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三 歌唱我们的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三 歌唱我们的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学习项目三 歌唱我们的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导向: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通过歌曲深度学习,培育学生对中国当代爱国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 学段目标适配:七年级学生需达到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风格与情绪;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能参与合唱或多声部演唱,提升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落实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单元教学任务,通过经典作品演唱,掌握进行曲风格歌曲的演唱技巧,理解爱国主题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实施原则:倡导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采用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方式,注重音乐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
二、设计理念
素养本位,知行合一:摒弃 “单纯技巧训练” 模式,构建 “情感体验 — 技巧提升 — 文化认同 — 创意实践” 的素养发展链条,让学生在演唱中理解、在实践中提升。
承前启后,单元贯通:作为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的收尾环节,承接第一课时的歌曲认知,衔接单元 “古代 — 近现代 — 当代” 的音乐史脉络,突出《歌唱我们的祖国》作为当代爱国音乐典范的承继价值。
问题驱动,精准突破:针对第一课时学生在音准、情感表达、多声部配合等方面的薄弱点,设计分层任务与探究活动,实现 “精准诊断 — 靶向教学 — 巩固提升”。
文化浸润,价值引领:通过创作背景深化、时代意义解读、当代演绎对比,让学生体会歌曲 “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将爱国情感从 “歌词感知” 升华为 “行动自觉”。
三、教材分析
单元定位:本课时选自人教版(简谱)2024 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三,是单元 “当代复兴赞歌” 板块的核心内容。单元以时间轴为线索,从古代礼乐文明、近现代救亡音乐到当代爱国创作,构建了中国音乐史的完整认知框架,本课时承担着 “总结单元主题、升华爱国情感、实践文化传承” 的重要功能。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审美感知:能准确辨识歌曲 ABA' 结构的情感变化,把握进行曲风格的节奏特点(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力度层次(p—mf—f—ff)的处理,感受歌曲从庄重自豪到激昂奋进的情感递进,提升对爱国音乐的审美判断力。
艺术表现:熟练掌握歌曲的音准与节奏,能准确演唱装饰音(如 “飘扬” 后的倚音)和难点乐句;能参与二声部合唱,做到声部和谐、音量均衡;能以饱满的情感、有力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化理解:深入了解《歌唱祖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影响(如国庆庆典、重大赛事演唱场景),理解歌曲作为 “时代声音镜像” 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创意实践:能结合当代审美,对歌曲进行简易创意改编(如加入拍手节奏、设计领唱与合唱的互动形式),或用文字、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精准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与情感表达,实现 “平稳 — 激昂 — 升华” 的情感转换。
掌握二声部合唱的配合技巧,做到声部清晰、和谐统一。
理解歌曲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将爱国情感融入演唱实践。
教学难点:
解决 B 段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乐句的音准问题(高音区气息控制)与切分节奏的准确性。
二声部合唱中低声部的稳定性(避免被高声部带偏),以及声部间的音量平衡。
避免 “喊唱” 现象,用气息支撑实现激昂情感的自然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 分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不同版本音频、国庆庆典演唱视频、二声部合唱谱例)、钢琴、分声部演唱提示卡、力度记号贴纸(p/mf/f/ff)、创意实践任务单。 学情准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歌曲旋律与歌词,标注个人演唱难点;预习二声部合唱谱(提前发放简谱分谱)。 (二)情境导入:唤醒情感,衔接旧知(5 分钟) 视频激趣,情感共鸣:播放 2023 年国庆庆典上万人合唱《歌唱祖国》的片段(1 分钟),画面聚焦国旗飘扬、群众热泪盈眶的场景,背景音乐采用原曲伴奏。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歌曲在这样的场合演唱,传递了什么情感?”(预设答案:庄严、自豪、激动;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回顾旧知,精准诊断:教师引导学生齐唱歌曲 A 段,钢琴轻伴奏。演唱后提问:“结合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觉得自己在演唱中还有哪些困惑?比如音准、节奏或情感表达方面。”(预设问题:B 段高音唱不上去、切分节奏唱不准、不知道怎么控制力度)教师将学生问题记录在黑板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让歌声更动听、情感更真挚,还要尝试二声部合唱,感受歌曲的丰富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场景视频唤醒爱国情感,衔接第一课时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痛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提升学习主动性。 (三)技巧突破:分层训练,精准攻坚(18 分钟) 1. 节奏与音准专项训练(8 分钟) 难点节奏拆解:聚焦 B 段切分节奏(如 “我们勤劳”:×× ×× | ×× × - |),教师用拍手示范,分解为 “拍 — 停 — 拍” 的动作辅助,引导学生先打节奏再填词演唱。