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上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上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 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6分)小语同学在制作“小圣施威降大圣”手卡时,有些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施以援手。
大圣与小圣,一个神通广大、本领高超,一个慧眼识诈、机智善战;一个手chè( )金箍棒,一个持三尖两刃神锋;一个变麻雀儿,一个变饿鹰儿;一个变鱼儿淬( )入水内,一个变鱼鹰儿欲嗛( )不能。时而钻入草中,隐匿其形;时而腾云驾雾,miǎo( )无综迹。两人嚷嚷闹闹,且行且战,好不精彩。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其正确写法是“ ”。
2.(7分)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古今中外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摘编自伏特《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人民网2022年5月7日)
【材料二】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漫画《如何解开粽子》(见图)
(1)怎样才能让初中生爱劳动、会劳动,校长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4分)
(2)材料三是“爱劳动·会生活”主题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3分)
3.(8分)名句默写。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了王维心境的闲适,“ , ”表现了刘禹锡积极向上的宽阔胸怀。[用《秋词》(其一)中的诗句作答]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 , ”描绘的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将报国之志寄托于梦境的句子是: , 。
(4)《潼关》中从视听角度写孤城之高、孤城之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 。
二、阅读(共49分)
(一)整本书阅读
4.(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几,定遭毒手。”
这是《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这次他们师徒遇到了什么妖怪?请讲述故事梗概。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2分)根据诗意,完成填空。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 图,流露出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 心情。
6.(2分)下面对诗的内容和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赏玩忘归”是“多胜事”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B.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C.“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D.尾联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与第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文言文阅读
【甲】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①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②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③,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④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⑤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选自《酉阳杂俎·天咫》唐·段成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注释]①扪萝:攀援藤蔓。②徙倚:徘徊逡巡,此处形容焦躁无计的样子。③幞物:像包袱的东西。④七宝:七种珍宝。⑤斤凿:斧头与凿子。
7.(2分)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8.(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
9.(3分)【甲】文中有一个“忧天”的人,【乙】文中有一个“修月”的人。有人认为这些情节都离奇可笑。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说说古人这样想像的积极意义。
10.(3分)阅读下面连接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链接】
北京时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首先出舱的航天员陈冬,他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出征太空之前,陈冬的孩子也想上太空,陈冬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了之后想干什么,还约定自己回来后要检查孩子的这项作业。
假如这份作业是留给你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四)现代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不被解救的马
朱山坡
①那时候,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马,仿佛是从电影银幕里走出来的。马出现在村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从周边闻讯而来的好奇者络绎不绝,主人阙屠夫门庭若市,来者不摸一把马屁股决不愿意离开。
②我一直以为南方无马,马只能作为战马而存在,断然不知道马也是可以用来犁地驮粪的。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它受尽了污辱。
③“别糟蹋这匹马!”
④没有人敢对长着一副凶神恶煞般面相的屠夫阙先锋说这句话。但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尽管我颤抖的声音从内心深处翻山越岭爬出喉咙时已经细若游丝,刚离开嘴巴便被风吹散,甚至没能顺利抵达阙屠夫的耳边。
⑤那时候我十三岁。夏天,天气热得像着了火。我暗自跟随着那匹马。有时候,我在田埂上看阙先锋驭马犁地。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
⑥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⑦我决定要解救它。
⑧我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半夜,我引开阙屠夫家的狗,潜入马厩,打开门,解开拴马的绳索。
⑨“出去吧,给你自由。赶紧远走高飞。”我对马说。一匹高贵的战马怎么能够甘受一个俗不可耐的屠夫的差遣和欺凌呢?
