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守护正义致敬 “护未” 楷模,感受正义之光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二框自主预习正义的重要性?01正义的要求?02为什么要守护正义?03如何守护正义?04正义之核议题一:解码“护未”正义价值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荣获“时代楷模”称号渝检护‘未’团队为何能获得‘时代楷模’这一国家级荣誉?团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500余人带动帮助数千名涉罪未成年人悬崖勒马、回归社会深入400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400余万人议一议时代楷模议学成果1:★正义的重要性?(P70-P7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01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体现了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价值导向。02正义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03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2020年,渝检护“未”团队在办案中发现某校教师多次猥亵学生,但因无人报告导致侵害持续两年,由此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发现并干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187起,救助受害未成年人326名,37名隐瞒不报的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罚强制报告制度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要求特定从业人员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时:必须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报告主体学校、医院、宾馆、社区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报告情形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强奸、猥亵、虐待、遗弃等不法侵害。法律责任应报未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结合教材P7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体现了正义的哪些要求?议学任务1:强制报告的正义之“核”强制报告制度 正义的要求强制报告制度特别关注未成年人这一易受侵害群体,通过法律强制力保障其基本权益,建立从发现、报告到干预、救助的全链条保护机制。明确界定报告义务和法律责任,强化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对不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责任,让违法者受到惩罚。构建"六大保护"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安全环境,推动多部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议学讨论要求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要求人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顾全大局、办事公道、无私无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议学成果2:正义的要求?(P71)正义保障人们有尊严地生活。要求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01正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02①要求人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弘扬社会正气;②要求人们顾全大局、办事公道、无私无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正义之盾议题二:探寻“护未”守护之道未成年人检察官的意义你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承诺中读出了什么 201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三姐妹成了孤儿。她们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5岁。当时正值最高检在全国推进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试点,望着无依靠的三姐妹,重庆市涪陵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的李非白心想“我们的工作应该是代表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毅然将案件“要”了过来,开启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司法守护。议一议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议学成果3:为什么要守护正义?(P7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01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期盼正义、捍卫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02“检察官爱心妈妈”李非白积极争取三姐妹正当权益亲属对赔偿金用途"闪烁其词",李非白为什么选择坚持不懈、深入追究?李非白:我发现,相关亲属对前期20余万元赔偿金的用途闪烁其词,于是发函建议法院暂停发放剩下的80余万元赔偿金,引发这些亲属极大不满。李非白:成功为她们争取到赔偿金的应有份额之后,还探索建立了检察官和监护人共同监管的账户。议一议李非白故事汇0102.李非白团队推动建立检察官和监护人共同监管账户,这对“守护正义”有何启示?议学成果4:如何守护正义?(P72-P74)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01★做法:面对非正义行为时,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善于做到“见义智为”。禁止制作、复制、出版、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同时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渝检护“未”团队针对“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议一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法院判决有何作用?01渝检护“未”团队的做法如何体现“司法公正”?这对维护社会正义有何作用?02议学成果4:如何守护正义?(P72-P74)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02原因:①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②★法律是维护和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做法:我国司法机关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正义之光议题三:共筑“护未”正义共同体中方呼吁为加沙儿童苦难画句号我国在联合国呼吁为加沙儿童苦难画句号,践行了国际正义的哪些要求?1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巴勒斯坦儿童情况进行公开会。