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候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气候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候(第1课时)
1.能够运用中国气温分布图和数据,说出我国冬季、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培养读图分析与数据解读能力。
2.通过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图和城市降水柱状图,掌握降水分布规律,提升从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能够结合相关数据,归纳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季风气候显著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和时间分布特点(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
3.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
1.综合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2.理解夏季风与地形共同作用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3.辩证看待季风气候显著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多媒体课件【含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影响中国的夏季风主要风向示意图、影响中国的冬季风主要风向示意图、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图、中国年降水量变化(1956—2022年)图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北京四季景观图片(春、夏、秋、冬),提问:你所在的城市也像北京一样四季分明吗?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思考气候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描述所在城市的季节变化,初步感知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
【教师总结】气温季节变化是气候的主要表现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中国气候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奥秘。
新知探究
季风气候显著
1.气温的分布
(1)冬季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读图对比后回答:我国冬季各地大多寒凉,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标注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图中0℃等温线大致沿什么线分布?此线南北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后回答: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地区气温<0℃,河流有结冰现象,以南地区气温>0℃,河流无结冰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黑龙江漠河(-28℃)和海南三沙(24℃)的12月气温数据,提问:计算两地温差,体现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计算后回答:漠河市与三沙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52℃以上,体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昼与夜”光照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角度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分析,纬度因素:北方纬度高,冬季白昼时间比南方短,太阳辐射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影响中国的冬季风主要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角度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分析,海陆因素:北方离冬季风源地更近,受寒冷气流影响更强烈。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地形角度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分析,地形因素:北方地形平坦,冬季风长驱直入;南方有秦岭等山脉阻挡,冬季风势力被削弱。
【教师总结】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是纬度、海陆、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纬度因素起主导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综合多因素分析地理现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2)夏季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夏季气温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读图对比后回答:我国夏季各地普遍暖热,气温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超过20℃。
【教师活动】聚焦“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展示黑龙江漠河(26℃)和海南三沙(32℃)的7月气温数据,提问,计算两地温差,夏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与冬季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计算后回答:漠河与三沙7月平均气温相差不到11℃,体现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别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昼与夜”光照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角度思考: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别小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分析,纬度因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弥补了太阳高度的不足。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影响中国的冬季风主要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角度思考: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别小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结合地图分析,海陆因素:夏季风势力强,深入北方,使南北普遍高温。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与最高的地区,说出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一中的第1小题——我国冬季气温的极值。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夏季气温最低与最高的分布地区和冬季一样吗?进而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简要分析该地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低值区的原因。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第2小题的第(1)小问。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结合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从海陆位置、地形、纬度位置等方面简要分析该地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高值区的原因。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任务一第2小题的第(2)小问。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气温极值区的成因,联系地形知识,深化对“海拔影响气温”“地形影响热量分布”的理解,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降水的分布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后回答: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影响中国的夏季风主要风向示意”图和“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夏季风与地形图,分析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东南沿海距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多;西北内陆距海洋远,且受山脉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水汽少,降水少。
【教师总结】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和地形的阻挡作用,共同导致了降水的空间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关联季风和地形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成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在图中标注400毫米年降水量线,提问: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呈什么走向?
【学生活动】观察后回答: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400毫米,西部<400毫米)。
【教师活动】在图中标注800毫米年降水量线,提问:8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与哪条地理界线重合?
【学生活动】观察后回答: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800毫米,以北<800毫米)。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年降水量的极值区分别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读图并思考。
【教师活动】标注台湾火烧寮和新疆托克逊,讲解: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2)季节差异明显,集中在夏季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广州、武汉、北京)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南北方雨季长短有什么差异?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后回答:季节分配不均,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如广州;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如北京。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变化(1956—2022年)”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后回答:年际变化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东部部分城市与世界纬度相近城市的气温比较”数据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表格,比较纬度相近的齐齐哈尔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得出我国气温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年较差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数据表格,对比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气温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年较差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完成任务二的第1题。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分布特点,完成任务二的第2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3.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三地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相同点,并归纳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地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归纳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初步认识我国季风气候的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依次对比气温数据、分析降水特点、观察气候分布,让学生在自主对比、独立完成任务与归纳总结中,逐步巩固我国气温与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而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数据解读与知识归纳能力。
4.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
(1)雨热同期
【教师活动】出示“水稻”景观图片,讲解季风气候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湿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分析得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旱涝灾害
【教师活动】通过转折引导学生思考:季风气候显著会有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分析得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具体场景分析季风气候显著的影响,将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地理现象,既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降水分布规律与实际生产生活建立关联,实现从“知”到“用”的知识迁移,又通过认识季风气候显著对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深化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