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十堰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有朋自远方来。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不少新同学,为探究“交友之道”,班级将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快来参加吧!
活动一:在朗读中感受友谊之可贵
(积累与运用20分)
小语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她完善一下。
欢迎大家来到“探究交友之道”活动现场。我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在你们的人生中,是否有一位或多位朋友,在你想起时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心中充满( )?
是的,朋友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存在,明明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却是我们为自己选择的“家人”。我们犯傻的时候,他可能在一旁匿笑;我们想要抄作业时,他却吝啬地不给一点余地;我们像鸵鸟把头钻入沙堆一样逃避困难时,他可能“咄咄逼人”拉着我们奔跑。但是,寻找真朋友、经营好朋友关系,似乎并不总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
今天,我们围坐在一起,暂时放下心防,敞开心扉,一起来聊聊“交友”这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温暖的分享和共同的成长。让我们畅所欲言,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吧!
1. 请你为开场白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匿笑( ) ②吝啬( ) ③咄咄逼人( )
2.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开场白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
A. 惊喜和激动 B. 喜悦和向往 C. 温暖和力量 D. 希望与想象
3. 小语想要在第二段中插入一副对联,下联是“有奇书读胜看花”,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她选出最恰当的上联( )
A. 得好友来如临风 B. 得好友来如对月 C. 得遇知己如对月 D. 得遇知己如临风
4. 小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她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5. 为让开场白更有文采,小语增补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她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今天我们在“树木丛生,①______。②______,洪波涌起”的季节探讨友谊。你可知道,写下“水何澹澹,③______”的曹操与对手袁绍年轻时竟是任侠快意的玩伴?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出“乡书何处达,④______”时,眼前大概也浮现出了家乡发小的笑颜;而李白在千里之外,把思念托给明月,用“⑤______,⑥______”表达对贬谪友人王昌龄的关心与挂念;对马致远来说,“夕阳西下,⑦______”的羁旅之愁中怕也少不了无友相伴的落寞;史铁生的人生因为有不把他当残疾人的余华和莫言——他们甚至把他推上足球场当“守门员”,让他更坚定地履行对母亲的诺言:“我俩在一块儿,⑧______。”
活动二:在研读中感受友谊之复杂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
小文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他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送柴侍御①
王昌龄
流水通波②接武冈③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摘录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摘录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 【随感】全诗语意新颖,出人意料。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烘托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7. 【赏析】诗中第三、四句历来为人称道。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其“语淡情浓”,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其“已熔离情于理化”。请结合全诗内容及前人评点,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赏析。
8. 【圈点】小文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他解释。
①期:________ ②舍:________ ③尊君:________ ④顾:________
9. 【释义】小文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 【句读】小文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11. 【理解】下面是小文对摘录三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子小白为了桓公杀死了公子纠。
B. 管仲因帮公子纠遭公子小白囚禁。
C. 管仲帮助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
D. 公子小白因公子纠之死囚禁管仲。
12. 【反思】小文认为摘录二中的元方和摘录三中的管仲都有言行上的不当之处,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二)
小文邀请你一起编辑班刊,在实践中探究实用类文本中关于友谊的思考。
以书为媒搭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黄培昭
①埃及首都开罗市中心解放大街74号,是一幢米色的7层古老建筑。这是埃及希克迈特文化集团(以下简称希克迈特)总部所在地,车水马龙的解放广场近在咫尺,楼里的人们却丝毫不受户外喧嚣的影响,聚精会神地埋首翻译中国文学和历史著作。负责人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说,希克迈特成立10多年来,专注中国图书的翻译、出版和推广,被誉为“增进阿中文化交往和文明互鉴的园地”。
“当代阿拉伯的马可·波罗”
②2005年,白鑫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之后,他前往宁夏大学深造,攻读民族学专业研究生。2011年,他和两位中国合伙人创办了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了让阿拉伯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白鑫选择用一本本书向当地民众讲述东方国度的方方面面。除翻译、出版外,公司还推出阿拉伯语电子书库,并多次承办中阿大型交流项目。“我一直都想用我学习多年的语言来连接阿中人民。”白鑫说。
