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注意事项:1.全卷共 3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为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
3.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运用(25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空得1分。)
【诗文传韵】新的学期,同学们开启了新的成长之旅。古诗文是文化之根,让我们用经典熏陶心灵,从中汲取养分。
意象 主题 诗句
月 借月怀人 (1)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 (李白《峨眉山月歌》)
雁 鸿雁传书 (3)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 沧海气势 (4)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古诗文学习感悟:每个人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所言:三军可夺帅也,(5) 。学习和思考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正如《〈论语〉十二章》所言:(6) , 。
【书香致远】下面是某同学分享的读书方法,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读书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又能够满足我们精神文化。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重点介绍精读和再读。精读,是按照文章顺序逐字逐句地读,深入思考每个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从而弄清被文字zhē bì的真实含义。文章是否适合精读,qǔ jué于其内涵的深浅。再读,是读第二次,甚至fān lái fù qù地读。很多文学名著再读往往会读出新意,让人 。无论是精读还是再读,都需要我们将心 下来,体会作者 文字时的那份苦心,从而滋养心灵,感悟命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zhē bì( ) (2)qǔ jué( ) (3)fān lái fù qù(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皆大欢喜 沉静 锤炼 B. 喜出望外 沉静 锤炼
C. 喜出望外 沉寂 捶打 D. 皆大欢喜 沉寂 捶打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读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又能够满足我们精神文化。 B. 读书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满足我们精神文化。 C. 读书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又能够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D. 读书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满足我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友谊启航】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与交友相关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学生交友现状调查统计表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时,引用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 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 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 总要保留几分。
5. 为了解中学生的交友现状,文学社对全校同学做了问卷调查,请你阅读材料一中的调查统计表,从中提取主要信息。(2分)
6. 活动期间,文学社收到了一张倾诉心声的小纸条,请你阅读后回复这位同学,并根据材料二为其提供一些交友建议。(2分)
(匿名):最近,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网络交友,他们在各个平台上“扩列”,据说这样能找到更多朋友。我到底要不要加入这股潮流呢?
你的回复:


7.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这些人有的被鲁迅加入了“朋友圈”,也有的被鲁迅拉入了“黑名单”。请各举一例,并结合具体情节陈述理由。(4分)
①“朋友圈”——人名: 理由:
②“黑名单”——人名: 理由: 二、阅读(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6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②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居五日⑤,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⑥右。”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①或:有的人。②悉:全,都。③志:记住。④还:同“旋”,转身。⑤居五日:过了五天。⑥坐:同“座”,座位。
【丙】劝学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8.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喜爱、爱好,与【甲】文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意思相同。
B.“说”有愉快、劝说等义项,据语境推测,“李生说之曰”的“说”意为愉快。
C.“愠”,生气、恼怒,与【甲】文中“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的“去”意思相同。
9.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2分)
余不敏A今日始知君言B之善C请铭之D坐右
10. 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11.下列对【甲】【乙】【丙】三篇诗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除了谈论学习,还谈到了如何与人相处等问题。
B.【乙】文中,在朗读“或谓君不善学,信乎”时,应重读“信乎”,读出嘲讽的语气。
C.【乙】文中,在朗读“岂善学者所应有邪”时,应重读“岂”“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D.【丙】诗的后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迅速转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流逝,通俗易懂。
12.【甲】【乙】【丙】三篇诗文告诉我们哪些学习之道?请你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1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
②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
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⑤“读书!”
⑥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⑧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3.选文第①段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共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4.给选文第③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2分)
15.第③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冬天雪后捕鸟,第一句却说百草园无味,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从修辞手法和感官的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21题。(18分)
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呲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遗子黄金满籯①,不如一经”,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注释】①籯(yíng):箱笼等类盛器。
17.根据选文①~⑤段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2分)
时间 与“母亲”有关的事 “母亲”的心情
腊月下薄雪的早上 惆怅
母亲用铁锹快速改变水流方向
秋天 欣慰
18.阅读下列句子,请作答。(4分)
①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9.从全文看,文章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
20.文章以“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为题,有何妙处 (4分)
21.本文作为获奖作品,将发表在校刊上。作为校报编辑,请你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为本文配上一段介绍性文字,推荐给同学们。(4分)
三、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到北海看花的那一刻,心中明白了“好好儿活”的意义;鲁迅在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念书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着深深的眷恋;海伦·凯勒在理解了“水”这个词含义的那一刻,心中升起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个个令你难忘的时刻,或悲伤、或欣喜、或感动…请以“成长路上的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 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