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
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径流量等概况,找到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培养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2.通过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理解其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关联性,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能够结合黄河“水少沙多,生态脆弱”的显著特征,探究各河段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树立问题解决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1.黄河的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径流量、上中下游划分及主要支流等)。
2.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上游水能与灌溉、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及成因。
3.黄河的保护与治理措施(针对“水少”“沙多”的具体对策)。
1.分析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与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
2.理解黄河“水少沙多,生态脆弱”的成因及治理的复杂性,形成“根源在上中游,治理需全流域协同”的认知。
3.辩证看待黄河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多媒体课件(含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及世界主要河流长度/径流量对比数据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开封“地上河”示意图、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河段与历史上的泛滥区图、小浪底水利枢纽及其调水调沙景观图片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罗隐《黄河》“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等诗句,提问:这些诗句分别体现了黄河的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诗句字面意思和生活经验,小组讨论后分享观点:“天上来”可能指发源地地势高;“万里沙”体现含沙量大;“曲”说明河道弯曲等特征。
【教师总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承载着灌溉、发电等功能,但其“水少沙多,生态脆弱”的特征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黄河的“独特密码”。
新知探究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与注入的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引导学生描画黄河干流,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并找出黄河的发源地与注入的海洋。
【学生活动】描画黄河干流,得出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指出黄河发源地为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注入渤海,在地图上标记位置。
【教师总结】明确黄河“从巴颜喀拉走来,向渤海奔去”的空间轨迹,强调发源地的高原地形对其流向的影响。
(2)长度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与我国主要河流的比较——长度、径流量”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黄河在我国河流长度中位居第几?具体长度是多少?
【学生活动】对比数据后回答: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超过5 400千米。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主要河流长度排名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黄河在世界主要河流长度中位居第几?
【学生活动】结合数据回答:黄河是世界的第六长河。
(3)径流量
【教师活动】提问: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但为何不是第二大河?引导学生结合其径流量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结合黄河径流量数据回答:因为黄河径流量较小。
【教师活动】强调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的大河,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展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黄河与长江在径流量上差异巨大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量较少(多在800毫米以下),且蒸发量大,因此水量小。
【设计意图】将径流量与气候、干湿地区关联,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探究意识,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4)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分界点,提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哪里?位于哪两个城市?请描述各河段的范围。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记出内蒙古河口(上游与中游分界)和河南桃花峪(中游与下游分界),并描述范围:上游(源头—内蒙古河口)、中游(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下游(河南桃花峪—入海口)。
【教师活动】用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标注三段范围,强化区分。
(5)主要支流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圈出黄河的主要支流。
【学生活动】圈出湟水、渭河、汾河等支流。
【教师活动】补充讲解“泾渭分明”的地理现象(泾河含沙量大,渭河相对清澈),展示两河交汇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理解支流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和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要求学生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记并列表整理,小组间相互核对,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设计意图】巩固区域认知,将河流与行政区划、地形特征关联,提升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记忆能力。
2.黄河各河段的特征
(1)上游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与龙羊峡水电站景观图片,提问: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哪几级阶梯?这对其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后回答:上游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教师活动】展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景观图,讲解: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段水流较缓,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感受黄河塑造出的“塞上江南”。
(2)中游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具有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千沟万壑等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引导学生找出黄土的分布范围,并描述其对黄河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土质疏松、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剧增。
【教师展示】展示壶口瀑布图片,补充:中游支流众多,进一步增加了泥沙汇入量。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直观感受黄河中游的湍急与泥沙含量。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区特征分析水文变化,培养“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思维;图片展示增强直观性,帮助理解“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的成因。
(3)下游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提问:黄河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位于地势第几级阶梯?水流速度和泥沙淤积有何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下游主要流经位于地势三级阶梯的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水流减慢,泥沙大量淤积。
【教师活动】展示开封“地上河”示意图,讲解: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使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
【学生活动】读图,理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以 “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使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引导学生从河道形态、水文特征、人为因素等角度,思考黄河下游“地上河”易决堤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教师活动】总结“地上河”易决堤的原因有:下游多弯曲河道、汛期水量骤增、堤防建设不足等。出示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河段与历史上的泛滥区图,进一步提问:“地上河”决堤后会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回答:黄河决口会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庄和城市,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教师活动】讲解黄河水少,却易发洪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水文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比各河段差异,强化区域认知;将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关联,深化人地关系理解。
3.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1)针对“水少”
【教师活动】展示刘家峡水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针对黄河水少的问题,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提出措施:修建水库调蓄水量;合理分配水资源,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2)针对“沙多”
【教师活动】展示小浪底水利枢纽及其调水调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针对黄河沙多的问题,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回答:中游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植树造林、修梯田);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调水调沙;下游加固大堤。
【教师活动】强调沙多的根源在中游黄土高原,治理需“标本兼治”——既要减少泥沙来源,又要疏通已有泥沙。
【学生活动】理解治理黄河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所在,树立“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
【教师活动】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含沙量”图,引导学生概括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差异,并分析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学生活动】结合黄河不同河段含沙量图和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
【设计意图】通过含沙量变化分析,深化对“地形、气候、植被影响水文特征”的理解;培养从数据到成因的逻辑推理能力,强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联性认知。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