采用 “慢速练习 — 逐步提速 — 完整乐句” 的步骤,个别学生示范,教师纠错。 音准强化训练:针对 B 段高音区(如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教师讲解气息控制技巧:“用腹式呼吸,气息下沉,像吹蜡烛一样均匀送气,高音时喉咙放松,不要仰头喊唱。” 教师用钢琴弹奏音阶(F 调 4—6),引导学生用 “wu” 音模唱,感受气息支撑;再结合歌词逐句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气息薄弱的学生进行个别示范(如双手放在学生腹部感受气息起伏)。 力度层次感知:出示力度记号贴纸(p/mf/f/ff),讲解歌曲力度设计:A 段(p—mf)庄重平稳,B 段(f)激昂有力,再现段(ff)情感升华。教师用钢琴分别弹奏不同力度的旋律,引导学生用 “强弱对比” 的方式模唱,如 A 段轻唱像 “诉说”,B 段强唱像 “宣告”。 设计意图:采用 “拆解 — 示范 — 模唱 — 纠错” 的步骤,针对核心难点进行专项训练,结合动作辅助和气息技巧讲解,降低学习难度。 2. 二声部合唱训练(10 分钟) 声部拆分学习:将学生分为高声部(主旋律)和低声部(和声伴唱),发放分谱提示卡。教师先范唱低声部旋律(如 “啦啦啦 啦啦啦”),引导低声部学生模唱,强调 “轻而稳”,避免音量过大;高声部学生默唱主旋律,熟悉低声部节奏。 分段合练: 先合练 A 段:教师用钢琴分别支撑两个声部,先慢速合练(60 拍 / 分钟),重点关注低声部的稳定性,提醒 “跟着钢琴伴奏的低音区旋律走,不要被高声部带偏”。 再合练 B 段:教师强调低声部的力度控制(mf),与高声部(f)形成层次对比,避免声部混淆。对于衔接不畅的乐句(如 A 段转 B 段),反复练习 2—3 次,教师用手势提示声部进入。 完整合练:钢琴完整伴奏,教师用手势指挥力度变化和声部平衡,鼓励学生 “耳朵不仅要听自己的声部,还要听其他声部的声音,相互配合”。合练后邀请学生互评:“你觉得两个声部配合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答案:低声部声音太小、个别乐句节奏不同步)教师针对性指导,再次合练。 设计意图:遵循 “先分后合、慢速到快速、分段到完整” 的合唱训练原则,注重声部平衡与配合技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四)情感升华:文化浸润,以情带声(7 分钟) 背景深化,理解内涵:播放王莘创作故事短片(2 分钟),讲解:“1950 年,王莘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工厂复工、农田丰收,人们脸上洋溢着希望,在火车上灵感迸发创作了这首歌。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繁荣富强,这首歌见证了祖国的每一步成长。” 提问:“了解了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你觉得演唱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比如 A 段、B 段、再现段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预设答案:A 段是对祖国的赞美,B 段是对人民的自豪,再现段是对未来的憧憬) 榜样引领,情感代入:播放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唱祖国》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注意她的声音处理,A 段温柔而庄重,B 段坚定而有力,再现段饱满而激昂。我们试着模仿这种情感表达,让歌声传递出内心的热爱。” 以情带声,完整演唱: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二声部合唱),教师用钢琴强伴奏,结合手势指挥力度与情感变化。演唱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歌声里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二声部配合也更和谐了,就像在向祖国诉说我们的心声。”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故事和榜样示范,让学生理解 “情感源于理解”,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实现 “以情带声、声情合一”。 (五)创意实践:多元表达,文化传承(8 分钟) 任务发布:发放创意实践任务单,分为两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选项一(音乐改编):小组合作,为歌曲加入简易创意元素,如在 A 段加入拍手节奏、在 B 段设计领唱与合唱的互动、在再现段加入和声衬词(如 “啊”)。 选项二(跨界表达):用文字(写一句对祖国的祝福语)、绘画(画国旗、长城等元素)或肢体动作(设计简单的合唱手势),配合歌曲片段演唱进行展示。 小组创作: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时间 5 分钟,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提醒音乐改编组注意节奏与旋律的协调,跨界表达组注意与歌曲情感的契合)。 成果展示: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其他组欣赏点评。(预设展示:音乐改编组在 A 段加入 “强弱拍拍手”,跨界表达组手持绘画作品,在再现段举起展示,配合手势动作)教师总结:“无论是音乐改编还是多元表达,都体现了大家对歌曲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创意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意实践素养,实现 “传承中创新”。 (六)总结升华:集体展演,情感共鸣(5 分钟) 集体合唱:全体学生起立,手持力度记号贴纸,教师指挥完整二声部合唱《歌唱祖国》,多媒体播放国庆庆典背景视频(无原声),营造庄重热烈的氛围。鼓励学生用最真挚的情感演唱,展现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课堂总结:教师寄语:“《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从 1950 年传唱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技巧,更读懂了歌曲背后的家国情怀。希望大家带着这份热爱,传承经典,努力成长,用实际行动歌唱祖国的美好未来。” 布置作业: 回家后给家人演唱歌曲,分享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学习心得。 预习单元拓展内容《走向复兴》,对比两首歌曲的风格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展演强化情感体验,总结升华主题,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 “音乐学习 — 情感培育 — 行动自觉” 的闭环。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