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教科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设计
课题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单元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是物态变化章节的开篇。内容围绕 “物态变化” 与 “温度” 两大核心展开,先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认识水的三种物态及相互转化,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再聚焦温度,从温度的定义、凭感觉判断温度的局限性入手,引入温度计,讲解其制作原理、构造、单位规定,重点教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看、选、放、读、记),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等)。本节课是后续学习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具体物态变化的基础,兼具概念理解与实践操作属性,能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形态与热现象的关联认知。
2022新课标要求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4.1.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聚焦于物态特征与温度测量的核心知识,是物理学科中物质形态与热现象领域的基础要求。对于物态部分,要求能清晰描述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固态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像钢铁铸造的机械零件;液态有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如流动的水可装在不同容器中;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例如空气充满整个房间。同时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实例及应用,比如固态的金刚石用于切割工具,液态的酒精用于消毒,气态的氧气用于医疗急救等,以此建立对物质三种形态的具象认知。温度测量部分,首先要理解液体温度计基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常见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均是如此。其次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观察量程、分度值,正确操作。还要知晓生活中常见温度值,如人体正常体温约 37℃、冰水混合物温度 0℃、沸水温度 100℃等,进而能对环境温度问题,如全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等发表见解,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议题相联系,提升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整体而言,这些内容构建了从物质形态认知到热现象测量与应用的知识链条,既注重概念理解,又强调实践操作与社会关注,是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认识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明确温度的定义,掌握摄氏度的规定,熟记生活中常见温度值,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 “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的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建立 “工具设计与使用需求相适应” 的思维模型。科学探究1.参与 “制造云和雨” 实验、自制温度计实验,掌握实验观察、记录的方法;2.学会按 “看、选、放、读、记” 步骤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关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与温度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2.了解环境温度相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测量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温度的冷热感知有初步认识,如知道冬天水会结冰、夏天水会蒸发,能说出 “热水温度高、冷水温度低”。但学生对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白气’是小水滴而非水蒸气” 等概念易混淆;对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缺乏深入理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操作错误(如玻璃泡接触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不与液面相平);且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对 “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联” 需要通过具象实验和实例引导建立认知。
重点 1. 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 掌握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摄氏度的规定;3.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难点 1. 区分 “水蒸气” 与 “白气”“云” 等现象,理解气态物质的特征;2. 规范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3. 理解不同类型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设计与使用场景的关系。
材料准备 1. 实验器材:大烧杯、湿沙、盘子、冰块、酒精灯(或其他加热工具)、带颜色的水、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测温枪、盛有不同温度液体的烧杯(热水、冷水、温水);2. 多媒体资源:四季物态变化图片(如冰、雨、雾、霜)、温度计构造示意图、温度计使用错误操作图片 / 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情境:播放四季物态变化图片(如冬天的冰、春天的雨、夏天的雾、秋天的霜),提问:“这些现象中,水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 补充实验情境:让学生观察 “双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后,再同时放入温水” 的现象,提问:“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3. 引出课题:结合学生回答,指出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且凭感觉无法准确判断温度,进而引入 “物态变化与温度” 的学习。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水的不同形态,猜想变化与 “冷热” 有关; 实际操作 “双手试温” 实验,发现一只手感觉温水热、另一只感觉凉,意识到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跟随教师引导,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建立 “物态变化” 的初步认知;借助简单实验暴露 “凭感觉判断温度” 的局限性,为引入温度计做铺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讲授新课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1. 组织实验:指导学生进行 “制造云和雨” 实验 —— 在大烧杯内铺湿沙,杯口盖盘子并放冰块,加热烧杯,观察现象;2. 引导分析:提问 “烧杯内出现了什么现象?(如湿沙变干、杯壁出现小水珠、盘子下有水滴)这些现象中,水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归纳概念: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总结 “物质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明确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4. 