⑩可能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它一脸茫然,无动于衷。我将它牵出马厩,然后把门关上,断了它的后路。
“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我对它说,还给它指点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离开此地,从此天高地远,不必再受折磨和屈辱。
我心惊胆战。因为马厩就在阙先锋的院子里,偷马犹如从他裤裆里偷钱,风险奇高。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
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我逃之夭夭,在隐藏的安全角落里观望。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
机会稍纵即逝。我在远处不断地向它做手势,焦急地发出“快跑”的提醒,但它置若罔闻。阙先锋似乎已经觉察,停止了打鼾。一会儿,房间的灯亮了。
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
后来,我再也没能攒够足够的胆量故伎重演。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
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我希望听到他们说“吃马肉时牙齿磕到了子弹头”,以此证实它的身份。
但他们只是说:“肉味不好,有股汗酸味。”
11.(2分)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的出现引起了村子里人们的骚动和好奇,是因为当地的人们很少见到真马。
B.只有“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这一细节表现出“我”的鲁莽。
C.“我”决定解救马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高潮部分,令读者心潮起伏。
D.“我”希望他们“吃马肉时牙齿磕到子弹头”的原因是希望这匹马勇于抗争。
12.(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13.(4分)文中两次提到“农忙过后”,请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两处交代在文章中的作用。
(1)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2)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14.(4分)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家朱山坡“以一种冷酷而客观的态度展现人们的苦难,关注人的灵魂,揭示社会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作者塑造这匹马的真正用意。
(16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树叶之美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树叶,是到了秋天,才显出它的美来。
②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这时候,你摘一片叶子在手,用手稍稍一掐,就能挤出几滴春天的本色来。不过,花朵们的美,使它成了陪衬,人们在春天里只看到花朵,满树的绿叶因而都是寂寞的。
③到了夏天,花朵大多结出了果实,如果这果子是人或鸟喜欢吃的,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在了果子上。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它们被太阳烤成了深绿,甚而深蓝,有的则开始微微发黄,现出疲态。大一点的风,就能将它们从树枝上拽下来,使它们过早地走完了叶子的一生。
④只有到了秋天,大约在深秋吧,花朵早谢了,果实也被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叶子陪伴着黑黝黝的树枝。因为挣扎了一春一夏,叶子们也早已精疲力竭,但它们会在寒流到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姹紫嫣红”,这本来是形容花朵的,但这一次,人们毫不吝啬地用在了树叶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精当的形容,也是对树叶一生最好的评价。
⑤如果你认真地去欣赏树叶,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的美,又是各不相同的。
⑥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连拂过它们的微风,都带着绿意,令人沉醉。
⑦有的树叶,在树枝上的时候,显得很普通,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有人会拿回家,夹在一本书中,这枚树叶,便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文字的光芒。
⑧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它在等待什么吗?它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它让我在那个寒冷而沮丧的冬日,忽然有了冲动,决计不再颓废。
⑨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风,似乎也没有降温,头顶之上,忽然飘下来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叙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那是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遭遇一场落叶雨,它们让我看见,飘零也可以是很美的,落叶归根,回家的路,一定是很美的。
⑩没错,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5.(4分)请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分别概括春天和夏天的树叶美在哪里。
16.(4分)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秋天的树叶呈现的三方面的美。
17.(4分)请依据第⑧、⑨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树叶给“我”带来了哪些启示。
18.(4分)请联系文章的主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这个句子的。
三、作文(共50分)
19.请以“不止一次,我泪流满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 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6分)小语同学在制作“小圣施威降大圣”手卡时,有些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施以援手。
大圣与小圣,一个神通广大、本领高超,一个慧眼识诈、机智善战;一个手chè( )金箍棒,一个持三尖两刃神锋;一个变麻雀儿,一个变饿鹰儿;一个变鱼儿淬( )入水内,一个变鱼鹰儿欲嗛( )不能。时而钻入草中,隐匿其形;时而腾云驾雾,miǎo( )无综迹。两人嚷嚷闹闹,且行且战,好不精彩。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其正确写法是“ ”。
【答案】(1)掣 cuì xián 渺
(2) 综迹 踪迹
【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
掣(chè):拽;拉,牵。
淬(cuì):淬火。
嗛(xián):用嘴衔。
渺(miǎo):形容水大;渺茫。
(2)考查字形。
渺无踪迹:miǎo wú zōng jì,看不到一点行动所留的痕迹。
2.(7分)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古今中外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摘编自伏特《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人民网2022年5月7日)
