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全一册课题 第10课 优化我的休闲模式教学目标认知休闲价值:结合教材内容,了解科学休闲的3大作用(缓解压力、发展兴趣、促进社交)及八年级学生常见的3类休闲误区 。 掌握优化方法:熟记“休闲模式诊断三步骤”“多元休闲选择四原则”及“休闲与学习平衡技巧” 。 现状诊断能力:能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当前休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 模式优化能力:能根据优化方法,制定个性化的休闲模式改进方案 。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案例,剖析科学休闲的价值及不良休闲模式的危害 。 掌握休闲模式诊断方法与优化策略,能制定合理的休闲计划 。 2. 教学难点 突破“认知从‘休闲即放松’到‘休闲促成长’的转化”难点:避免学生仅将休闲视为“玩”,忽视其成长价值。可结合教材“休闲与成长”栏目,分享“通过休闲发展特长”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休闲的多元意义 。 攻克“行动从‘知道方法’到‘坚持执行’的深化”难点:防止学生制定优化方案后因学业繁忙或缺乏动力放弃。通过“休闲打卡圈”活动实现——组建小组,每日打卡休闲活动,互相监督鼓励,增强执行的持续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休闲里的“成长密码” 师:同学们,翻开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第10课,我们会发现休闲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它藏着成长的密码。每天放学后,有的同学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到深夜,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的同学却能合理安排,既能阅读喜欢的书籍,又能和朋友打球。这两种不同的休闲方式,带来的状态截然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休闲能让学习效率提升40%,还能帮助我们发展兴趣、缓解压力。今天这节《优化我的休闲模式》课,就让我们一起解锁休闲的正确打开方式,让休闲成为成长的“助推器” 。 学生活动:“休闲方式分享”——学生快速分享“自己周末最常做的休闲活动”(如“打游戏”“画画”“逛街”),教师统计活动类型,引导“不同的休闲活动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有什么不同呢?” 。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导入主题,用研究数据引发关注,通过学生自身休闲方式分享建立共鸣,自然引出“优化休闲模式”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 (二)新知探究(30分钟):休闲优化的“实践指南” 1. 第一部分:辨休闲—走出认知误区(10分钟) 师: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先明确科学休闲的价值与常见误区:①“科学休闲的三大作用”——减压充电:通过喜欢的活动释放学业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兴趣发展:在休闲中培养特长,如“通过下棋锻炼思维”“通过摄影提升审美”;社交拓展:参与集体休闲活动,增进与同学、家人的感情;②“八年级学生常见休闲误区”—— 过度沉迷型:长时间玩游戏、刷视频,占用学习与休息时间;盲目跟风型: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自己并不感兴趣;休闲缺失型:认为“休闲浪费时间”,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导致身心疲惫。这些误区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 学生活动:“误区案例分析”——分组阅读教材中的“休闲误区案例”(如“小明沉迷手游,成绩下滑”),讨论“案例中的误区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危害”,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总结 。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案例解析休闲价值与误区,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清晰认知科学休闲与不良休闲的差异,为后续优化奠定认知基础 。 2. 第二部分:诊现状—我的休闲“体检单”(10分钟) 师:要优化休闲模式,首先要诊断自己的休闲现状,可遵循“三步骤”:①“记录休闲活动”:回忆过去一周的休闲活动,记录“活动类型、时长、感受”(如“周六打游戏2小时,结束后有点空虚”);②“分析优势不足”:找出当前休闲模式的优点(如“有阅读的习惯”)与不足(如“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③“匹配休闲需求”:思考自己当下需要通过休闲满足什么需求(如“缓解压力”“发展兴趣”“增进社交”); 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休闲诊断量表”,指导学生规范填写与分析 。 学生活动:“休闲体检单填写”——学生在教材对应页面填写“我的休闲体检单”,如“活动记录:周日下午画画1小时,感受愉悦;不足:每天睡前刷短视频40分钟;需求:想多参与社交类休闲”,同桌互相交流体检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诊断工具,通过体检单填写让学生客观认知自身休闲现状,明确优化方向,增强后续策略学习的针对性 。 3. 第三部分:学方法—优化休闲“工具箱”(10分钟) 师:结合教材“休闲优化策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优化休闲模式:①“多元休闲选择四原则”——兴趣导向: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身心兼顾:结合体力休闲(如运动)与脑力休闲(如阅读);动静结合:既有热闹的集体活动(如打球),也有安静的独处活动(如练字);成长赋能:选择能带来收获的活动(如学做家务、参加公益);②“休闲与学习平衡技巧”—— “时间块划分法”:将一天分为学习块、休闲块、休息块,如“晚7-9点学习,9-9:30休闲(阅读)”;“任务完成奖励法”:完成学习任务后,奖励自己30分钟喜欢的休闲活动;③“电子产品管理策略”:设定“无手机时段”(如吃饭、学习时),使用“APP使用时长限制”功能 。 学生活动:“优化方案制定”——学生根据自身休闲体检单,运用上述方法制定“我的休闲优化方案”,如“目标:减少短视频时间,增加社交休闲;措施:每天短视频不超过20分钟,每周六和同学打1小时羽毛球,完成作业后奖励看20分钟漫画”,小组内互相点评方案的可行性 。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优化策略,通过方法讲解与方案制定,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提升休闲模式优化的实操能力 。 (三)课堂小结(5分钟):让休闲点亮成长 1. 休闲优化口诀回顾:师:带领学生齐背“休闲优化口诀”——“八年级生学业忙,休闲优化不能忘;科学休闲好处多,减压成长促社交。三大误区要规避,过度盲目缺失离;三步骤来诊现状,体检清单明方向。四原则选多元项,平衡技巧记心上;电子设备巧管理,休闲学习两兴旺。优化方案认真行,打卡互助共坚持;休闲点亮成长路,快乐充实每一天!” 2. 核心要点升华: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科学休闲的价值,诊断了自己的休闲现状,也制定了优化方案。休闲不是学习的“敌人”,而是成长的“伙伴”。好的休闲模式,能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业中保持活力,在兴趣探索中发现自我。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让休闲变得多元、充实、有意义,成为更好的自己 。 3. 行动延伸倡议:师:课后请大家做好三件事:①按照优化方案执行,每天在教材“休闲打卡区”记录休闲活动;②组建3-5人的“休闲打卡圈”,互相监督鼓励;③下次课开展“最佳休闲方案”分享会,交流执行心得。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优化休闲模式,让成长更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口诀强化记忆,结合教材打卡、小组互助与分享会,形成“课堂学习—课后执行—反馈提升”的闭环,推动学生将休闲优化方案长期坚持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