③白鑫在宁夏一待就是8个年头,其间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还与一位中国姑娘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白鑫说:“我去过中国23个省份,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更多阿拉伯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并爱上中国。”因足迹遍布中国,尤以译笔在中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白鑫被誉为“当代阿拉伯的马可·波罗”,他的故事多次被中、阿主流媒体报道。
④2011年,白鑫在开罗创办希克迈特,并笔耕不辍,译作和著作多达数十部。翻译家穆赫塔尔长期与希克迈特合作,已经翻译了徐则臣的《北上》等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北上》是一部关于中国大运河的长篇小说,气势磅礴,引人入胜,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像穆赫塔尔这样的知名翻译家,在希克迈特有80多位,其中3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经他们翻译出版的中国图书已有1000多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儿童绘本和汉语教学等多个领域。
⑤2023年,希克迈特翻译出版中国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捎话》,并在22个阿拉伯国家发行。白鑫说,翻译家把书名译作AL—MIRSAL,意为“使者、传信者、送信人”,“捎话本身就意味着沟通。在这层意义上,小说也成了一位‘捎话人’——从中国出发,走向中东,融入世界,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学、文化方面的交往和交融”。
“中国是一部永远值得翻译、阅读和研究的大书”
⑥“中国是一部永远值得翻译、阅读和研究的大书。伴随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阿中关系换挡提速,阿拉伯民众渴望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对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关注不断上升。”白鑫说。
⑦在白鑫看来,阿拉伯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交流对话,双方可以从彼此文化中汲取精华,促进文明的互补与共同发展。这种人文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从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
⑧结束一天工作,下班已是日暮。此时,白鑫才有闲暇欣赏开罗街头愈发明艳的木棉花。在他眼中,盛放的红色木棉花象征着阿中文化交往的红红火火。“我们愿意以书为媒,为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贡献一份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0日)
13. 为了便于浏览,请你在文中横线处补拟一个小标题。
14. 班刊设了“人物志”“风景录”“文化苑”几个栏目,你觉得本文放在哪个栏目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15. 小文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光明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老舍:致力于东方与西方的“相遇”》,以下是文中的一段内容。请你结合文章及材料,阐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比较其他现代作家,老舍作品的海外传播和接受程度非常之高,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骆驼祥子》就被日本和美国学者关注,并随即被翻译为日语、英语、瑞典语、法语、捷克语、波兰语、俄语等。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骆驼祥子》已经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20世纪80年代,话剧《茶馆》赴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地巡演,掀起了世界范围的“《茶馆》热”,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代表。由老舍作品的翻译也衍生出近一个世纪的海外老舍研究热。
(三)
小文邀请你一起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少年温情。
麦秋
肖复兴
①那个周六,是初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刚刚开春,上午最后一节课下后,我立刻跑进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就往外跑,想抓紧时间赶去文化宫。在食堂门口,遇见了麦秋。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他正准备考高中,学习紧张。我们两人来到文化宫图书馆,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待了整整一下午。
②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文化宫,穿过天安门广场,走到前门楼子,再往东拐,就拐进我家住的老街。我知道他是特意陪我走到这里的,不知道他陪我一下午,是有事情对我说,一直有些犹豫,憋了一下午。
③我指着旁边的有轨电车,挺感谢地对他说:你快回家吧!
④我们在电车站等车,他忽然对我说:明天星期天,你有空吗?
⑤我这才明显感到他明天有事,他陪了我一下午,其实就为要说这句话和这件事的,便忙对他说:有空!有空!你有什么事情吗?
⑥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东北旺。
⑦东北旺?
⑧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这个陌生的地名,让我觉得不在城里,一定挺远。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非要去那里?但他决定要去,而且是想让我陪他一起去,肯定是有要紧事情的。
⑨我对他说了句:行啊,没问题!心里还是有些好奇,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他:有什么事情吗?
⑩他说:说来话长,明天在路上告诉你!
行!我立刻答道。听他的语气,看他的神情,我明白,他中午就来找我,又陪我看了一下午的书,鼓足了勇气让我明天陪他去东北旺,是对我友情的表示,还有什么比朋友之间的友情更重要呢?
他和我约好明天上午,还在这里碰头。他说:我坐电车到这里,然后,咱们再坐汽车,不过,得倒好几回车,路挺远的,你得做好准备!
没事!咱们早点儿走!
