“中国民族的分布”图、各民族建筑、饮食、节庆图片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民族团结”方阵的图片,提问:歌词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指的是什么?图片中各民族代表共同欢庆的场景体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并观察图片,回答:指56个民族,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
【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我国的民族。
新知探究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历次普查民族构成数据图表: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引导学生总结我国民族构成的突出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后回答: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少数民族统计表,引导学生找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将列出的少数民族编一个便于记忆的顺口溜。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后回答: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进行小组讨论编出顺口溜。
【教师活动】补充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些人口极少(如塔塔尔族、赫哲族不到1万人),并强调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
【学生活动】理解并记忆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名称。
【教师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没有人能说清我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引导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是怎么认定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通过全国人口普查。
【教师活动】讲解:有些族群分布地域相连、语言文化相近、经济联系密切,可以认定为同一民族。通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确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成员。
2.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师活动】56个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节庆、艺术、体育等方面创造的文化精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提问:你知道的有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举例,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蒙古包等。
【教师活动】展示蒙古族蒙古包、傣族吊脚楼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回答:蒙古包圆形抗风、易拆卸,适应游牧生活;傣族吊脚楼底层架空,隔离湿热水汽,通风防潮。
【教师活动】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总结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师活动】展示维吾尔族烤馕、藏族糌粑与酥油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饮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回答:烤馕耐储存,适应新疆干旱地区的商旅需求;糌粑由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青稞制成、酥油茶可御寒保暖,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教师活动】讲解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主要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与历史传承等,展示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学生活动】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分析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歌节、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苗族苗年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独特的节庆文化,了解节庆的主要活动。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了解节庆的主要活动,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主要举行赛马、摔跤等竞赛活动,藏族雪顿节会举行展佛、赛牦牛等活动。
【教师活动】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文化,引导学生列举汉族主要的节庆活动。
【学生活动】列举汉族主要的节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师活动】展示少数民族艺术(维吾尔族木卡姆、侗族大歌)的图片,提问:各民族文化有什么共同价值?
【学生活动】回答: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多样性。
【教师活动】总结: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与侗族大歌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师活动】展示任务一——了解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设计意图】通过识别民族文字对应的民族、分析推广普通话的好处,既强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知,联系了生活中民族文字的应用,又让学生理解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交流、经济发展和增强凝聚力中的桥梁作用,渗透“多元一体”文化观。
二、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的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汉族人口的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
2.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别找出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壮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回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维吾尔族人口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藏族人口集中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教师总结】以上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域。这些自治区的行政地位与省、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相平行,共同构成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完整体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以某一民族为例,找出该民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内的其他民族。
【学生活动】读图,以藏族为例,找出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内的其他民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我国哪个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种类最多?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云南省分布的少数民族种类最多。
【教师总结】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被誉为“民族大观园”。
【学生活动】理解并记忆云南省“民族大观园”的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好处,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归纳民族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深化了对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认知,还为理解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提问:你知道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一个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广西壮族自治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提问:你知道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吗?
【学生活动】仔细读图并思考。
【教师总结】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其人口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师活动】讲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我国制定了科学的民族政策。提问: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遵循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活动】表格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引导学生填写出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传统节日或民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完成填写。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