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微短剧以其“短平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在碎片化阅读渐成主流的当下,微短剧的快速叙事与高效表达,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使人获得沉浸在虚构故事中的体验,那么微短剧似乎可以类比为人们小憩时所做的短暂一梦。然而,也正是这种“快节奏、强冲击、易理解”的特征,导致微短剧的内容往往流于浅白、粗糙甚至庸俗,使得非议如影随形。回望电影诞生之初,类似的“雅”“俗”对立,也曾主导人们对电影的理解。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完成了电影的首场公开放映,但即便发明者也不能设想,电影除了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的视觉奇观,还能有何其他用途。他们因此叹息,自己做出的发明“没有未来”。1930年,当观看电影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娱乐形式时,法国作家乔治·杜阿梅尔却写下了讨伐电影的辛辣檄文。在他的畅销书《未来生活场景》中,他断言电影不可能具有思想深度,“是一种无知者的娱乐,是文盲们的消遣……是不必花费努力的奇观,也不需要连贯的思考,不提出疑问,不认真对待问题,不点燃激情,不在人心深处点亮光芒,不激发希望”。但如今杜阿梅尔的文字只有史料的意义,若非有意寻求,早已为人遗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电影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不断超越技术装置造就的单纯视觉奇观,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承载新的思想内涵。饶是如此,无论是杜阿梅尔之前爱森斯坦对蒙太奇手法的理论化阐述,还是在他之后本雅明关于电影重塑艺术功能的论断,又甚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将社会思潮与大众审美偏好相结合,这些理论与实践都一再表明,“思想深度”与“感官刺激”可以并行不悖,而符合大众审美偏好而进入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也最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其实,媒介并不像作家所设想的那样存在着无法克服的上限。诚然,相比电影制造的“大梦”,微短剧营造的短暂梦境,显然来得更为破碎而迷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破碎而迷离的短暂梦境或许更加接近梦的本质——它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更为接近,也能更即时地回应现实的议题,反映大众内心的真实愿望。就此而言,微短剧这一形式实际上具有比电影更大的优势。至少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微短剧求快、求刺激并非其“原罪”,而是体现出精准直击情绪“痛点”的能力,令其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职场打拼的打工人、囿于家务的老年人等受众,高效率地传达真实的慰藉。因此相较于扎根于草根的微短剧创作,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尚没有一种正视媒介和形式特性的微短剧理论,可以用相对明晰的话语阐述那些情绪“痛点”背后,为微短剧创作者们所模糊意识到的问题。实际上,微短剧中对于“效率”的追求占据主导,与其说这是创作者不约而同的个人选择,不如说显现了微短剧的创作者和观众所共同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摘编自朱恬骅《微短剧需在“短”中寻突破,在“快”后回味深刻》)材料二:近来,随着业界学界对微短剧研究分析的深入,出现了微短剧“本质是手机剧”“是继电影、电视剧之后视听产品第三种形态”等探讨。在媒介史、文艺史的宏阔视野下审视,不难发现微短剧的产生和风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技术缘由,它来自人类对故事的持久钟爱,也来自手机在当前媒介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新生的微短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理应同诗、词、戏曲、小说一样,蕴含着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瞄准爽感而批量生产的微短剧,客观上为推动微短剧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纾解社会情绪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模式化的自我重复无助于艺术创新创造,反而束缚、限制了微短剧的艺术价值;对情绪宣泄与瞬间快感的片面和过度追求,更窄化、矮化了微短剧的艺术可能。如果沉溺于这种路径依赖,闭环效应循环往复,就会抑制微短剧讲新讲好故事的能力。近两年,各级各地管理部门持续加强创作引导,实施“微短剧+”等创作计划,不断出题目、大力给扶持,着眼点之一,正是丰富拓展题材体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需要创作者尊重微短剧的体量、形态、制作周期特点,尊重其之所以为微短剧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要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探索既有模式、类型、题材之外的广阔天地。凭借制作周期短的优势,微短剧比传统影视剧更有条件快速呼应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史册记载的丰富历史事件,古典文学浩如烟海的人物故事,也都是可供取材的富矿;新时代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百姓生活,都值得被鲜活记录、生动讲述。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也需要居于行业生态“中枢位置”的视听平台发挥与其影响力相适配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分账规则、版面编排、流量分配等手段,为微短剧丰富题材、拓展境界提供支持与助力。回望文学史,宋词之所以能从“胡夷里巷之曲”发展为“一代之文学”,关键就在于文人士大夫主动拓展词境的持续努力。期待参与微短剧创作的各方主体,以同样的主动精神和文化自觉,探索微短剧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让微短剧自我破茧,打开格局,真正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重要视听艺术形式。(摘编自鲍楠《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短剧因内容浅白粗糙而备受非议,但电影诞生初期也曾面临类似的争议,这表明新兴艺术形式终将摆脱浅俗的宿命。B.材料一认为,微短剧比电影更具优势的原因在于其梦境特质或许更接近生活体验,能更即时地反映现实议题和大众心理。C.乔治·杜阿梅尔曾写下的讨伐电影的文字如今仅具史料价值,这是因为他忽视了电影技术发展为艺术表达带来的可能性。D.材料二提出,微短剧要打破路径依赖,就必须摒弃对“效率”和“爽感”的追求,转向严肃的历史和现实题材。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将“原罪”加上引号,表示强调,巧妙论证了微短剧“求快、求刺激”的特点实为其独特优势。