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25.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A(B项,“没有兴寄的精神”“没有兴象”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原文说的是“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C项,“就削弱了兴象特点”错,根据材料二分析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可知,诗中的叙事部分不会削弱兴象特点。D项,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材料一说“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思想内容的要求”,材料二说“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是兴与物象的结合”“在另一方面……的写景咏物之词”。故选A。)2.A (A项,“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原文只是强调“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兴寄”并不能成为评价诗词作品高低优劣的唯一标准。故选A。)3.B (3.A项《畲田词》和D项的《示儿》都属于直抒胸臆;C项,虽句句写景,但纯属“赋”的手法;B项,《画眉鸟》这首诗借画眉鸟,表达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是有兴寄的。故选B。)4.①作者借助古文献上的言论对“兴”“兴寄”等概念进行了阐释,言简意赅。②借助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体现文章的思想深度,且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5.参考示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以桑叶的润泽引出(并比喻)女子年轻,容颜美丽,以奉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引出(并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与男子的爱情之中。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举例2分,分析4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 B(A项“始终毫无畏惧”错,伍原在前行路上也有过恐惧、迷茫和挣扎;C项“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D项“不理解”革命说法错误,无论是新媳妇还是文中的老乡都不是不理解革命,“我”对新媳妇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新媳妇便拿出了崭新的被子;老乡摸出帽子上的红五星,就给伍原指了路,都表明他们理解并支持革命。)7.(3分)C(C项“纯粹和单一”错,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8.①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哑巴在文中虽是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使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丰满。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伍原在无助中遇到哑巴,燃起了希望,但他又聋又哑,根本帮不上忙,伍原又彻底陷入绝望,最后,哑巴认出了伍原的身份并为伍原指路。在助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让情节产生波澜。③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文章除了表现伍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外,还通过哑巴为伍原指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1)《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在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后,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小通讯员去世后,她又无私地把新婚被子盖在通讯员遗体上……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新媳妇的懊悔、内疚,也有对小通讯员的崇敬和哀悼之情。(2)“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一系列动作描写符合老乡是聋哑人身份特征,表现了他的机灵,引发了下文情节的波折;老乡轻轻地摸索着伍原的头和帽子,“哇哇”大叫起来表现他突然意识到伍原是共产党人时的激动之情和刚才扭打搏斗的懊悔之意;“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一系列坚定而庄严的动作表现出他对伍原寻找大部队的省悟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体现了战争年代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6分。每点3分,其中细节描写示例1分,形象分析或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E (句意: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然下降,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渡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救助。)11.A(A.“也被称作汴州”错误。“汴州”,是开封的古称。句意: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B.正确。句意:在皇帝所在的地方献上俘虏。C.正确。句意:(朝廷)降下御前金字牌。D.正确。句意:接着命令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中办事可靠的人。故选A。)12.C(C.“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原文“议者以聚敛闻……如期落成,上遂释然”表明辛弃疾筹建军营时,遭人弹劾聚敛钱财,朝廷下金牌令其停止,可见其并未在皇上的支持下建设工程。故选C。)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回复朝廷呢?(“缘”,依据;“归”,归顺;“期”,预料;“何以复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以何复命”。每点1分,共4分)(2)不朽的事物,是流传万世的名声。谁说先生去世了,(他)威严庄重仍像活着一样! (“所不朽者”,不朽的事物;“垂”流传;“孰”谁;“凛凛”,威严庄重。每点1分,共4分)14.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每点1分,共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B.“这暂时缓解了诗人内心的隐痛”错误。首句中“花近高楼伤客心”表明诗人面对春意,并没有缓解心痛,反而更加感伤,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故选B。)16.①诗人登楼望远想到国家多方遭难,国运衰微,内心充满伤感和痛苦之情;②面对外敌入侵,诗人对唐王朝能够抗击外侮,保社稷之安全充满信心;③对侵犯唐王朝的外敌诗人表达了轻蔑和愤怒之情;④以刘禅喻唐代宗,表达了讽刺之意;⑤“聊为”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诸葛亮为朝廷效力,但又没有机会的怅惘、无奈之情。(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A (A.“比兴”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而该句只是描写了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芣苢时的忙碌场面,没有使用“比兴”手法。B.该句以雎鸠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起兴,表达主人公对淑女的相思之情。 C.该句以“蒹葭”起兴,引出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表达追求伊人的心境。D.该句以滚滚东流的长江起兴,引出对英雄人物的追慕向往之情。 故选A。)19.A.其乐融融(和和气气) B.忧心忡忡(忧心如焚/惶惶不安/心事重重)(2分)20.①《短歌行》虽然是一首求贤歌(2分)⑤取得了非凡的广告效果(2分)21.甲:曹操的“求才”之心已抒发 (2分) 乙:而且给予了深切的理解(2分)丙:人才也该视明主而居(贤者视明主而居)(2分)22.参考示例:可以使用。