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与湖泊(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河流与湖泊(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2课时)
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径流量、流域面积等水文特征,找到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主要支流、湖泊,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2.通过分析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形成条件,理解其开发利用的优势与潜力。
3.能够运用地图,结合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分析长江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探究治理措施,提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认识长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树立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增强国家地理认知和生态保护意识。
1.长江的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水量,流域面积,上、中、下游划分及主要支流,湖泊)。
2.长江的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与航运价值的优势及成因)。
3.长江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及治理措施。
1.分析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关联性。
2.理解“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形成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3.综合归纳长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
多媒体课件【含《长江之歌》音频(教师自己下载)、长江流域水系图、中国主要河流长度/水量/流域面积对比数据表、长江干流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长江航运河段及沿岸主要城市图、三峡水利枢纽及荆江综合治理工程图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长江之歌》音频,展示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提问:歌词中提到了长江的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初步感知长江的宏大气概
【教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承载着灌溉、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今天我们就深入地探究长江的“前世今生”。
新知探究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1.长江的概况
(1)发源地与注入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引导学生描画长江干流,观察长江干流的形状,并找出长江的发源地与注入的海洋。
【学生活动】描画长江干流,得出长江干流像一个巨大的“V+W”,指出长江的发源地为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并在地图上标记位置。
【教师总结】明确长江“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的空间路径,强调其发源地的海拔高度与东流入东海的关联性。
(2)长度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干流长度对比表(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哪条河流长度最长?具体数值是多少?
【学生活动】对比表格的数据,得出“长江干流全长超过6 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的大河”的结论,并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主要河流长度排名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长江在世界主要河流长度中位居第几?
【学生活动】结合数据回答:长江是世界第三长的大河。
(3)径流量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对比表(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哪条河流年径流量最大?具体数值是多少?
【学生活动】对比表格数据,得出“平均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3以上,是我国径流量最大的河流”的结论,并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问:长江径流量为何居我国首位?结合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分布图得出结论: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且主要流经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毫米),降水丰富。
【教师总结】强调气候(降水)、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对河流水量的综合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气候与水文特征关联,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探究意识。
(4)流域面积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对比表,指出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1/5。提问:流域面积广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观察支流分布,理解流域面积与水系发达程度的关系。
(5)上、中、下游划分
【教师活动】引导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中标记宜昌和湖口的位置,提问:这两个城市是长江哪两个河段的分界点?请说出上、中、下游的范围。
【学生活动】在图中找到宜昌(上游与中游分界)和湖口(中游与下游分界),描述各河段范围: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湖口)、下游(湖口—入海口)。
(6)主要支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等支流。
【学生活动】在图中圈出主要支流,区分南北支流(如汉江为最大北支流,湘江、赣江为南支流)。
(7)主要湖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提问:我国五大淡水湖有几个分布在长江流域?
【学生活动】在图中圈出主要湖泊,回答:有四个分布在长江流域。
【教师总结】强调支流对长江水量的补充作用,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和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要求学生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记并列表整理,小组间相互核对,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设计意图】巩固区域认知,将河流与行政区划、地形特征相关联,提升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记忆能力。
2.长江的开发利用
(1)水能宝库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提问:长江流经我国哪几级阶梯?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发现长江流经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大,结合长江水量丰富的特点,得出“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地图中标注出长江干支流上大型水电站的分布,介绍我国在水位落差大的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引导学生重点了解“三峡水利枢纽”。其中,长江干流的梯级水电站构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长江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理解水能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黄金水道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航运河段及沿岸主要城市图,引导学生找出长江通航的河段。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得出宜宾以下河段可全年通航。
【教师活动】展示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等铁路干线,引导学生概况长江下游河段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得出长江既通过干支流水系沟通内陆和沿海,又通过多条铁路、公路及京杭运河与陆上交通相连,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从自然条件(江阔水深、无结冰期、支流多)和社会经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与其他交通线路交汇)两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黄金水道”的优势:无结冰期、江阔水深、流经平原、货运量大、支流众多、河陆联运等。
【教师活动】提供长江流域水系图和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从落差、流速、支流、河道形态等方面归纳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深化人地关系认知;通过学习任务二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强化区域差异认知。
3.长江的保护与开发
(1)水土流失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提问: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地形(山高坡陡)、气候(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以及砍伐森林、陡坡开荒等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强调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引出植树造林等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能力;树立“保护植被”的生态意识。
(2)洪涝灾害
【教师活动】在地图中标注出长江干支流上的大型水电站、水利枢纽的分布,提问:这些水利设施除了用来发电、航运,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长江干支流上众多水利设施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平原地区汛期常受洪水威胁。在中上游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具有很强的调蓄洪水功能。并出示三峡水利枢纽图,引导学生归纳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总结三峡水利枢纽具有巨大调蓄作用,不仅能够防洪蓄洪,还具有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荆江河段的“九曲回肠”图片和荆江综合治理工程图,提问: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理?
【学生活动】分析自然原因(降水多、河道弯曲、地势低平)和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结合三峡水利枢纽、裁弯取直工程等,总结治理措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和人为原因两大方面,归纳总结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常发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水能、水源、航运、渔业、旅游业等角度分析长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生态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任务三,将河流功能与经济发展关联,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