【材料二】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漫画《如何解开粽子》(见图)
(1)怎样才能让初中生爱劳动、会劳动,校长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4分)
(2)材料三是“爱劳动·会生活”主题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案】(1)示例:①在劳动中学习劳动:②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③向家长学习劳动;④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
(2)示例: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勤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本领。
【解析】(1)考查观点看法。
结合材料一的“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和材料二的“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可以看出,劳动创造价值,会为人类的改变和发展起推动作用,家长言传身教,也会让孩子学到许多;
结合材料一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看出,学校要按要求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
结合材料二的“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可以看出,学生要从小参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结合材料二的“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劳动教育。
(2)考查漫画阅读启示。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漫画题目叫《如何解开粽子》,面对着眼前的粽子,一个人高举着书,在书页里极力搜索解开粽子的方法,可见所学与所做并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启示我们要学会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要只是纸上谈兵,空谈理论,这样不解决实际问题。意思对即可。
3.(8分)名句默写。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了王维心境的闲适,“ , ”表现了刘禹锡积极向上的宽阔胸怀。[用《秋词》(其一)中的诗句作答]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 , ”描绘的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将报国之志寄托于梦境的句子是: , 。
(4)《潼关》中从视听角度写孤城之高、孤城之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 。
【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解析】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中注意:致、寥、阑、簇、蹄。
二、阅读(共49分)
(一)整本书阅读
4.(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几,定遭毒手。”
这是《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这次他们师徒遇到了什么妖怪?请讲述故事梗概。
【答案】他们遇到了独角兕大王(青牛精)。三人后来走出圈外,被独角兕大王抓住,悟空来救时被妖怪收了金箍棒,悟空分析这个妖怪是天上的,就去天宫找救兵,结果众仙的兵器也全都被妖怪收走,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如来暗示悟空妖怪的主人是太上老君,悟空就去找太上老君,最后太上老君收了妖怪。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根据语段“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放在近身”可知,语段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写的是师徒四人来到金兜山,又饿又渴,悟空以金箍棒画一阻妖之圈,嘱咐唐僧坐在圈内不要离开,便独自去化斋。唐僧三人不耐等候,遂出圈行至前方人家,误入独角兕大王的魔洞。可知,此处遇到的妖怪是:独角兕大王(青牛精)。
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人行至金兜山,遭遇独角兕大王(青牛精)拦截。青牛精原为太上老君的坐骑,趁看守童子瞌睡之机,偷走老君的金刚琢下界作乱。它用金刚琢套走了悟空的金箍棒,众天兵天将的兵器也都被其收走。悟空无奈上天庭求助,但连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等众神将的兵器也被一并套走。最终,悟空请来太上老君,用芭蕉扇收服了青牛精,并夺回了所有被套的兵器,师徒四人方得继续西行。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2分)根据诗意,完成填空。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 图,流露出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 心情。
6.(2分)下面对诗的内容和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赏玩忘归”是“多胜事”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B.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C.“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D.尾联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与第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答案】5. 春山夜月 畅快(愉快) 6.A
【解析】5.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主旨情感。
第①空:全诗以春山为背景,夜色为幕,结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通过“月”“花”等景物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清幽,由此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
第②空:首联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流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山中美景让诗人沉醉留恋。颔联的“掬水”“弄花”是“春山胜事”的典型代表,是“赏玩忘归”的具体原因。诗人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尾联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的情景分明地勾勒了出来。故本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的愉悦心情。
6.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本诗开篇两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选项“‘赏玩忘归’是‘多胜事’的原因”表述有误;
故选A。
(三)文言文阅读