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将微短剧比作“小憩时所做的短暂一梦”,突出了其碎片化、即时性的叙事特征。C.材料二中“路径依赖”原为经济学概念,在文中指微短剧创作过度依赖既有成功模式而难以创新。D.材料二开篇引用“本质是手机剧”等学界观点,旨在强调微短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态的合法性。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影视形式,凭借短平快、强互动等特点迅速崛起,契合 ① 。尽管因其浅白化、模式化倾向引发争议,但历史上电影也曾经历类似“雅俗之争”。微短剧具有 ② 、直击情绪痛点的优势,但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创作突破。当前需打破路径依赖,拓展创作边界,借助 ③ ,探索讲好故事的可能,以发挥其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艺术形式的潜力。4.学校拟推出“微短剧里看儒学”创作计划,请你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一篇课文,作为微短剧创作的蓝本,并说明选取理由。(4分)5.“带着微短剧思维做长剧集”成为近年来影视界颇为引人注意的创作趋势。有的长剧集为了迎合观众对极致爽感的需求,堆砌冲突元素,制造离奇剧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创作趋势?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学习吐火罗文季羡林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性,我也经常想到偶然性。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根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根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我觉得过了头),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而且我还想到,我是中国人,到了外国,我就代表中国。我学习砸了锅,丢个人的脸是小事,丢国家的脸却是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随时警告自己:自己的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了,决不能再扩大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瓦尔德施密特被征从军,西克出来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统统传给我。他早已越过古稀之年。难道他不知道教书的辛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在家里颐养天年会更舒服吗?但又为什么这样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个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我这个异域的青年,让印度学和吐火罗学在中国生根开花。……总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动了,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能够到哥廷根来跟这一位世界权威学习吐火罗文,是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多少人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自怨自艾。我现在是近水楼台,是为许多人所艳羡的。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学,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给我开课的时候,比利时的一位治赫梯文的专家沃尔特·古勿勒(Walter Couvreur)来到哥廷根,想从西克教授治吐火罗文。时机正好,于是一个吐火罗文特别班就开办起来了。……①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几次从城东的家中穿过全城,走到高斯—韦伯楼来上课,精神矍铄,腰板挺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镜,他本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这样远的路,却从来没有人陪他。他无儿无女,家里没有人陪,学校里当然更不管这些事。尊老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几乎根本没有。西方社会是实用主义的社会。一个人对社会有用,他就有价值;一旦没用,价值立消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什么不安之处。因此西克教授对自己的处境也就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了。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儿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兴趣日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我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同积雪载途的漫长的冬天联系起来。有一天,下课以后,黄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阴,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入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②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怵,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忆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这一件小事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有一次,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食品分配中硬挤。我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奶油,③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我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等到美国兵攻入哥廷根以后,炮声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他的夫人告诉我,炮弹爆炸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满了一桌子,他奇迹般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一点伤。我听了以后,真不禁后怕起来了。