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表示,儿童是武装冲突的最大受害者,加沙冲突导致至少17,000名巴勒斯坦儿童死亡,60多万儿童陷入严重的人道危机。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帮助加沙儿童摆脱苦难:实现持久停火;扩大人道援助;保障儿童教育;追查侵害儿童行为。议一议耿爽呼吁采取四方面措施帮助加沙儿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将始终做国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议学成果4:如何守护正义?(P72-P74)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国际正义。03原因: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是国际正义的守护者。做法:①维护国际正义,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②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构建更加符合正义的国际秩序和美好世界。课堂小结正义的重要性正义的要求为何守护正义如何维护公平保障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扶助;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救济受害者、惩罚违法者;顾全大局、办事公道,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需勇气和智慧。敢于斗争,坚信正义胜邪恶,讲究策略,善于见义智为;需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保障过程与结果公正;需维护国际正义。坚持国家平等,反对干涉内政与双重标准;各国协力构建正义国际秩序。课堂小练1.重庆渝检护“未”团队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帮助未成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该团队的行动主要体现了正义的哪一重要性( )A. 仅保障未成年人的个人合法权益B. 说明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承载美好社会追求C. 体现正义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优先保障未成年人权益D. 证明正义只需依靠检察机关即可全面维护B解析:A 选项 “仅保障个人权益” 错误,团队行动还促进社会文明(400 万人懂法),体现社会层面价值;C 选项 “国家根本任务” 错误,国家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选项 “只需检察机关” 错误,守护正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B 选项符合 “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法治教育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承载美好社会追求,故正确。课堂小练2.初中生小宇在放学路上看到几名高年级学生欺凌同学,他没有直接冲上去对抗,而是悄悄用手机拍摄证据,并立即向学校保安和老师报告,最终欺凌者被依法教育。小宇的做法体现了守护正义需要( )A. 放弃斗争,避免自身受到伤害B. 仅依靠他人,不主动承担责任C. 勇气与智慧,做到见义智为D. 打破规则,灵活应对不良现象C解析:A 选项 “放弃斗争” 错误,小宇通过报告老师体现了斗争意识;B 选项 “仅依靠他人” 错误,小宇主动拍摄证据是承担责任的表现;D 选项 “打破规则” 错误,小宇的做法符合法律与道德规则;C 选项正确,小宇 “不直接对抗(智慧)、及时报告(勇气)”,体现见义智为。课堂小练3.某法院审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时,严格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调取监控录像、询问证人,最终依法对施暴者作出处罚,并为受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该法院的做法直接体现了守护正义需( )A. 维护国际正义,坚持国家平等B. 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C. 公民主动报告,避免侵害持续D. 忽视民意,仅依靠法律作出判决B解析:A 选项 “国际正义” 与材料无关,材料是国内司法案件;C 选项 “公民主动报告” 是社区网格员的行为,并非法院做法;D 选项 “忽视民意” 错误,法院 “以事实为根据”(调取监控、询问证人)兼顾公平与民意;B 选项正确,法院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事实判案,体现司法机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司法公正。课堂小练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社区居民发现邻居家 10 岁儿童小浩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上有明显伤痕,但多数居民担心“多管闲事得罪人”,不愿主动报告。后来,社区网格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介入后,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小浩父亲进行批评教育和法律处罚,同时联系社工机构为小浩提供心理疏导,并建立“检察官+社区+学校”长效监护机制,保障小浩的正常生活与学习。(1)社区居民最初“不愿主动报告”的行为,违背了正义的哪两项要求?(2)结合材料,分析检察机关的做法如何体现“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3)从“个人守护正义”的角度,说说青少年遇到类似 “儿童被虐待”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参考答案:(1)违背了正义的两项要求:①保障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扶助(小浩是未成年人,属于弱者,居民未保护其合法权益);②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救济受害者、惩罚违法者(居民未制止虐待行为,未帮助受害者,也未让违法者承担责任)。(2)检察机关的做法从三方面体现司法公正:①以法律为准绳: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处理施暴者,体现法律是维护正义的基本途径;②以事实为根据:介入调查并核实虐待事实,确保处理结果合法公正;③保障正义落地:不仅处罚违法者,还为小浩提供心理援助和长效监护,让受害者得到救济,体现 “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3)青少年应做到:①有勇气:不逃避、不漠视,意识到保护弱者是正义行为;②讲智慧:避免直接与施暴者对抗,可通过向家长、老师、社区工作人员或公安机关报告,或拍摄证据(注意保护自身安全);③守法律:依据法律规定采取行动,不盲目蛮干,做到见义智为。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守护正义》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是在学生学习 “公平” 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正义”这一核心议题。