【甲】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①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②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③,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④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⑤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选自《酉阳杂俎·天咫》唐·段成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注释]①扪萝:攀援藤蔓。②徙倚:徘徊逡巡,此处形容焦躁无计的样子。③幞物:像包袱的东西。④七宝:七种珍宝。⑤斤凿:斧头与凿子。
7.(2分)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8.(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
9.(3分)【甲】文中有一个“忧天”的人,【乙】文中有一个“修月”的人。有人认为这些情节都离奇可笑。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说说古人这样想像的积极意义。
10.(3分)阅读下面连接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链接】
北京时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首先出舱的航天员陈冬,他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出征太空之前,陈冬的孩子也想上太空,陈冬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了之后想干什么,还约定自己回来后要检查孩子的这项作业。
假如这份作业是留给你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答案】7.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8.(1)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崩塌坠落,自己无处安身,担忧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2)分着吃下这个,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也可以一辈子不生病了。 9.示例: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好奇,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表现了古人的思考意识,也表现了古人大胆而浪漫的想象。 10.示例:寻找更多资源、寻找生命栖息之所、发展太空基地。
【解析】7.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意思是:那个人抬起头来看了看,没有回答,倒头又睡。“其人举首略视”主谓结构,应在“视”后停顿;“不应”偏正结构,是前一动作的后续,应在“应”后停顿;“复寝”偏正结构,是前一动作的后续,应在“寝”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8.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忧:担心,担忧。崩坠:崩塌陷落。亡:同“无”,没有。寄:依赖,依附。废:停止。
(2)重点词语。食:吃。虽:虽然。足:能够。疾:疾病。
9.考查看法。根据题干“有人认为这些情节都离奇可笑。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说说古人这样想像的积极意义”的提示可知,应从这些想象对人的有益启示角度作答。
示例: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可知,星球也有寿命,有一天也会消失;月亮的形状是球形的,月亮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太阳光照到了月亮上凸起的地方。这些在《杞人忧天》和“修月”的传说中均有体现,可见,古人在对天地万物好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浪漫的想象,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表现了古人深刻的思考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10.考查拓展延伸。开放题,围绕“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了之后想干什么”回答即可。注意:用第一人称作答。
示例:我喜欢天文,对宇宙充满好奇。上太空后,我会借助空间站里的科学仪器,观测太空,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乙】
唐朝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曾经和一个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他们攀援藤蔓,翻越山涧,到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地方后,就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这时候天色将晚,两人不知道哪里去。正在焦急地转悠时,忽然听到草丛中有打呼噜的声音,拨开榛荆一看,看见有一个人穿着一身洁白的粗布衣服,头枕着一个包袱,正在熟睡。就上前呼唤说:“我们偶然走到这里,迷路了,您知道之前的官路吗?”那个人抬起头来看了看,没有回答,倒头又睡。反复几次那人均不理睬。后来,实在没办法了,那人才坐起来,回过头说:“来这儿。”两个人就跟着他,并且问他是干什么的。那人笑着说:“你们知道月亮是七种珍宝合成的吗?它的形状像圆的药丸。它的影子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平常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户!”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有斧头与凿子等物品,还有两份玉屑饭。他把那饭赠送给二人说:“你们吃了它,虽然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哦。”说罢扶着二人,指着一条小路说:“只要顺着这条道走,自然就找到官道了。”说完就消失不见了。
(四)现代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不被解救的马
朱山坡
①那时候,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马,仿佛是从电影银幕里走出来的。马出现在村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从周边闻讯而来的好奇者络绎不绝,主人阙屠夫门庭若市,来者不摸一把马屁股决不愿意离开。
②我一直以为南方无马,马只能作为战马而存在,断然不知道马也是可以用来犁地驮粪的。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它受尽了污辱。
③“别糟蹋这匹马!”
④没有人敢对长着一副凶神恶煞般面相的屠夫阙先锋说这句话。但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尽管我颤抖的声音从内心深处翻山越岭爬出喉咙时已经细若游丝,刚离开嘴巴便被风吹散,甚至没能顺利抵达阙屠夫的耳边。
⑤那时候我十三岁。夏天,天气热得像着了火。我暗自跟随着那匹马。有时候,我在田埂上看阙先锋驭马犁地。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
⑥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⑦我决定要解救它。
⑧我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半夜,我引开阙屠夫家的狗,潜入马厩,打开门,解开拴马的绳索。
⑨“出去吧,给你自由。赶紧远走高飞。”我对马说。一匹高贵的战马怎么能够甘受一个俗不可耐的屠夫的差遣和欺凌呢?