第二天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我早早赶到电车站,想自己离车站近,早点儿来,别让麦秋等。谁想到,远远看见麦秋站在电车站前了。
确实倒了好几回车,公交汽车一直往北开,过了西直门,又往西北开。城里的高楼和商店都见不到了,见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矮矮的平房,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在车上,麦秋对我讲了去东北旺的原因。他的父亲犯了什么经济案,还不错,最后没有被判刑,只是到劳教农场劳教六年。这个劳教农场,就在东北旺。这是他刚上小学六年级发生的事情,那时,他小,不明白家里突然少了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上中学之后,才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
每一次来,坐在长途汽车上,心情都特别难受,特别想有个伴儿能陪陪自己,自己也好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找谁说呢?所以,犹豫了好久,想到了你!我想,你不会嘲笑我,看不起我……
麦秋这样对我说,让我好感动,我知道这是友情带来最真诚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那一年,我十三岁,麦秋十五岁,一对这样年龄的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没有什么额外要求,只要那么一点点的陪伴,和你的倾听与理解。
我真的没有想到,平常那么好学向上又那么开朗的人,竟然有着这样的难言之隐。父亲带给他的压力,深深地藏在他的心里。听完麦秋的话,我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望望麦秋,他并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那天见到麦秋爸爸的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只记住一个场面,他爸爸伸出两个胳膊,让我们两个一人抱着他的一只胳膊,在上面悠荡。他是那么强壮,胳膊上隆起饱满鼓胀的肌肉,像学校操场上那结实的单杠。我们都是那么大的孩子了,真的抱住他的胳膊,蜷着腿,他像体操的十字悬垂,带着我们来回旋转着,我感觉就像坐在公园里的旋转木马上,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连站在一旁的警察都忍不住笑了。我看见,麦秋也露出难得的笑容。
我们从东北旺回到城里,天已黄昏。乘车到前门,我送他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瞬间,趁着车门没关,一步紧跟着也迈上了电车。麦秋吃惊地问我:你这是干嘛呀!
我对他说:我送送你!
这个念头,是他上车那一瞬间突然冒出来的。我不想在这一天他一个人回家。
他望望我,没再说话。有些拥挤的车厢,在大栅栏这一站上来的人多了起来,挤得我们两人常会碰撞一起。从来没有挨得那样近过,能闻得见他身上的汗味,甚至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我想,他肯定一样,也闻得见我身上的汗味,听得见我的心跳。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友情的味道,友情的心跳吧,尽管有些酸文假醋,却是我少年时期对友情最温暖最天真的一次感受。
有轨电车,永定门是终点站。下了车,要走到沙子口。麦秋没有再说什么,任我陪着他走到沙子口,一路上,我们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我们在沙子口的路口分手告别,他突然伸出双臂,拥抱住了我。那一刻,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越发晦暗而阴云笼罩的夜色中,浑黄的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
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16. 下列关于第 段中环境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话描写了街灯晦暗景象,展现人物活动的场景。
B. 这段话渲染了凄迷压抑的氛围,与人物的心境相吻合。
C. 这段话流露了麦秋因“我”这一天的陪伴而感动温暖。
D. 这段话暗示了麦秋的处境:缺少朋友,父亲不在身边。
17. 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一年,我十三岁,麦秋十五岁,一对这样年龄的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18. 在第 段中,“我”为什么“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19. 文末,“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这个结尾的好处。
(四)
小文邀请你一起阅读《朝花夕拾》,探讨鲁迅笔下的友谊。
《朝花夕拾》篇目:
1《狗·猫·鼠》 2《阿长与〈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选段一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段二
①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②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③“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④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⑤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⑥“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⑦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⑧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⑨“哦哦,你是范爱农!”
