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形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地形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形(第2课时)
1.能够根据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的意义。
2.能够根据中国地形区图,认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等主要地形区与山脉的位置关系,为后续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筑牢基础。
1.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2.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征。
1.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2.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征。
多媒体课件【含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中国主要地形区图及景观图片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些古诗词,并提问:这些古诗词中提到的是哪些山脉?你知道这些山脉分布在哪里吗?
【学生活动】根据预习内容找到古诗词中山脉的位置。
【教师总结】我国众多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网格状“骨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的山脉与地形区,探索它们的分布与特征。
新知探究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并讲解:我国有众多高大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网格状“骨架”。补充山脉的形状特征:呈条带状分布,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
【学生活动】阅读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了解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以及我国山脉的形状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山脉的走向图并讲解:山脉走向是山脉总体延伸的方向。通常将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称为纵向山脉,将近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称为横向山脉。
【学生活动】认识不同山脉的走向,掌握横向山脉、纵向山脉的定义。
【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找出我国的纵向山脉,并归纳它们的名称具体的是哪些。
【学生活动】纵向山脉主要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网格状地形“骨架”示意图找出我国的横向山脉,并归纳它们的具体走向。
【学生活动】横向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脉、小兴安岭、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秦岭、大别山、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大巴山脉、南岭。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填充图,提问:哪些山脉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天然分界线?它们分别分隔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找出分界山脉,并说出这些山脉分别在哪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分界线上。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观察与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山脉走向的分类标准,掌握主要山脉的分布位置,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将山脉分布与行政区划结合,加深对山脉地理意义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
2.我国主要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讲解山脉作为不同地形区之间的分界,镶嵌着以高原、盆地、平原或丘陵等地形类型为主的地形区。山脉常被作为不同地形区的分界,举例:大兴安岭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昆仑山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举例: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
【教师活动】引出我国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并提问:四大高原的名称是什么?各自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从北到南依次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标出青藏高原的位置,并同步介绍: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环绕。
【学生活动】观察“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找到青藏高原的位置,了解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青藏高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青藏高原的主要地理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青藏高原的景观图和所学知识,得出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地势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教师总结】总结青藏高原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标出内蒙古高原的位置,并同步介绍: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在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南部可至长城。
【学生活动】观察“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找到内蒙古高原的位置,了解内蒙古高原周边的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地理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内蒙古高原的景观图和所学知识,得出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草原面积广大。
【教师总结】总结内蒙古高原地理特征: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多草原、牧场,东西景观差异较大。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同步介绍:黄土高原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位于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段以东。
【学生活动】观察“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了解黄土高原周边的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的主要地理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和所学知识,得出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
【教师总结】总结黄土高原地理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同时黄土高原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标出云贵高原的位置,并同步介绍:云贵高原地处西南,西靠横断山脉,在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学生活动】观察“中国主要地形区图”,找到云贵高原的位置,了解云贵高原周边的地形区。
【教师活动】展示云贵高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云贵高原的主要地理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和所学知识,得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教师总结】总结云贵高原地理特征: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峡谷众多。
【设计意图】通过逐一展示高原的位置、景观和特点,结合山脉环绕关系,帮助学生建立高原分布的空间认知,直观理解不同高原的独特特征,强化地形区与山脉的空间关联。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的四大盆地,带领学生在“中国主要地形区图”中标出四大盆地的位置,根据刚刚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具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观察四大盆地周边的地形区,讨论其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一起认识我国的四大盆地,自行认识四大盆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并讨论出结果: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环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川盆地东靠巫山、大娄山,西接横断山脉,北部为大巴山。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具体位置和景观图,让学生描述四大盆地的地理特征。
【学生活动】得出各个盆地的突出特点: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降水略多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被称为“紫色盆地”。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的三大平原,带领学生在“中国主要地形区图”中标出三大平原的位置,让学生自行观察三大平原周边的地形区,讨论其位置和范围以及平原上的地理特征。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平原的范围,观察其与周围山脉的位置关系: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北起燕山山脉,西至太行山脉,东抵渤海、黄海;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山脉,沿长江东西延伸。总结三大平原的核心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被称为“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被称为“水乡”“鱼米之乡”。
【教师活动】提问:大家知道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哪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珠穆朗玛峰。
【教师活动】讲解珠穆朗玛峰名称的来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地形区的分布与特征,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对地形区分布的约束作用,构建地形空间认知体系。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回忆地势阶梯划分知识,让学生结合地形区位置,填写表格,完成任务二第1问。
【学生活动】思考并填写表格: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
【教师总结】展示正确答案,讲解阶梯与地形区的对应规律。
【教师活动】呈现任务二第2问“连一连”,左侧为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右侧为特点描述(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等),让学生根据地形特征连线。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将地形区与对应特点连线。
【教师总结】核对答案,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解,强化地形区特征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阶梯与地形区的匹配,强化地形分布与地势特征的关联,提升学生地理空间分层认知能力。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