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室的日光灯下,粉笔灰在老师__________的讲课声中浮沉。黑板角落计时器上的数字一天天显露出锐利的红——那是青春被时间追赶的痕迹。①有人强guō不舍地背诵公式,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杂乱的痕迹;②有人言行相顾,将错题本上的批注变成进步的阶梯。③操场上,总有人被旁骛的球赛勾走目光,直到月考卷上的空白越来越多,才惊觉自己__________了课堂上的每一寸光阴。
更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恪守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zhēn言,将知识点刻进掌心的纹路里。他们知道,真正的成长从不在__________声中,而在与知识对话时,那双始终坚定的眼睛里。当晚自习的铃声敲响,窗外的星光与教室的灯光交织成网,网住了所有__________的心灵,只余下笔尖与纸张的私语,在寂静中生长出智慧。④这一刻,梦想少年们鲜妍的脸庞。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1)强guō不舍__________ (2)恪守__________
(3)zhēn言__________ (4)鲜妍__________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嘶哑 亵玩 喧闹 浮躁
B. 嘶哑 亵玩 喧嚣 浮华
C. 嘶哑 亵渎 喧嚣 浮华
D. 嘶哑 亵渎 喧闹 浮躁
3. 文中画线部分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意象是诗人寄寓情感的独特密码。请从“大雁、垂柳、炊烟”中任选一个意象,仿照示例,创作一节小诗,展现其独特韵味与情感。
备选意象:大雁 垂柳 炊烟
古寺在幽静的山林中 它是心灵的净土 沉淀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渔火在浩渺的江面上 它是漂泊的慰藉 闪烁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5. 下列关于《艾青诗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
B. 《光的赞歌》写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生活的不息的追求。
C. 《黎明的通知》一诗中,诗人将黎明这个“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赋予了生命力和动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曙光初现、万物复苏的美丽画卷。
D.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艾青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
6. 艾青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的诗作有一种“绘画美”。请分析下面两句诗中“绘画美”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A.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北方》)
B.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太阳》)
7. 自强不息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实验中学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认识文化内涵】请结合语段中划线句内容,把《周易》中的句子补充完整,以更好认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__。前一句意为:上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发愤图强、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后一句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只有积累道德,方能容载万物、承担事业。
(2)【补写消息标题】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读了下面一则消息,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025年8月16日,《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揭晓,26岁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入选。庞众望出生于河北沧州一个特殊的贫困家庭:父亲患精神疾病,母亲下肢残疾,本人幼年患先天性心脏病。他从小边捡废品补贴家用边刻苦学习,2017年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获直博资格。大学期间,他婉拒了众多社会资助,依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并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立志科研报国。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科技。”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自我观点】在主题班会上,有同学提出:“庞众望家庭条件这么差,要是当初接受社会资助,不是能更快改善生活吗?他为什么要婉拒?”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积累(25分)
(一)古诗词默写
8. 根据积累,填写诗词。
(1)枳花淡白,鲜艳开放,温庭筠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
(2)斜阳衰草,寒林空寂,刘长卿低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3)月色皎洁,白露已至,杜甫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