⑩可能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它一脸茫然,无动于衷。我将它牵出马厩,然后把门关上,断了它的后路。
“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我对它说,还给它指点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离开此地,从此天高地远,不必再受折磨和屈辱。
我心惊胆战。因为马厩就在阙先锋的院子里,偷马犹如从他裤裆里偷钱,风险奇高。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
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我逃之夭夭,在隐藏的安全角落里观望。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
机会稍纵即逝。我在远处不断地向它做手势,焦急地发出“快跑”的提醒,但它置若罔闻。阙先锋似乎已经觉察,停止了打鼾。一会儿,房间的灯亮了。
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
后来,我再也没能攒够足够的胆量故伎重演。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
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我希望听到他们说“吃马肉时牙齿磕到了子弹头”,以此证实它的身份。
但他们只是说:“肉味不好,有股汗酸味。”
11.(2分)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的出现引起了村子里人们的骚动和好奇,是因为当地的人们很少见到真马。
B.只有“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这一细节表现出“我”的鲁莽。
C.“我”决定解救马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高潮部分,令读者心潮起伏。
D.“我”希望他们“吃马肉时牙齿磕到子弹头”的原因是希望这匹马勇于抗争。
12.(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13.(4分)文中两次提到“农忙过后”,请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两处交代在文章中的作用。
(1)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2)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14.(4分)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家朱山坡“以一种冷酷而客观的态度展现人们的苦难,关注人的灵魂,揭示社会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作者塑造这匹马的真正用意。
【答案】11.B 12.①很漂亮,有辉煌的经历。②受尽污辱,心有不甘。③缺乏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精神。 13.①内容上,阙屠夫表示要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这引起了“我”的警觉和决心;结构上,为下文“我”解救马和马被宰杀等内容作铺垫,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内容上,这句话写出马被转卖和宰杀的命运,表现出缺乏抗争精神带来的悲剧结果,突出了文章主旨;结构上,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阙屠夫说农忙过后要宰马的话,也引出文末人们议论马肉味道的内容。 14.示例: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马象征被压迫、被奴役,麻木不仁、缺乏追求自由的意识和抗争精神的下层人民。作者借马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缺乏抗争精神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下层人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解析】11.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根据第②段“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可知,这匹战马受到屈辱,“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是出于对马受苦的同情和不忍;
故选B。
12.考查形象分析。
根据第②段“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可知,这匹战马在外形上具有很高的品质,由此可概括为:很漂亮,有辉煌的经历;
根据第⑤段“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可知,这匹马被阙屠夫当作普通牲口对待,不仅干着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还经常被鞭打,满身伤痕,这表明它受尽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污辱。“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可以看出它并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挣扎。由此可概括为:受尽污辱,心有不甘;
根据第 段“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可知,当“我”深夜潜入马厩,试图解救这匹马时,马却显得一脸茫然,无动于衷,甚至在被放出马厩后也没有逃跑,只是“在马厩前裹足不前,目光呆滞”,这表明它缺乏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在整个解救过程中,马没有表现出任何抗争精神,反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放弃,由此可概括为:缺乏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精神。
13.考查句子作用。
(1)根据第⑤段“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第⑦段“我决定要解救它”可知,阙屠夫的话让“我”意识到,这匹马的生命正在遭受严重的威胁。如果农忙结束,这匹马很可能会被屠杀并成为村里人的食物。这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激发了“我”内心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得“我”下定决心要采取行动,哪怕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为这匹马争取一线生机。根据第 段“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第 段“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可知,阙屠夫的话不仅揭示了马未来的命运,还为后续“我”的解救行动以及马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2)根据第 段“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第 段“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第 段“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可知,在农忙过后,马并没有被成功解救,而是被阙屠夫转卖给了另一个村的屠夫。这一信息揭示了马最终的悲惨命运——被宰杀成为食物。马的这一命运也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那些缺乏抗争精神、无法自我救赎的生命所面临的悲剧性结果。根据第⑥段“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可知,结构上这句话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这句话不仅是对前文内容的承接和总结(即农忙过后马的命运),也为后文人们议论马肉味道的内容做了铺垫和引出,使得文章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流畅。
