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表格式)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表格式)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要求,本课时聚焦以下三维目标导向: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演唱中国近现代代表性音乐作品,感知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情绪特质、旋律风格与节奏特点,建立音乐与情感的联结,提升音乐审美判断力。 艺术表现:能主动参与歌曲演唱、音乐故事分享等实践活动,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尝试用语言、肢体或简单乐器辅助表现音乐的时代特征。 文化理解: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脉络(自学堂乐歌至改革开放初期),认识音乐与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的深度关联,理解音乐作为 “时代声音档案” 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 创意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时间轴搭建等活动,主动搜集整理音乐资料,尝试对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分类与对比,培养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
二、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 “音乐载史,声入人心” 为核心理念,遵循七年级学生 “感性认知为主、理性思维萌芽” 的认知规律,构建 “情境导入 — 分层探究 — 实践体验 — 文化升华” 的教学路径:
跨学科融合:整合音乐学科与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资源,通过历史影像、歌词品读、海报赏析等多模态素材,搭建 “音乐 — 历史 — 文化” 的认知桥梁,破解学生历史背景薄弱的难题。
任务驱动教学:以 “完善百年音乐时间轴” 为核心任务,将学生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小组,通过 “听、说、唱、演、评” 多元活动,激发主动参与意识,缓解 “作品多、时间紧” 的教学矛盾。
生本化分层设计: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异,设计 “基础任务(聆听辨识)— 提升任务(分析表达)— 挑战任务(创意实践)” 三级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沉浸式情境建构:通过影音同步、角色扮演、现场演唱等方式,让学生 “置身” 历史场景,在情感共鸣中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是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 的开篇课时。作为中国音乐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 “时间轴” 为显性线索,串联起 1902 年至 1986 年的代表性作品与人物,既承接了前一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 的历史脉络,又为后续 “当代音乐” 学习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说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核心特征,熟记聂耳、冼星海、沈心工等 5 位代表性音乐家的主要贡献;
能辨识《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 8 首核心作品的旋律片段,描述其情绪、节奏、体裁特点;
能运用简谱演唱《男儿第一志气高》《歌唱祖国》片段,做到音准基本准确、情感表达贴切。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近现代音乐四个发展阶段的核心特征、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理解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内在关联,认识 “音乐是时代的产物” 这一核心观点;
能有感情地演唱核心作品片段,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要素出发,分析作品的时代特征(如抗战音乐的激昂节奏与爱国歌词的关联);
如何帮助学生跨越历史隔阂,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如《黄河大合唱》的民族抗争精神);
如何在 45 分钟内平衡 “知识讲解、作品赏析、实践演唱、小组探究” 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声影交织,唤醒记忆(5 分钟) 1. 多媒体呈现 播放 3 分钟 “中国近现代百年风云” 混剪视频(含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画面),同步配播《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等作品的核心旋律片段(每首 15 秒,节奏由缓到急、情绪由沉郁到激昂)。 2. 互动提问 师:“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历史场景?听到了哪些熟悉的音乐?” 师:“这些音乐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它们是否与历史场景相契合?” 3. 导入新课 师总结:“刚才听到的音乐,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声音印记’。从山河破碎到民族复兴,音乐始终与时代同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探寻音乐与历史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影音结合的方式,快速营造历史氛围,唤醒学生的感性认知,建立 “音乐与历史” 的初步关联,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探究:分组解码,建构脉络(25 分钟) 1. 任务布置与分组(3 分钟) 师:“本节课我们将以‘搭建百年音乐时间轴’为任务,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一个历史阶段的音乐。每组需完成三个任务:①聆听 2 首核心作品;②补充作品背景与音乐家故事;③用一句话概括本阶段音乐特征。” 分组安排: 第一组(1902-1930 年):探究学堂乐歌与新音乐萌芽,核心作品《男儿第一志气高》《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二组(1931-1948 年):探究抗战与革命音乐,核心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 第三组(1949-1977 年):探究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核心作品《歌唱祖国》《红色娘子军(斗笠舞)》; 第四组(1978-1986 年):探究改革开放初期音乐,核心作品《我的中国心》《乡恋》。 发放分组任务单(含作品音频二维码、背景资料提示、时间轴填充模板)。 2. 小组探究与教师指导(12 分钟) 学生活动: ① 扫码聆听本组核心作品,记录旋律、节奏、情绪特点; ② 结合任务单提示,分享课前搜集的音乐家故事(如沈心工的乐歌创作、聂耳的 “为劳苦大众而作”); ③ 讨论本阶段历史背景与音乐的关联,概括音乐特征; ④ 填充小组负责的时间轴板块(作品名称、创作年份、音乐家、核心特征)。 教师指导: ① 巡视各组,解答疑问(如 “学堂乐歌为何多采用外国曲调?”“《黄河大合唱》为何能成为抗战精神象征?”); ② 针对音乐赏析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要素(如《保卫黄河》的轮唱形式与 “万众一心” 的情感关联、《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旋律起伏与思念之情的契合); ③ 提醒小组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完成。 3. 小组成果展示与集体点拨(10 分钟) 按历史发展顺序,每组派 2 名代表展示,教师进行针对性点拨: 4. 集体梳理:互动时间轴建构(2 分钟) 师:“请每组派代表将你们的时间轴板块贴到黑板的总时间轴上,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脉络。” 师生共同总结:“从学堂乐歌的‘启蒙’,到抗战音乐的‘呐喊’,再到新中国音乐的‘赞颂’,最后到改革开放的‘多元’,中国近现代音乐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板书核心脉络) (三)实践体验:演唱经典,深化情感(10 分钟) 1. 基础演唱:《男儿第一志气高》(4 分钟) 教师范唱,强调简谱中的附点节奏(如 “男儿第一志气高”)与换气记号; 学生跟随音频分句演唱,教师纠正音准、节奏问题; 加入肢体动作(如握拳、挺胸),表达 “励志图强” 的情感。 2. 提升演唱:《歌唱祖国》(5 分钟) 播放《歌唱祖国》伴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力度变化(前奏弱起,主歌中强,副歌强); 分组轮唱副歌部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模仿《保卫黄河》的轮唱形式,增强歌曲的层次感; 全班齐唱,加入乐器伴奏(如铃鼓、沙锤),营造热烈的演唱氛围。 3. 情感升华:“我最想唱的时代之歌” 投票(1 分钟) 师:“今天赏析的 8 首作品中,哪一首最能打动你?请在任务单上勾选,我们下节课将重点学唱得票最高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1. 课堂小结(2 分钟) 师:“今天我们穿越百年时光,聆听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风云之声’。这些音乐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精神的传承。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经典,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完整版,全班起立合唱,结束课堂核心环节。 2. 分层作业(3 分钟) 基础作业(必做): ① 用简谱抄写《歌唱祖国》副歌部分,标注节奏型; ② 背诵中国近现代音乐四个阶段的核心特征与代表性作品。 提升作业(选做): ① 搜集一首本节课未涉及的近现代音乐作品(如《游击队歌》《梁山伯与祝英台》),补充到个人时间轴中; ② 与家人共同演唱一首经典近现代歌曲,录制 1 分钟音频,下节课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