(4)千帆竞渡,枯木逢春,刘禹锡便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吟咏出积极乐观的精神。遥想古贤,李白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吟咏出对未来的自信。江山如画,毛泽东以“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吟咏出建功立业的豪情。
(5)刚正不阿,老而弥坚,韩愈便以“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道尽忠而获罪的愤慨。
(6)怅恨离别,无奈发问,苏轼以“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抒发思念胞弟的深情。
(二)(15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敬夫①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益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节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敬夫:张栻,字敬夫,朱熹好友。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以咏张公之诗 B. 予观夫巴陵胜状/览观形制
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平居暇日 D. 吾谁与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11. 下列对【甲】【乙】两篇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乙文中敬夫“顾而叹曰”,都是因自然景物的变化而产生了或悲或喜的情感。
B. 乙文中张敬夫将楼命名为“曲江楼",是为了表达对前朝贤相张九龄(曲江公)的追念与景仰。
C. 甲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感慨深沉,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也暗含着自勉之意及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D. 甲乙两文都超越了单纯写景,而将重点转向对人物志向与情怀的抒发,体现了古人“文以载道”的精神。
1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中张九龄(曲江公)“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的表现,与范仲淹的这一抱负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瞌睡
安谅
①在一家知名报社,明人与校友老金总编侃侃而谈。老金忽然回忆起往事:“我们上大学语文的第一堂课时,那位脑门前秃,身子瘦若芦苇秆,穿着有些宽大的旧白衬衣、蓝色长裤,脚蹬一双灰不溜秋的牛皮凉鞋的老教授,用带有浓重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自报家门,说自己的姓氏是头上不长草的卢姓,也就是虎头卢。他说,我也属虎,却无虎性。所以,开课之前,我先声明一下,上课要来,不来得请假。但上课允许打瞌睡,或者闭目养神。不过,不得打呼噜,影响别人。如果出现了呼噜声,那得罚站,还得罚背诗文。否则,考试成绩要降一个等次。我都听呆了,哪有这等好事,你知道,我那时老是睡不够,难免上课打瞌睡。”
②“你还真在课上睡觉了?那位卢老师的课,我也上过,讲得还是挺生动的,特别是随口说起的文学典故,简明扼要,很有意味,很吸引人的。”明人说。
③“是呀,他讲得确实精彩,我眼皮都没耷拉过,听得津津有味。连着好几堂课,笔记都做得很细致。”老金叙述着,手舞足蹈地表现了当时的兴奋状态。
④“但有一次,我真憋不住了。前一晚睡得太迟,两三点才上床,苏缘他们脑袋一搭枕头,就都睡着了。苏缘还打起了呼噜,浪涛一般跌宕起伏,把我吵得在床上翻来覆去,更难以入眠了。第二天一早的大学语文课,我坐在后排,撑了十来分钟,不得不闭一会儿眼。老先生慢条斯理的讲课声,我依稀能听见,我感觉自己似睡非睡。骤然,我鼻腔里发出了一串粗重的声响,我下意识地收住,却没能成功,将我自己也彻底惊醒了。我发现,课堂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而来,只有老先生继续讲着课,仿佛并未听到我的声音。我故作镇定,也心存侥幸。可讲完一个段落,老先生换了一个话题,问刚才是谁发出的声音,瓦釜雷鸣似的。他要我站起来,问我是背诵诗文呢,还是期末考试成绩降一个等次。”
⑤“语文成绩本不太好拿高分,很多人都碰巧在及格线上,降一个等次,可就过不了了。”明人莫名地为老金捏了一把汗。
⑥“就是呀,我犹豫了一会儿,答应背诵诗文。老先生说好,就背课本里的,你的学号是多少,就背那一页的诗文。”老金说道。
⑦“老先生倒是有办法呀!”明人笑道。
⑧老金略带苦相地说:“我当时可笑不出来,我的学号是34号,我怎么知道第34页是谁的作品呢,课还没讲到那一页。如果是前面几页,我听过课,还听得很认真,课文也反复读过好多遍,至少还能背出个大概来。正头疼时,向我诡笑着的苏缘忽然喊了一声:“他的学号是5号。”我吃了一惊,这家伙是在帮我,第5页应该有一段《诗经》里的诗,我完全背得出的,但我抬眉瞥了一眼正凝视着我的老先生,冷静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真实的学号。老先生微微点了点头。我按学号翻到那一页,竟是一篇巴金的短文,选自他的《真话集》。我还真读过,但背是背不出的,其中只有几句警言妙语,我是记住了的。我颇显尴尬,只得老老实实地向老先生报告,全文我背不出,但我说了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记住的几句警言妙语,然后一字一句清晰地吐出。我还特意讲了巴老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住了口,有些不知所措地望向老先生。老先生挥挥手,让我坐下了。他就说了一句,如果你晚上好好休息,白天好好听课,你会讲得更好!”老金眼睛亮起来了。
⑨“听那口气,老先生好像是在鼓励你。”明人说。
⑩“岂止是鼓励,对我来说,这是对我的表扬呀,讲得更好,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位老先生的高明之处,他处罚了我,也批评了我,却令我如沐春风般心情舒畅,而且得到了令人愉悦的鞭策。后来,大学语文成了我最喜欢,也是最为用心的一门科目。你猜我期末成绩如何?”
“估计,应该是不错的。良好吧?”明人斟酌道。
“是优秀!而且是全班唯一的优秀!”老金笑逐颜开地说,
“哎哟,没想到,一个呼噜让你这么幸运,真是难得!”明人由衷赞道,
“应该说是老先生卢教授带给我的激励。老先生说:‘你不仅考得不错,那次打呼噜,报学号时,我发现你也很诚实。这是最为重要的。’我深深地感谢他!我常常会想到他,特别是今天这个日子。他真是一位好先生,真的祝他在天堂快乐呀!”