纠正误区:强调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白气”“云” 是液态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展示示意图帮助理解。 二、温度与温度计1. 定义温度:结合导入实验,给出温度的物理学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指出需要工具准确测量温度;2. 自制温度计:指导学生用小瓶、带颜色的水、橡皮塞、细玻璃管制作简易温度计,将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观察液柱变化;提问 “自制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液体热胀冷缩)液柱高低如何反映温度?”3. 温度计改进与构造:分析自制温度计的不足(体积大、无刻度、无法准确读数),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向(缩小为玻璃泡、细化玻璃管、标注刻度),进而介绍常用温度计的构造(玻璃泡、测温液体、毛细管、玻璃外壳、刻度);4. 摄氏度规定:讲解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 0℃、沸水温度为 100℃,1℃为两者间 1/100 的刻度;5. 温度计分类与使用:(1)展示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对比三者的量程(-20~110℃、-35~50℃、35~42℃)和分度值(1℃、1℃、0.1℃),分析设计与使用场景的关系;(2)演示温度计使用步骤:①“看”(量程、分度值);②“选”(根据被测温度选合适温度计);③“放”(玻璃泡浸没液体,不接触容器壁和底);④“读”(液柱稳定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玻璃泡不离开被测液体);⑤“记”(区分零上零下,规范书写单位);(3)展示错误操作图片(如玻璃泡碰容器壁、仰视读数),让学生判断并纠正。 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分组进行 “制造云和雨” 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后回答:湿沙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液态→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气态→液态),小水珠聚集变成水滴(液态);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举例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对比 “水蒸气” 与 “白气”,明确误区:看不见的是水蒸气,看得见的 “白气” 是小水滴。理解温度的定义,认同 “需要工具准确测温度”;动手制作简易温度计,观察到放入热水时液柱上升、放入冷水时液柱下降,总结原理为 “液体热胀冷缩”,知道液柱越高温度越高;思考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方法,结合示意图认识常用温度计的构造;记忆摄氏度的规定,理解 0℃和 100℃的标准;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的三态转化,突破 “气态物质看不见” 的认知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自制温度计实验让学生亲历 “液体热胀冷缩” 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对比不同温度计的设计,建立 “功能与需求匹配” 的思维,深化对工具的理解;通过演示和错误辨析,规范操作步骤,突破 “正确使用温度计” 的难点,为后续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1.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 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2.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 ) A.放入沸水中煮 B.放入温水中泡 C.用酒精棉花擦洗 D.在酒精灯上烧 3.写出下列自然现象处于什么状态。 ①雾________ ②霜________ ③露________ ④雪________ ⑤雹________ ⑥雾凇_______4.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________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5.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板书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一、物态变化1. 三态特征:固态:有固定形状、体积(如冰)液态:有固定体积,无固定形状(如水) 气态:无固定形状、体积(如水蒸气,看不见)2. 概念:物质由一种形态变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二、温度1.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2. 常见温度值:人体正常体温:37℃ 冰水混合物(标准大气压):0℃ 沸水(标准大气压):100℃三、温度计1. 原理:液体热胀冷缩2. 构造:玻璃泡、测温液体、毛细管、刻度(℃)3. 分类:实验室用:-20~110℃,分度值 1℃ 寒暑表:-35~50℃,分度值 1℃ 体温计:35~42℃,分度值 0.1℃(有缩口)4.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选→放(不碰壁底)→读(视线相平、不离开)→记(单位)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 实践任务:回家观察冰箱中的物态变化(如冷藏室的霜、冷冻室的冰、冰箱门玻璃上的水珠),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用家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冰箱冷藏室、热水的温度,记录数据;2. 阅读资料:提供《温度计的发展简史》(从伽利略的空气温度计到现代的红外线测温仪),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历程;3. 社会议题:引导学生查阅 “全球变暖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尝试撰写简短的看法。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 特色资源: “制造云和雨” 实验:直观展示水的三态转化,突破气态物质难感知的难点;多种温度计实物:让学生触摸、观察不同温度计的结构差异,理解量程和分度值的设计逻辑; 错误操作图片 / 视频:通过视觉冲击,强化学生对规范操作的记忆。2.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物态变化图片、温度计构造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具象认知;实物投影:演示温度计使用步骤时,通过投影放大操作细节(如液柱变化、读数视线),确保所有学生清晰观察。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 “双手试温” 和 “制造云和雨” 实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核心概念,突破 “水蒸气与白气区分”“温度计规范使用” 等难点; 对比不同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引导学生思考 “工具与场景的匹配”,培养了科学思维;课外拓展任务结合生活和社会议题,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2. 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在自制温度计实验中,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时操作不熟练,导致漏水,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已组装好的简易温度计,供操作困难的小组使用; 课堂练习中,拓展题(南极温度计选型)有部分学生未考虑到 “凝固点” 因素,下次教学可在讲解温度计原理时,补充 “不同液体的凝固点差异”,为拓展题铺垫;学生分享课外实践结果的时间不足,下次可设置专门的 “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交流观察心得,深化知识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