14.考查文章主题理解。
根据第 段“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可知,从作者塑造的“这匹马”的形象来看,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这匹马高大矫健,原本应该是威武的战马,但却被阙屠夫当作普通牲口使用,受尽屈辱和折磨。这匹马的遭遇实际上象征着社会中那些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人民,他们同样生活在苦难之中,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尊严。同时,当“我”试图解救马时,马却表现出茫然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在获得自由的机会面前也裹足不前,这反映了部分下层人民在面对压迫和奴役时的麻木不仁,他们缺乏追求自由的意识和抗争精神。这种精神状态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继续承受苦难。作者哀怜于他们的苦难和不幸,同时又愤怒于他们的麻木和缺乏抗争精神。
(16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树叶之美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树叶,是到了秋天,才显出它的美来。
②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这时候,你摘一片叶子在手,用手稍稍一掐,就能挤出几滴春天的本色来。不过,花朵们的美,使它成了陪衬,人们在春天里只看到花朵,满树的绿叶因而都是寂寞的。
③到了夏天,花朵大多结出了果实,如果这果子是人或鸟喜欢吃的,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在了果子上。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它们被太阳烤成了深绿,甚而深蓝,有的则开始微微发黄,现出疲态。大一点的风,就能将它们从树枝上拽下来,使它们过早地走完了叶子的一生。
④只有到了秋天,大约在深秋吧,花朵早谢了,果实也被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叶子陪伴着黑黝黝的树枝。因为挣扎了一春一夏,叶子们也早已精疲力竭,但它们会在寒流到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姹紫嫣红”,这本来是形容花朵的,但这一次,人们毫不吝啬地用在了树叶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精当的形容,也是对树叶一生最好的评价。
⑤如果你认真地去欣赏树叶,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的美,又是各不相同的。
⑥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连拂过它们的微风,都带着绿意,令人沉醉。
⑦有的树叶,在树枝上的时候,显得很普通,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有人会拿回家,夹在一本书中,这枚树叶,便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文字的光芒。
⑧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它在等待什么吗?它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它让我在那个寒冷而沮丧的冬日,忽然有了冲动,决计不再颓废。
⑨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风,似乎也没有降温,头顶之上,忽然飘下来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叙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那是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遭遇一场落叶雨,它们让我看见,飘零也可以是很美的,落叶归根,回家的路,一定是很美的。
⑩没错,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5.(4分)请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分别概括春天和夏天的树叶美在哪里。
16.(4分)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秋天的树叶呈现的三方面的美。
17.(4分)请依据第⑧、⑨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树叶给“我”带来了哪些启示。
18.(4分)请联系文章的主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这个句子的。
【答案】15.春天:树叶最绿、最嫩,最有生机;
夏天:为了果子的成长,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 16.①各不一样(丰富多彩、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颜色
②树叶抱团(连成片、望不到边)的姿态
③树叶的形状和纹理惊艳 17.①即便遇到了困境也要坚强绝不颓废;②面对时光流逝(生命老去)也能保持从容淡定(不疾不徐)的生活态度。 18.树叶的成长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和树叶是一样的,我们要留心观察体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中充满了美,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要善于观察,更要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解析】15.考查分析概括。
春天:依据②段“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可知,这是描绘出春天的树叶是新生和活力的象征,它们以嫩绿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这种色彩给人以希望和活力的感觉。据此,可以概括为:树叶最绿、最嫩,最有生机;
夏天:依据③段“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可知,树叶遮盖果子,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能量,补给果树, 为果实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果实的生长和发育。据此,可以概括为:为了果子的成长,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