⑩“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浏览篇目,整体感知】
20. 下面是小文浏览篇目及阅读完成后的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中的十个故事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B. 《狗·猫·鼠》可能讲述的是鲁迅蓄养动物的感受。
C. 《朝花夕拾》所有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的。
D. 书名“朝花夕拾”暗指这本书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精读文段,前后勾连】
21. 结合选段一和整本书,简要概括“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这“变化”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22. 根据选段二,从日本留学到国内相处,“我”和范爱农的关系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
A. 由同仇敌忾到意气相投。
B. 由针锋相对到同甘共苦。
C. 由产生分歧到共叹时艰。
D. 由意见不合到志同道合。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23. 再遇范爱农,“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这“悲哀”在《藤野先生》中也有体现,请结合选段和完整篇章简要说明。
活动三:在写作中感受友谊之真谛
(表达与交流55分)
24. 专题探究活动即将结束,班级举行“交友之道”分享会。请你续写下面这段话,完成发言稿。(续写内容不少于100字)
本次“交友之道”探究活动中,我和小语、小文认识了友谊的多样性。我们也懂得了,真正的友谊__
任务二:
26. 下面是“友”字写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同志为友。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nì ②. lìn ③. duō 2. C 3. B
4. 示例:重读“更”,突出活动“温暖分享”和“共同成长”的深层价值,引导听众超越“学习”的表层认知,投入到情感交流的深层体验中,契合整个开场白营造的真诚、温暖的氛围。
5.【答案】 ①. 百草丰茂 ②. 秋风萧瑟 ③. 山岛竦峙 ④. 归雁洛阳边 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⑦. 断肠人在天涯 ⑧. 要好好儿活
【答案】6 ①. 流水 ②. 青山 ③. 明月
7. 诗人以山水相连、云雨同享、明月共看之景,巧妙化解离愁,将真挚情感融入理性宽慰之中。虽贬谪中送别,却不作悲苦语,反显豁达温暖,既慰友人,亦慰己心,使离情超越空间阻隔,升华为绵长而开阔的精神共鸣,情感深沉隽永。
8. ①. 约定 ②. 舍弃 ③.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④. 回头看
9.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0.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11. B
12. 示例一:我认同小文的观点。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拉他表示友好,元方却“入门不顾”,这种行为显得有些失礼,没有给人改过的机会,不符合以礼待人的要求。管仲多次在作战时逃跑,虽有家中老母亲需要赡养的原因,但从言行恰当性角度看,在战场上逃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军人应有的勇敢担当等规范。
示例二:我不认同小文的观点。元方的言行并无不当。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据理抗辩,是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体现出他的方正。最后“入门不顾”,是孩子对无礼之人的率真反应,并非不当。管仲的言行也无不妥。他与鲍叔牙之间是彼此相知的挚友关系,他对鲍叔牙的表述,是基于两人深厚情谊,坦诚地表达鲍叔牙对自己的了解与支持,是真情流露,并非不当之举。
【答案】13. “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学、文化方面的交往和交融”
14. 示例:本文放在“文化苑”栏目更合适。文章围绕白鑫推动中阿文化交流展开,重点阐述了他通过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等促进文明互鉴,这与“文化苑”聚焦文化交流、传承与发展的主题高度契合。而“人物志”侧重人物事迹本身,“风景录”侧重自然人文景观,均不如“文化苑”贴合文本主旨。
15. 示例:中外文化交流意义重大。老舍作品海外传播广、接受度高,《骆驼祥子》被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茶馆》巡演掀世界热潮,还衍生海外研究热,白鑫通过希克迈特翻译出版千余种中国图书,如《北上》《捎话》在阿拉伯国家发行。这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中国,增进彼此理解与友谊;促进文化互补与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范例,提升文化影响力,助力全球文化共同繁荣。
【答案】16. C 17.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友情的珍贵和纯粹,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少年情谊的怀念和赞美。
18. 被纯粹的信任深深打动;为麦秋的隐忍与痛苦而心疼。
19. “憋了一天的雨”象征麦秋压抑已久的心事终于得到倾诉,而雨的落下也暗示了情绪的释放和友情的滋润;自然收束全文,用天气的变化巧妙结束故事,留给读者余韵,含蓄而富有诗意。
【答案】20. B 21.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这“变化”与藤野先生的关系:藤野的严谨治学与人格尊重让鲁迅看到人性的光辉,但国人麻木与藤野的关怀形成对比,促使鲁迅意识到改变精神更重要。 22. C
23. 范爱农的悲哀:两人笑中带泪,既嘲笑过去的争执,又悲哀于现实的落魄。藤野先生的“悲哀”是他对“我”因种族歧视及精神打击决定放弃医学的一种惋惜,体现他对学生的关怀与不舍。
24.【答案】示例: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真诚与信任之上,是困难时的相互扶持,是快乐时的彼此分享,而非功利性的索取或表面的热闹。它要求我们彼此尊重、理解包容对方的优缺点,在对方迷茫时给予建议,在对方犯错时善意提醒。这样的友谊如同阳光雨露,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都能珍惜并用心浇灌这份真挚的情谊。
25、26.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