说完,他朝天空合掌高举,深深一拜。
这天是教师节。卢教授十多年前仙逝了,但他还活在他学生的心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3. 请从老金的角度梳理“打瞌睡”事件,完成思维导图。
老金打呼噜,仿佛未被察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金选择报自己的学号→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14. 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但我抬眉瞥了一眼正凝视着我的老先生,冷静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真实的学号。(品析加点词)
(2)苏缘还打起了呼噜,浪涛一般跌宕起伏,把我吵得在床上翻来覆去,更难以入眠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卢教授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他不拘小节的形象,也突出他生活的清苦。
B. 卢教授的课堂规则中,最令学生意外的一个是考试成绩必须与课堂表现挂钩。
C. 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框架,层层推进,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 小说把对往事的回忆放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合乎情理,但显得刻意。
16. 文章标题“打瞌睡”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理解。
17. 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的读者认为是卢教授,有的读者认为是老金。请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书重在选择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③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④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⑤“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毫无疑问,在网络智能时代,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既扩充了阅读的内容,也让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化。它以碎片化的特性在拓展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以其交互性的特性深化了读者的认知。
②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结构性转变也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逻辑路径,“文本泛滥,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于是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的阅读逐渐占据上风,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断裂和陷落。
(节选自《网络智能时代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模式跃迁的裂陷与弥合》,有改动)
材料三
①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②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有改动)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所说的“奇书”,不仅在选择读之量,而且在选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B. 王充在《自纪》中提出,只要写的文章数量足够多,就一定能“为世用者”。
C. 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把阅读学习简单化,从而使人们容易产生焦虑。
D. 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内容,所以人们很难从中获得洞察力。
19. 材料一第④段中,作者提出“开卷有益”“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论证这一观点的思路。
20. 按要求答题。
(1)材料一开头引用了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有同学认为将材料三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唯有”删去,表述更为简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1. 综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当今时代应如何选择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
四、写作(55分)
22.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请以“这样生活更健康”为题,写一篇作文。
23.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师生姓名等。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聒 ②. kè ③. 箴 ④. yán 2. D 3. B
4.【答案】示例一:大雁
在高远的天空中
它是游子的信使
承载着思念的重量与牵挂
示例二:垂柳
在悠悠的河畔边
它是柔情的舞者
轻拂着离人的眷恋与不舍
示例三:炊烟
在宁静的村落上
它是家的符号
缭绕着烟火的温暖与安稳
5.【答案】B
6.【答案】A.通过“绿色”与“灰黄”的色彩对比,以及“沙漠风”“沙雾”等意象,展现北方大地从生机到荒凉的画面变化,体现绘画美;
B.以“远古墓茔”“沉睡山脉”为时空背景,“火轮飞旋”“太阳滚来”的动态描写与光影对比,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体现绘画美。
7.【答案】(1)君子以厚德载物
(2)庞众望入选“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
(3)庞众望婉拒社会资助,选择依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这体现了他的自尊自强与感恩之心。他并非不需要帮助,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业,不给社会增加过多负担,同时也将更多受助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并且他立志科研报国,想用自己的能力去为国家做贡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8.【答案】 ①. 槲叶落山路 ②. 秋草独寻人去后 ③. 露从今夜白 ④. 月是故乡明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 闲来垂钓碧溪上 ⑧.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⑨.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⑩. 何事长向别时圆
【答案】9. B 10. ①.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么他的心中不曾有一天不牵挂着朝廷。 11. A
12. 张九龄“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始终心系家国、关注时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忧乐为己任。二者都突破个人境遇局限,秉持“以天下为怀”的济世情怀,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担当。
【答案】13. ①. 老金被卢教授发现并要求罚站,选择背书。 ②. 老金背不出全文,只说了个大概。 ③. 老金受到卢教授的鼓励,语文成绩优秀,对卢教授心怀感激。
14. (1)“瞥”在这里是迅速地看一眼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老金在苏缘喊出学号时快速地观察老先生的反应,表现出老金的紧张和谨慎。
(2)采用比喻的修辞,将苏缘的呼噜声比作浪涛一般跌宕起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呼噜声的响亮和起伏不定,同时通过“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动作描写,侧面烘托出呼噜声对“我”造成的困扰,使“我”更难以入眠,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15. C
16.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打瞌睡”这一事件展开,“打瞌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教授通过特殊的方式激励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受益终身。
17. 示例:看法:老金是主人公。理由:虽然卢教授的形象在故事中非常鲜明,但故事的主线是围绕老金的经历展开的。老金的经历和成长是故事的核心内容,而卢教授的角色更多地起到了辅助和影响的作用。老金的故事贯穿全文,他的性格、经历和感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老金是主人公。
【答案】18. D 19. 首先提出“开卷有益”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有益的观点;接着引用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的话,说明好书能让人有所获;然后指出书有好坏之分,并用王充《自纪》中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及《论衡》的例子,说明有的书“为世用”,有的书无用;最后引用别林斯基的话,强调读不适合的书的坏处,从而论证观点。
20. (1)引用英国作家阿瑟 柯南·道尔的话,引出“读书一定要有选择”的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删去。“唯有”表示只有,强调了书籍阅读是人们的智慧通往精神“金字塔”之巅的唯一途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如果删去,就无法突出书籍阅读的独特作用,与原文表意不符。
21. 示例:阅读内容上,要选择对自己成长、对精神提升有益的书籍,像经典名著、思想深刻的著作等,避免阅读那些平庸陈旧、无真知灼见的书籍。阅读方式上,以书籍阅读为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能帮助我们获得理性的洞察力和智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数字阅读的便捷性,获取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要警惕数字阅读的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保持传统阅读的耐心与平和。
22、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