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认识犯罪与刑罚,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遵纪守法。 健全人格:加强自身修养,明辨是非,判断犯罪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责任意识:面对犯罪,有勇有谋,及时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施教对象是初一学生。青春期的学生社会经验尚浅,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如果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容易造成犯罪行为。因此本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教法学法 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重点 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分类难点 面对违法犯罪的正确做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七年级学生张三星期天随家人一同拜亲访友,席间,父亲喝了点啤酒。张三想到下午就要返校了,有点着急,于是父亲提议自己开车送儿子去学校。亲友劝阻,但是张三父亲说:“没事,我没喝多,就一点啤酒而已,而且现在车辆技术先进得很,可以开自动驾驶模式!” 设问:假如你是张三,你会同意父亲送自己去学校吗?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科普酒驾和醉驾,引出主题。 介绍本课自主导学的任务。 了解酒后驾驶(包括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可能产生的后果,带着疑问学习后面知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新课新授 课堂小练 活动一:生活观察 材料一:分析图片中存在的违法行为 展示文字材料:14岁未成年李某、王某因看同伴程某不爽,结伴前往程某家中,对其扇巴掌、踹肚子进行殴打,并抢走程某的手机,卖出赃款350元。次日,两人又威胁程某交出家中父母的金银首饰等,低价变卖后,获得赃款4775元。几天后,两人又威胁程某找来他的同学邢某进行勒索,对邢某扇巴掌、烫烟头、强迫吸烟,并实施殴打后,抢走邢某身上的手机。 (2)设问:请问李某、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判定某行为是否是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1. 刑法的含义、作用:P96 ①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②作用: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活动二:酒驾和醉驾的区别 材料二:酒驾和醉驾的区别 (1)展示文字材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危险驾驶罪】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2)设问:以上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 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对比分析上述行为,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归纳: 2.犯罪的基本特征: P97、98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 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 —— 法律分界线 ③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法律后果 (3)设问:什么是刑罚呢? 归纳:3.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刑罚)P98 ①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②分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4)设问:以上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归纳:刑法的分类(p98),并阐述“罚金”与“罚款”和“拘役”与“拘留”的区别。 活动三:情景剧表演 材料三:校园霸凌 思考:遇到校园霸凌、殴打事件,该怎么办? 归纳:4.如何和犯罪行为作斗争?P98 ①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见义勇为) ②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见义智为) 1-5题(略) 学生观看文字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文字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情景剧,谈谈身处情境中的自己的做法。 本问题设置有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看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此部分涉及法律条文等专业知识,还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刑法的相关内容。 对导入的案例进一步展述和剖析,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掌握情况。 教师趁热打铁,进行追问,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链,阐明犯罪相关知识点。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观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景,引发在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板书设计 11.2犯罪与刑罚 1.刑法的含义:规定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刑罚; 2.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3.刑罚的含义和分类 4.如何和犯罪行为作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酒驾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认识,促进学生对犯罪特征、刑罚分类的理解;通过情景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在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强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方法的理解。课堂采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观看材料思考问题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知识内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足,课堂节奏把控上不够合理,情景剧里学生霸凌同学这一幕表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部分法律概念的讨论深度不够,停留于表面的理解,对斗争方法的探讨不够具体深入,并且情景剧表演的重点应放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正面教育上,增加对犯罪分子处罚时间,凸显对犯罪分子应受的惩。所以,在最后总结环节中教师应以严肃态度申明犯罪分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到深刻渗透德育教育。在后续教学中,需加强对学生表演细节上的引导,合理分配表演时间,课前设计更具梯度的问题,并让学生课前搜索问题的相关资料,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分享、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做到实践出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法治观念转化成实际行动,提升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