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价值与价值观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价值与价值观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6.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2025年时政案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增强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坚定发展信心。
科学精神:辩证把握人的价值的双重内涵,明确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具体表现,理性认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公共参与:结合劳动模范、青年人才事迹,树立“奉献创造价值”的理念,主动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基础价值观内容,具备一定时政敏感度,对2025年人工智能、外交成就等热点兴趣浓厚。但缺乏对“价值”的哲学层面认知,对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需通过具象案例深化思考。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开篇,衔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知识点,下设“人的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目,形成“认知价值—理解导向—实践践行”的逻辑链,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重要性。
教学难点:结合时政案例阐释价值观导向作用的深层机理;理解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4月时政素材的PPT(元首外交、AI发展、劳模表彰等);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教材三目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4月总书记出访周边三国、会见劳模代表、调研人工智能的混剪视频,提问:“这些活动看似不同,却共同指向一种‘价值追求’。从哲学角度,如何理解‘价值’?这些实践彰显了怎样的价值导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自由发言表达初步认知。
设计意图:以多元时政热点切入,引发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价值与价值观。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从2025年时政实践看价值与价值观的力量
分议题一:奉献与认同——如何理解人的价值?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4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召开,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受表彰。其中,研发“国产AI大模型”的工程师张磊、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书记李娟入选,总书记称赞他们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
问题设置:①劳动模范的事迹体现了人的价值包含哪些方面?②为什么说他们是“国家的栋梁”?这反映了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材料阅读教材第一目,组织小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教材知识点点评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梳理“张磊研发技术(社会贡献)—获表彰(社会尊重)”“李娟助农致富(社会价值)—村民认可(自我价值)”的逻辑,明确评价标准。
知识点讲解:
哲学上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人的价值: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根本);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辩证统一。
评价标准:归根到底看贡献,最根本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分议题二:抉择与方向——价值观有怎样的导向作用?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同时强调“正视差距、加倍努力,掌握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总书记出访时提出“以亚洲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签署108份合作文本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
问题设置:①我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部署、对国际合作的坚持,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②不同价值观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差异?这说明价值观有哪些导向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部分国家搞AI技术封锁”的对比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价值观对“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影响;结合青年人才座谈案例,延伸到人生导向。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对比中西方AI发展理念、合作与封锁的差异,联系自身升学就业选择,理解导向作用。
知识点讲解:
价值观含义: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导向作用:①认识和改造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评价,引导行为选择(如我国AI“发展与治理并重”vs技术封锁);②人生道路:正确价值观引向光明,错误则致歧途(如青年“报国创业”vs“躺平摆烂”)。
分议题三:践行与传承——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4月,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社区青年团队践行“创新报国”理念,攻克AI芯片技术;永定河畔,总书记与孩子种树时强调“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多地社区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文艺演出。
问题设置:①这些实践分别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内容?②结合材料与生活,谈谈青少年如何“知行合一”践行核心价值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时政案例分析“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落实,组织“我的践行清单”分享。
学生活动:分组梳理材料对应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创新—富强/敬业;劳动—诚信/友善;社区活动—和谐/文明),撰写个人践行计划并发言。
知识点讲解:
核心价值观地位: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基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践行路径:内化于心(学习时政案例)、外化于行(劳动、创新、奉献)。
(三)相关链接
2025年4月总书记上海座谈讲话:“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对应“人的价值”的社会属性。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合作案例——体现“和谐、共赢”的价值观导向。
全国劳模“工匠精神”——公民层面“敬业”的生动诠释。
(四)课后练习
1.生活污泥、污染土壤,在一般人眼里都是垃圾甚至是有害物质。人们通过“协同处置”方式就可以利用它们发电、烧砖、制作水泥,变废为宝,垃圾“吃干榨净”,废渣全利用、臭气被分解,处理过程实现监管无缝对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
①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②事物的价值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赋予事物新的属性
④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人与物的关系基础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的赵志全,一生致力于振兴民族医药,坚持改革创业,注重科技创新,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建设成现代化制药集团公司,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材料说明()
①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价值观能够促进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③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物质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西红柿原来生长在南美洲的森林里,人们叫它“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作为观赏植物而没有人敢吃它。直到19世纪30年代,罗伯特用行动证明了西红柿没有毒。于是,西红柿名声大振,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西红柿从“毒果”到“美食”的变化体现了()
①一事物的价值源于人们的“勇敢发现”
②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间的特定关系
③一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
④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读漫画(作者:林帝浣),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用问别人好不好看,是因为()
①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主体的社会需要
②价值的主体性不排斥价值的客观性
③事物的价值在于价值的主观性
④人们对价值客体的需要是具体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BCC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框架:
价值内涵(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人的价值(社会贡献为根本,自我与社会统一)→价值观导向(认识改造世界、人生道路)→核心价值观(内涵+践行),强调“价值源于奉献,导向决定方向,践行成就人生”。
六、教学反思
优势:以2025年4月时政为贯穿线索,将抽象哲学概念具象化,分议题设计贴合教材逻辑,学生参与度高,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不足:对“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复杂性”挖掘较浅,部分学生结合自身践行的思考不够深入。
改进:增加“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微案例(如AI伦理争议),设置“践行难点破解”小组讨论,强化理论与生活的联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