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狐、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 。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虚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
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
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
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
2.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
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
4.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春秋末期 儒家 仁政思想、性善论
B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米考伯先生 批判现实主义
C 《兼爱》 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 墨家 亲亲,尊尊
D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圣地亚哥 魔幻现实主义
A.A B.B C.C D.D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强劲(jìn) 襁(qiáng)褓 擤鼻涕(xǐng) 运筹帷幄(wéi wò)
B.寒暄(xuān) 罹(lí)难 灰鲭鲨(qīng) 幡(fān)然觉醒
C.驻扎(zhá) 胁(xié)从 露(lù)马脚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D.复辟(pì) 寒噤(jìn ) 蒙(méng)蒙亮 沉疴(kē)积弊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材料二
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做过探讨。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
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
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
“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
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逼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
(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从其边塞诗中可以窥见,宋代艺术则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
B.对于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的说法,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
C.作者认为,宋人的内省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宋人在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
D.“道中庸”指通达中庸之道,宋人可通过这一途径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而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宋人乃至自宋之后中国人深厚的忧患意识。
C.材料二引用邵雍和范仲淹的话,证明了宋人在内忧外患之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的观点。
D.材料二中的“祖宗家法”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它保障了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
8.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宋韵文化中“内省”特点的一项是( )
A.从宋代开始形成了沿西湖堤岸种桃柳的特色景观,在宋韵文化的投射下,柳树已然成为西湖乃至杭州的精神符号。
B.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
C.《梦华录》中的大宋美学令人惊叹,从钱塘到东京,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情,仿佛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D.宋代瓷器,汝、官天青,定窑牙白,设色素雅、造型简约,却能引人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一锄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权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 ”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一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B.小说通过对陈秉正“手”的特写,展现出其“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把他的手比作“小耙子”很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C.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特点也很鲜明,比如陈秉正儿子儿媳的孝顺体贴,售货员和招待所服务员的认真善良。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也批判了当时年轻人遇到困难就抱怨的现象。
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套不住的手》老舍赞其构思颇为巧妙,意义非凡。不禁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B.小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陈秉正的性格特征。从“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到“手套不住”的一串儿故事中,把陈秉正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C.《套不住的手》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适应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
D.老舍认为赵树理农村生活经验丰富。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实现了大众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11.赵树理笔下的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2.文本一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小题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视父兄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D.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察乱何自起
1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失其所者久 则瓠落无所容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为之于未有
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天下归仁焉
D.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世世为洴澼絖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故盗贼有亡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故不孝不慈亡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则瓠落无所容 曰余食赘行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的选项是( )
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④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⑤强行者有志 ⑥剖之以为瓢
⑦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⑧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⑩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②④⑨ B.①③⑩ C.③⑤⑧ D.④⑥⑦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能不龟手一也
④其未兆易谋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不贵难得之货
⑦冬,与越人水战 ⑧故贼人以利其身 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⑩故亏父而自利 其坚不能自举 可以群,可以怨
A.①⑦/②⑩/③/④⑧⑨ /⑤ /⑥ B.①⑦⑧/②⑥⑩/③/④⑨ /⑤
C.①⑦/②⑥⑩/③/④⑧ /⑤⑨⑩ D.①⑦/②⑩/③/④⑨ /⑤⑧ /⑥
18.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的角度考虑,全都属于一个类型的一项是( )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克己复礼为仁
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⑤请买其方百金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⑧仁以为己任 ⑨则所用之异也
⑩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是以圣人无为
A.①⑧ B.②⑦ C.③⑥⑩ D.④⑤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
材料二: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湖、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其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
材料三: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处:为,做
B.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 阴:暗中
C.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爱:爱护
D.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务:致力于,追求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斯乃仰天而叹 人而不仁,如礼何
B.昔者桀杀关龙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卒兼六国,虏其王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D.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2.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李斯效忠始皇、为秦建功立业的一组是( )
①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②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③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
⑤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⑥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2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出行,李斯、赵高、胡亥随行,到达沙丘,始皇病重,下诏公子扶苏即位,书信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李斯听信赵高邪说,致使胡亥即位。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杀死亲兄弟,残害忠良,大规模修建宫室,对百姓横征暴敛,天下人已有一半人造反了,而二世还未醒悟。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了七大罪状,希望二世看到此文后能醒悟并赦免他。
D.世人认为李斯对秦极为忠诚,建立了周公、召公般的功业,却受五刑而死;司马迁考察这件事的真相,不同意这种说法。
2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仰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复兴无期,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
C.“杜陵秋”,明指长安,暗指北宋故都汴京,它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北方失地和人民的关切与怀念之情。
D.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 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26.诗人的“愁”具体包含哪些情感
六、名篇名句默写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任重而道远”自勉。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4)在《礼记·大学之道》中有一句话谈到了修身的广泛性,认为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把修身作为根本,这句话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5)《道德经》中言:“ , 。”意思就是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没有败事可言。
(6)《老子》对急躁冒进的人、自我彰显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自伐者无功,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七、整本书阅读
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 ;稳重如薛宝钗, ;敏感如林黛玉,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囫囵吞枣是要不得的。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B.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D.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打在这铁皮上,就打出声音来。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湖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起鹘落,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同样是听雨,本文中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境是怡然自乐,而《红楼梦》第45回中,黛玉邀宝钗晚间叙话,宝钗却因下雨失约,此时黛玉的心境更符合诗句( )
A.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B.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作文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立”的甲骨文像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是笔直地站立。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立”的词语、成语、名言、诗文等。如“自立”“成立”“顶天立地”“立身处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离骚》)“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立”有哪些认识与感悟呢?请你以“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B 7.A 8.D
9.D 10.B 11.①技艺精湛且认真负责:作为教练组组长,技术水平和做活质量都属一流,并负责教导年轻人生产技术,反映他的经验丰富和责任心。
②勤劳坚韧 :陈秉正一生都在辛勤劳作,即使到了老年,也闲不住。他的手因为长期的劳动而变得粗粝,这种对艰苦劳动的承受能力体现了他勤劳坚韧的性格。
③质朴实在 不贪图享受:儿孙们给他买了毛线手套,他却又因为干活不方便而把手套放下。体现出他质朴、不图享受的生活观念。
④心地单纯:在物资交流会上和在招待所,两次丢手套也不太在意,这些细节都显示出他心地单纯,心思都放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没有过多的杂念。 12.①从表达效果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情节看,标题“套不住的手”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使情节一波三折,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从主旨看,标题“套不住的手”,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平凡而崇高的劳动人民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13.C
14.D
15.B
16.C
17.A
18.A
19.C 20.D 21.A 22.B 23.D 24.(1)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
(2)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在江湖上呢?
25.C 26.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首联诗人深秋登上城北门楼,由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
③身世飘零之愁: 颈联 写诗人在这动荡的时代,感慨自己身世漂泊,不知何去何从。
④壮志难酬之悲愤。尾联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27. 格物致知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自矜者不长
28.C
29.A
3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