16.考查分析概括。
请结合④段“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可知,秋天到了,树叶的美在于颜色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依据⑥段“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可知,秋天里,树叶们聚集成片,呈现一眼望不到边的景象,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美感。据此,可以概括为:秋天到了,树叶的美在于树叶抱团、连成片、望不到边的姿态。
依据⑦段“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可知,每一片落叶都有各自不同的形状和独特的纹理。会给人带来惊喜。可以概括为:秋天到了,树叶的美在于树叶的形状和纹理惊艳。
17.考查理解内容及表达。
依据⑧段“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可知,即使遭遇朔风,叶子已经干枯,依然倔强挂在树干之上。这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要坚强地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
依据⑨段“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叙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可知,每当季节到了,叶子的生命就会结束,脱离树木,落到地面上。这给“我”带来的启示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过得有意义。
18.考查理解语句。
依据全文内容可知,在春天,花朵的美使树叶成为了陪衬。夏天,树叶为了果实而努力获取能量,虽然自身变得疲惫,但这种付出在秋天得到了回报,树叶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如姹紫嫣红,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每一片树叶的美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美在团结,有的美在单独的个体上,展现了它们的独特美。据此可知,“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表层含义是指树叶的成长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我们要留心观察体悟生活现象,才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
深层含义:依据⑩段“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可知,作者希望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美,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要用心观察,用学习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人,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三、作文(共50分)
19.请以“不止一次,我泪流满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范文】
不止一次,我泪流满面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有许多背影,冒雨赶路的背影,辛勤工作的背影,着急生气的背影……
记得那一次,恍恍惚惚,父亲驾驶着自行车带着我漫步在鸟语花香的鹅卵石道上,风儿柔软的吹拂着脸颊,天上的云朵飘飘悠悠,在清新优雅的小道上,我若无其人的依偎在父亲温暖宽大的背上,紧紧抱着他,父亲没有说话,只是面对着前方慈祥的微笑,坐在后面的我享受着父亲背影给予我的点点父爱,我想这时候没有谁比我更加幸福,的确,我只有骑自行车的父亲,没有开宝马的父亲,但是在我的心里,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因为这是世界上除了母爱最温暖最幸福的爱——父爱。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记得还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晚上要加班,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我一个在家发呆,正当我感到孤独无助时,门开了,我跑过去一看。啊,是爸爸!我忙去拿拖鞋、毛巾,边问他:“雨下这么在,您怎么回来!”爸爸说:“下这么大雨,你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所以回来看看你,然后到厨房做饭了。饭后,爸爸叫我把作业做好就睡觉,说完便匆匆走了。其实,我多么希望爸爸留在家陪我!透过窗户,我看到了爸爸冒出雨赶路的背影,从背影里,我看到了爸爸对我的关爱和对工作执着,我的爸爸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还有一次,父亲冒雨接我回家,我的鞋子被雨水弄湿了。到家后,父亲先招呼我赶紧去洗澡。一会儿,我仿佛听到有嗡嗡的声音传来……洗完澡,一身舒服地从浴室走出来,不经意间看到阳台上父亲坐着小板凳,弓着腰,从前乌黑的头发仿佛添了几缕银丝。父亲手里正拿着吹风机在吹着什么——哦,我的鞋子!嗡嗡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父亲认真地吹着,里里外外,不放过一个角落。看着父亲疲惫的身影,我不禁鼻子一酸,实在不忍,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悄悄倒杯水,递给父亲。心里默默说一声“老爸,辛苦了!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许多次,父亲高大的背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让我至今难忘。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审视题目,题目中的“不止一次”对时间及事情的数量作了限制,“我”是对人称作了交代,而“流泪”更是对事情的性质作了必要的要求。本文应重点写作“让我泪流满面”的场景。这个文题适合写成一篇记叙文。
2.选材构思:选材方面,可以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选材,尽量在人生转折的关键点上选材。最好选择身边的人和事来写,这样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感人的情感魅力。写作的时候,要把这几件让“我”流泪满面的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且把记叙和后面的点睛式的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起来才行。例如,可以写作我和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泪的事情,可以写作爸爸在一个下暴雨的夜晚带着我去医院看病的场景,爷爷平时对我的关爱的往事……。本文写作需要使用细节描写对场景进行细致描绘,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吸引读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