①语言有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日常使用中常有“不够男人”等“不够”加名词表特性的用法,“不够‘文艺’”可以理解为文学性程度上比所要求的差些;②“文艺”用了引号,表特殊含义,可以作“文学性”形容词性理解,“不够‘文艺’”则可以理解为文学性程度上比所要求的差些。不合语法。①“不够”作动词时,意思是“在数量或条件上比所要求的差些”,用作谓语,其宾语应该是“数量或条件”相关的名词;而“文艺”作为名词,则指“文学和艺术的总称”,不符合范围;②“不够”作副词时,意思是“程度上比所要求的差些”,修饰谓语或形容词,而“文艺”作为名词,不合语法。(看法1分,理由4分)写作(60分) 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试题围绕“青春”这一主题,给出了三则材料。其中,材料一是青春文学作家辛夷坞所说的话,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材料二出自著名诗人、作家席慕蓉的语句,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呵护青春,不能随意的挥霍青春,不能让美丽的青春沾染污点。材料三则展现了不同的青春风采。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局面、走出封闭环境的美好愿望。青春有不同的样子,也有不同的价值。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我们要积极思考青春的价值。比如青春是最宝贵的一段时光,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涨知识、开拓视野的关键期,要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等。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围绕前两则材料,强调青春的短暂、宝贵,从而引出珍惜青春、积极奋进,绽放青春价值这一主题。此后,则可将重点放在如何行动以绽放自己的青春价值这一角度上。比如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论述,青春的价值在于进取之心,青春的价值在于行动之实,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之爱。文章可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奋斗者江梦南、80后星空摄影师叶梓顾、诗词大会中的才女陈更、进取的中国航天团队等事例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话题,再一次强调青春的宝贵价值,以及我们所应绽放的青春光芒。立意:1.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2.奋斗的青春最美丽。3.青春不能虚度,青年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的英雄豪杰纷纷起兵抗金。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说耿京下定决心向南归顺宋朝。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奏表归顺朝廷,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对他的建议表示赞许并采纳,同时把节度使的印信和文告交给辛弃疾,让他去召耿京归顺。恰逢张安国已经杀害耿京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众人谋划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来归顺朝廷,没料到事情发生变故,用什么来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和忠义人士马全福等人直接奔赴金兵大营,(当时)张安国正和金兵将领畅快饮酒,(辛弃疾等人)就在众人中把他捆绑起来带回(南宋),在皇帝所在的地方献上俘虏,(朝廷)在集市上斩杀了张安国。辛弃疾当时二十三岁。乾道四年,湖湘地区盗贼接连兴起,辛弃疾将他们全部平定。于是(他)上奏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镇压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官员,把安抚养育百姓放在心上,对有违法贪污行为的人,让各部门各自履行职责(加以惩处),不要只查举小吏来应付旧例,为自己掩饰过错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朝廷)下诏委托(辛弃疾)规划筹建军队,(他)于是修建营寨栅栏,招募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和铁甲都配备齐全。经营规划的费用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筹划安排,事情都能马上办妥。议论的人把(他)聚敛钱财的事上报朝廷,(朝廷)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当天就停止(筹建)。辛弃疾接下金字牌却藏起来,拿出(自己)负责的贡品和监办的钱财,约定一个月内建成飞虎营的营寨栅栏,违反(期限)就按军法处置。(营寨)按期建成,皇上于是放下心来。(辛弃疾)被派遣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上下诏让他负责赈济灾荒的政务。(他)刚到任,就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说:“囤积粮食的人发配流放,强行买粮的人斩首。”接着命令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中办事可靠的人,酌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责成他们负责运输购买粮食,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里发售粮食。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然下降,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渡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救助(信州百姓),辛弃疾的幕僚下属不同意,辛弃疾说:“(百姓)都是赤诚的子民,都是皇上的百姓。”就把十分之三的运粮船拨给了信州。皇上嘉奖他,升了他一级官阶。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大多是天下知名的士人。(他)曾经和朱熹在武夷山游览,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时,“伪学”的禁令正严厉,朱熹的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人。辛弃疾写了祭文前往(朱熹家)哭悼,文中说:“不朽的事物,是流传万世的名声。谁说先生去世了,(他)威严庄重仍像活着一样!”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摘编自世金《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材料二: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的成熟。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大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近于兴象。试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也即兴象之语。“兴象”诗学范畴的出现,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有关。我国的古代诗歌,在晋宋以前,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浑然于其中。晋宋之后,山水与咏物之风兴起,写景艺术越来越发达,物象成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但六朝的山水诗,多为纯粹地描摹景物,古人称为摹山范水,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咏物也是这样,多形似写物,着重于纯客观的再现。与此相反,兴象之作,则是情景交融,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景象、物象、事物。以唐宋诗而论,唐诗重在意兴,宋诗长于词理。唐诗比宋诗更多地体现兴象之美。但是宋诗也并非缺乏形象思维,宋代诗人于兴象之美的创造规律仍是很重视的。只是唐诗兴象多为景与情会,宋诗兴象之妙,多在景与意融。(摘编自钱志熙、刘青海《诗词写作常识》)材料三:“兴”这一术语到了宋代,获得新的表达。宋代理学家倡导平淡入兴,而反对六朝与唐代以怨起兴的诗学精神。程颐《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宋代强调以渊博深邃的人文修养来为诗,以才学议论、明理尽性来填充诗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以思理清峻见长的风貌。在比兴的运用上,唐诗重兴象,而宋诗尚义理,传统的比兴手法受到冷落。清代吴乔曾指出:“唐诗有意,而托比兴以杂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吴乔用“人而赤体”来比喻宋诗的直露,是很生动的说明。