然而对这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性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内心里像大海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起来。西克先生的个人成就,德国学者的辉煌成就,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多少东西呢?同其他一些有关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样,这一件也使我毕生难忘。④我拉拉杂杂地回忆了一些我学习吐火罗文的情况。我把这归之于偶然性。这是对的,但还有点不够全面。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在这里有没有必然性呢?不管怎样,我总是学了这一种语言,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到中国。尽管我始终没有把吐火罗文当做主业,它只是我的副业,中间还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有三十年没有搞,只是由于另外一个偶然性我才又重理旧业;但是,这一种语言的研究在中国毕竟算生了根,开花结果是必然的结果。一想到这一点,我对我这一位像祖父般的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现在西克教授早已离开人世,我自己也年届耄耋,能工作的日子有限了。但是,一想我的老师西克先生,我的干劲就无限腾涌。中国的吐火罗学,再扩大一点说,中国的印度学,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奠了基。我们有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梵文学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说是西克教授和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们将肩负起繁荣这一门学问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这一点,我虽老迈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节选自《季羡林散文新编·留德十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中“耄耋之年”与结尾段写自己“年届耄耋”相互照应,显现出两者的共同点,虽老迈昏庸,又有清新的朝气。B.句②的环境描写,凸显环境的静谧,为作者在雪夜扶老师步行回家提供了合适的氛围,体现他对西克先生的关心。C.句③“贵似金蛋”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当时物质匮乏,凸显了“我”对食物的珍视,因印象深刻而写入了文章。D.句④“拉拉杂杂”指文章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贯性,与《儒林外史》“那垛看墙就拉拉杂杂卸下半堵”意思相同。7.关于文中西克先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炮弹炸碎窗户,专注于吐火罗文研究的西克先生竟然安然无恙,这次事件让作者毕生难忘,认为这简直是“奇迹”。B.只有两个学生的吐火罗文特别班开办后,西克先生步行穿过城市来授课,表明他对吐火罗文的教授和传承十分重视。C.西克先生在接过我送的蛋糕时,双手有点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感到十分震惊。D.与人合著吐火罗语语法的西克先生,带领留学时的“我”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或音节,陪伴“我”的学习过程。8.季羡林说:“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9.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中“我”的形象,并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注]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道。’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材料二: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又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又曰:“君子威而不猛。”今左氏谓太叔尽杀而孔子叹以“善哉”,又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是宽不可临民,而猛焉是主,而杀之为快也。异乎吾所闻。(节选自[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三一)材料三:政有一定之纲纪,行政则有宽有猛耳。子产意主于猛,犹是任智之一术,未及宽猛相济之妙理也。故《传》引仲尼之论政,见必极于和之至,而后为善耳。然其猛也,正以善用其爱,故复引仲尼“出涕”之言,深致惋惜之意——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节选自[清]谢有燀《古文赏音》卷二)【注】萑苻:读音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水懦A弱B民C狎D而玩之E则多死F焉G故H宽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取,通假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终老不复取”中的“取”的用法和意思相同。B.中国,中原各国,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不同。C.焉,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用法相同。D.至,极致、最,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产去世前要求子大叔如果不能用宽大的方式使百姓服从,那就可以用严厉的方式来管理百姓。B.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导致了郑国盗贼变得很多,这是因为他没有听从子产的建议。C.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治理百姓既要用宽大来调剂严厉,又要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才能和谐。D.材料二多次引用孔子的原话,说明了孔子表面上要求执政者宽厚待人,但是也可以灵活变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2)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14.黄震与谢有燀对材料一《左传》中引用孔子言论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杂诗崔国辅逢著平乐①儿,论交鞍马前。与酤一斗酒,恰用十千钱②。后余在关内,作事多迍邅③。何肯相救援,徒闻宝剑篇④。【注】①平乐:指汉代平乐馆,代指游侠聚集之地。②十千钱:源自曹植《名都篇》“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③迍邅(zhūnzhān):道路难行貌;也指迟疑不进或处境困顿。④宝剑篇:武则天时,名将郭元振失职被问责,献诗自荐,以古剑沉狱仍剑气不灭表达抱负,后因此获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回忆与“平乐儿”相逢于鞍马之间的豪迈场景,展现出侠义相交的意气风发。B.三、四句以“一斗酒”与“十千钱”对举,既显豪情,也透露出奢靡无度和铺张浪费。C.第五句“后余在关内”陡转,与诗歌的前半部分形成反差,凸显诗人处境的巨大变化。D.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巧妙的用典,抒发了诗人的深沉感慨。16.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泰伯》中的“ ”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原因是“ ”。(2)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引用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勉励同学们相信自我才能、乐观面对生活。(3)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鼓角齐鸣、旌旗招展的宏大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了伏笔。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 ,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 ),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脉络周全。①一般说来,②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③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④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⑤可是不仅人们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⑥而且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⑦能仿制早一时期的文字,⑧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18.文中加点处为什么要用双重否定?(3分)19.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各种脸上的表情,以及特殊的语调,甚至浑身的姿态B.各种特殊的语调,以及浑身的姿态,甚至脸上的表情C.各种浑身的姿态,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特殊的语调D.各种特殊的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20.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东拼西凑 B.断断续续 C.语无伦次 D.支离破碎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有些词语先在口语中出现,之后被书面语接纳。比如“接地气”,最初是口语中形容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大众,后来逐渐出现在书面语中,用于评价政策、作品等贴近实际。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说明其变化。(5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IP是入口,票根是钥匙。近年来,国产影视火爆,“一个IP带火一座城”逐渐成为新风潮。从《狂飙》让广东江门“猪脚面”卖断货,到《去有风的地方》让云南沙溪古镇一房难求,影视IP以惊人的“带货力”重塑地方文旅消费。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不少人都发现,车站、高铁上播放的视频“上新”了。“跟着影视去旅行”已成为年轻人旅行的一大特点……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3分)A项错误,“新兴艺术形式终将摆脱浅俗的宿命”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这是因为他忽视了电影技术发展为艺术表达带来的可能性”。强加因果。D项错误。“摒弃对效率和爽感的追求”曲解文意,“严肃的历史和现实题材”以偏概全。2.D(3分)D项错误。材料二开篇引用“本质是手机剧”等观点,是为了引出对微短剧形态的讨论,后文着重强调的是微短剧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探索广阔天地”,而非论证其作为独立艺术形态的合法性。3.①碎片化时代的娱乐需求。(关键词“碎片化”、“娱乐”)②快速叙事,高效表达快速回应现实反映大众真实愿望。(关键词“快速”“现实”或“真实”)③视听平台的支持。(关键词“视听”)(每处1分,共3分)4.示例一:选取篇目《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①课文生动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契合“看儒学”的主题要求。②故事蕴含着思想的碰撞与个性的对比,以及孔子对不同志向的微妙态度差异,人物鲜活,场景生动,容量小,引人深思,适合改编为微短剧。示例二:选取篇目《齐桓晋文之事》。①课文记录了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过程,是儒家“仁政”思想的系统化阐述。②文章具有强大的思辨张力,孟子与齐宣王的问答犹如一场精彩的思想攻防战,迂回曲折,论辩生动,气势浩然,这种思辨可以彰显微短剧的戏剧性。(答出儒学相关篇目给1分,概括出课文内容给1分,能够结合微短剧特性进行阐释给2分。共4分)5.①时代需求:这种创作趋势与当今时代语境有关。微短剧的特征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其创作模式被长剧集借鉴,成为趋势。②优势:微短剧思维为长剧集注入了新活力。长剧集可适当吸收微短剧的优势,提升叙事效率,贴近现实议题,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③劣势:过度依赖微短剧思维会削弱长剧集的艺术价值。若长剧集仅瞄准爽感而创作,将抑制其讲新讲好故事的能力。④建议:以主动精神和文化自觉探索讲好故事的更多可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答出三点,且三点中必须有优缺点。一点给2分,三点6分。)6.B(3分)A.“显现出两者的共同点,虽老迈昏庸,又有清新的朝气”错误,“耄耋之年”凸显西克先生研究吐火罗文的热情,自己的“年届耄耋”指年龄大,“老迈昏庸”是作者的自谦,西克先生“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无“老迈昏庸”特点。C.“凸显了“我”对食物的珍视,因印象深刻而写入了文章”错误,根据“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可知不是为了写对食物的印象深刻,而是为了表达对西克先生的关心。D.“指文章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贯性”“意思相同”错误,文中“拉拉杂杂”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真的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贯性,《儒林外史》中“拉拉杂杂”是形容那垛看墙倒塌时的杂乱,意思并不相同。7.C(3分)“感到十分震惊”错误,西克先生此时的表现,更多的在表达郑重的感谢,说不出“谢谢”,表明他内心非常激动,感受到学生对他深深的情谊,十分感动。