南宋末年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主张,批评的主要武器,则是“兴趣”与“意兴”。汉魏六朝之“兴”与唐人之“兴”中的昂扬向上、浑然天成的诗歌精神再度得到弘扬,从而使“兴”的美学生命力再度得到传承与弘扬。(摘编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注重“兴寄”的诗,并不把它所要表现的情绪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获得。B.齐梁间的一些山水诗,具备了物象,但它重在描摹山水形态,没有兴寄的精神,因此这些山水诗没有兴象。C.具有兴象特点的诗,注重营造意境,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宋诗中夹杂叙事成分,就削弱了兴象特点。D.材料一所谈唐诗的“兴寄”和材料二所论唐诗的“兴象”完全是一回事,即都是就其具有现实意义而言的。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和清代一些学者对古诗中的“兴寄”手法极力推崇,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这一观点是正确的。B.唐诗以营造意境为主,宋诗以思理清峻见长,但这种说法仅仅体现了唐诗和宋诗的主流,并不能涵盖所有唐宋诗。C.诗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摹山范水,如照相机一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写出的诗就不算好诗。D.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与“意兴”为武器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来看,江西诗派的作品缺乏兴象。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下面所选宋诗中有“兴寄”特点的一项是(3分)A.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B.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C.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4.三则材料中都引用了古代文献上的言论,这种引证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4分)5.试举一例,谈谈你对古诗中“兴”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伍原始终毫无畏惧地寻找路标,追赶部队,是因为他肩负着向部队上交档案和报告老邹位置的重要使命。B.“灰蒙蒙”反复出现,既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暗示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C.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D.文中老乡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省悟并支持革命的过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两人扭打场面描写紧张激烈,哑巴过激反应扣人心弦,渲染了当时敌我矛盾尖锐的气氛。C.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D.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作品,但都没有描写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刻画小人物来揭示革命战争的宏大主题。8.哑巴这一角色着墨不多,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茹志鹃不是用强光灯而是用手电筒来探视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战争的宏景,而是细节处对人物的认知。请结合《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选文中的“老乡”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贡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需断句处的标号。(3分)于是A连樯而至B其C直自减D民赖以济E时信守F谢源明G乞米H救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是六朝古都,也被称作汴州、建邺。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呼应标题,点明诗人的行踪和心情,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B.诗人登高望远,无边春意扑面而来,这暂时缓解了诗人内心的隐痛。C.诗人以变幻无常的浮云来比喻古今世事变迁,景中含理,意蕴深厚。D.这首诗意境深远,诗人俯仰瞻眺,将山川古迹、个人情思融为一体。16.诗人登楼望远,思潮澎湃,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此时内心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一诗中“ , ”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 ,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不向权贵低头的傲岸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3)企业家在招聘会上向人才表达求贤若渴的诚意,希望有识之士共筑事业蓝图时,可引用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传递广纳贤才的胸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虽然《短歌行》是一首求贤歌,②但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之外,③裹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情画意的外衣,④煽情浓烈又颇为自然,⑤取得了非凡的广告水平。清代张玉谷评论《短歌行》云:“此为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当你读到诗的结尾“天下归心”四字时,曹操的用意才豁然开朗,而那前面的咏叹,都是隐隐约约。曹操借《诗经》抒个人之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诗经》中用来写一位姑娘思念她的情郎,曹操在这里引用,还说自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显然另有深意。姑娘思情郎,而我曹操念贤才,以此含蓄手法,其实就是昭告天下,我有一颗求贤若渴的心,其真挚和热烈,不亚于陷入情网的情人。紧接又来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以鹿起兴,描写了贵族盛情款待尊贵的客人,宾主 A 、欢聚一堂的场景。如果说前四句是欲说还休,此时曹操的求才热情已全然展露:只要你是贤者,你来我处,我必以贵客待之,我们定能融洽相处。诗意至此,(甲)。只引《诗经》,似乎还不够“文艺”,比喻和用典又齐齐上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天上的明月,本就不可摘得,智慧如曹操者,必定不会真为它而忧心。那曹操为何而忧?此处“明月”显然是喻人才,人才之不可得,才是他 B 的根源。人才并不是没有,只是政治局势扑朔迷离,许多人犹豫彷徨,难以拨云见日,所以无所适从。曹操不仅没有斥责他们的徘徊,(乙)。他用“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虽为写景,比喻的深意却也昭然若揭:乌鹊择良木而栖,(丙)。你们无须三心二意了,我就是当今的明主。这世界,舍我其谁!18.文中指出“呦呦鹿鸣”句以鹿起兴,下列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3分)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不够‘文艺’”,有人说不合语法,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3)青春是毛泽东的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青春是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青春是《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攀登者和蜘蛛的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是香雪渴望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局面,走出封闭环境的美好愿望。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第1次模拟检测语文参考答案.docx 高一第1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