8.示例一:①偶然性:遇到西克先生是偶然的;(1分)②必然性:“我”学习吐火罗文是必然的;(1分)③相结合:西克先生专注于传承吐火罗文和不容“我”考虑的坚决,(1分)“我”对祖国的热爱,使“我”学习吐火罗文成为了必然。(1分)示例二:①偶然性:学习吐火罗是偶然的;(1分)②必然性:吐火罗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必然的;(1分)③相结合:西克先生对“我”的影响,(1分)“我”对祖国的热爱,(1分)吐火罗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必然。9.“我”的形象:“我”是一个曾经远赴德国留学,很有自知之明,喜欢学习,尊重师长,重情重义,热爱祖国,重视文化传承的学者。(2分,需打出至少三个关键词)“我”的作用:①结构方面:以“我”的回忆和经历串联全文,结构清晰。②主题方面:“我”的自我分析、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感恩、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共4分)10.BEG(3分)11.C(3分)A.意思不相同,第一个通“聚”,聚焦;第二个通“娶”,娶妻。B.相同。D.不相同,第二个“至”是“到”的意思。12.D(3分)D项错误,只是强调要宽仁,没有灵活变通之意。13.(1)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兴”“少”各1分,句意2分。共4分)(2)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见”“者”各1分,句意2分。共4分)14.①黄震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论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孔子的言论与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②谢有燀不是对孔子的言论质疑,而是认为《左传》的言论是为了说明子大叔的主张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故而说明孔子对子大叔有惋惜之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15.B(3分)“也透露出奢靡无度和铺张浪费”错误。诗中“十千钱”并非实指奢靡浪费,而是借典故渲染豪迈洒脱的意气,与后文的困顿形成对比。 16.①今昔对比之痛:前文豪饮欢聚与如今的落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炎凉之悲:“何肯相救援”以反诘语气揭露友人不愿相救的虚伪交情,揭露了利益之交的脆弱本质。③怀才不遇之愤:“徒闻宝剑篇”化用郭元振典故,借古人才华得遇反衬自身抱负成空,在激愤中暗含对现实的批判。(每点2分,共6分)17.(每空1分,共6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3)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18.①双重否定起到强调作用,能更鲜明地表达观点;②前文“不可分割”用否定增强了语气,后面的双重否定与之呼应,形成语气上的连贯性;③后文的转折表达出理论层面和事实层面的差异,用双重否定使这种差异清晰可辨。(每处1分,共3分)19.D(3分)横线前强调“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即语调),后续应按“语言辅助—面部表情—肢体姿态”的逻辑递进,D项符合这一顺序。20.D(3分)语境强调讲故事或作报告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混乱。D.“支离破碎”形容内容零散、不连贯,符合“需脉络周全”的反向要求;“东拼西凑”侧重内容拼凑,“断断续续”侧重停顿,“语无伦次”侧重逻辑混乱,均不贴合“脉络”的语境。21.⑤把“人们”放到“不仅”前面;⑦把“仿制”改成“模仿”。(每处2分,共4分)22.第一问:文字和语言基本上一致,它们互相作用、互相接近,因此口语中的词语能够被书面语接纳。第二问:示例:“忽悠”最初是口语中的词语,意思是用虚假的话语或手段欺骗他人。后来被书面语接纳,不仅可以表示欺骗,还可以表示用巧妙的言辞或手段引导、影响他人。(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其中举例1分,说明意义变化2分,共5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郑国的子产得病了。(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只有有德的人能用宽大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没有比严厉更合适的了。火猛烈,百姓看着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软弱,百姓轻慢而忽视它,所以很多人就死在水里,所以宽大并不容易。”生病数月后子产死了。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盗贼很多,聚集在萑苻泽里。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此地步。”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来纠正。严厉会使百姓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再施予他们宽大。用宽大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因此而和谐。《诗经》中说:‘百姓已经辛劳,可以让他们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假装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应当制止侵夺残暴,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地,来安定我王。’这是用和谐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争不急,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百种福禄临头。’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他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啊。”材料二:孔子说:“治理国政,何必动用杀戮?”又说:“居上位者若不行宽仁之道,我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又说:“君子威严而不凶暴。”如今《左传》记载太叔(子大叔)将盗贼尽数诛杀时,孔子却赞叹“善哉”,又宣称“政令宽大则百姓轻慢,轻慢便需以严厉手段纠正”,这等于说宽仁不可治民,必须以严酷手段为主,甚至以杀戮为快事。这些说法与我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材料三:为政自有其根本的法度纲常,具体施政时则有宽厚与严厉之别。子产的主张倾向于严厉,这仍然是运用智谋的一种手段,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因此《左传》引用孔子论政的言论,旨在说明为政必须达到极其和谐的至高境界,方为至善。不过子产推行猛政,正是出于善于运用仁爱之心(以严厉手段保障民生),所以《左传》又引用孔子“为之流涕”的评价,深深表达惋惜之情——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