本课设计以渝检护“未”团队的真实事迹为线索,从“正义之核(价值)—正义之盾(方法)—正义之光(共同体)”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要求,以及守护正义的路径(个人勇气智慧、司法公正、国际正义)。本课通过“强制报告制度”“李非白守护三姐妹”“中国呼吁加沙儿童权益”等案例,实现“生活案例—理论认知—实践指导”的闭环,既帮助学生建立“正义是社会文明标尺、人类良知声音”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捍卫正义”的道德品质,契合“立德树人”中“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育人目标。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正义”有生活化、感性认知(如“欺负弱小不对”“坏人该受惩罚”),但缺乏系统性、理性思考,能识别简单的正义/非正义行为,但难以关联“正义与社会文明”“司法公正与正义守护”的深层逻辑。具备基础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能力,但在“复杂情境中践行正义”“国际视野下理解正义”方面存在不足;认同“正义值得追求”,但对“个人如何参与正义守护”缺乏具体认知,易出现“想为不敢为”“为而不得法”的问题。本课需以渝检护“未”团队的“身边楷模”事迹为桥梁,通过案例拆解、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同”上升到 “理性认知”,再落地到“实践方法”。教 学 目 标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渝检护“未”团队挽救迷途少年的事迹,理解正义是人类良知的体现,形成“明辨是非、不向非正义妥协”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结合“强制报告制度”“李非白守护三姐妹”案例,树立“个人需主动守护正义”的责任观;通过中国呼吁加沙儿童权益,增强“维护国际正义”的国家认同; 道德修养:掌握“见义智为”“尊重司法公正”的方法,提升在生活中践行正义的道德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义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守护正义? 教学难点:正义的要求;如何守护正义 教学过程导入(约3分钟)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播放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渝检护“未”团队的报道视频,展示团队获“时代楷模”称号的新华社图片。 提问:同学们,渝检护‘未’团队用 20 年坚守帮助未成年人,他们的行动背后,藏着怎样的共同追求?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阅读文字。 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能否从团队事迹中初步关联“正义”的感性认知。 能否主动分享想法,表达对“正义行为”的认同。 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设计意图:以“时代楷模”的真实事迹为切入点,通过“身边榜样”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避免抽象理论的枯燥;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生活认知,为后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铺垫基础,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议题一:正义之核——解码“护未”正义价值(约12分钟)教学内容:正义的重要性;正义的要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展示团队成果数据:从 7 人发展到 500 余人,帮助数千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 提问:渝检护‘未’团队为什么能获得‘时代楷模’这一国家级荣誉?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正义的重要性。 呈现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①2020 年团队发现教师猥亵学生因未报告持续2年,推动建立制度;②实施后发现 187 起案件,救助 326 名儿童,37 名瞒报者受处罚;③展示“报告主体(学校、医院等)、报告情形(强奸、虐待等)、法律责任” 的表格; 组织开展议学任务1:结合教材 P71,将‘强制报告制度’的内容与‘正义的要求’对应。 小组展示后点评小结:“制度通过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扶助弱者)、惩罚瞒报者(惩恶扬善)、多部门协作护安全(营造和谐环境)。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正义的要求。 观察数据与图片,感知团队的规模与影响力。 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了解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 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填任务单。 展示小组答案,补充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完善对正义要求的理解。 能否结合 “法治教育覆盖400万人”说明 “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能否结合 “帮助迷途少年”说明“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能否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清晰表达观点。 能否准确将 “制度内容”与“正义要求”对应,不遗漏“扶助弱者”“惩恶扬善”“营造和谐” 三类要。 能否在小组展示中补充他人观点,体现合作学习能力。设计意图:用“数据+案例”拆解“正义的重要性”,避免抽象理论,让学生从“团队做了什么”直观感知“正义有什么用”;通过“强制报告制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关联“制度内容”与“理论要求”,培养“案例→理论”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议题二:正义之盾——探寻“护未”守护之道(约15分钟)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守护正义?如何守护正义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呈现渝检护“未”团队李非白事迹:2018 年车祸让三姐妹成孤儿(最大 17 岁、最小 5 岁),李非白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开启 7 年司法守护。 提问: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句话和李非白的承诺中,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放弃‘需要帮助的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要守护正义? 呈现“检察官爱心妈妈”李非白积极争取三姐妹正当权益。补充事迹细节:李非白发现亲属对 20 万赔偿金用途闪烁其词,建议法院暂停发放剩余 80 万,遭亲属不满仍坚持,最终为孩子争取到份额,并建立‘检察官 + 监护人’监管账户。 提问:①亲属不满时,李非白为什么还要坚持追究?②建立监管账户的做法,对我们‘守护正义’有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既要相信正义胜邪恶,也要讲究策略,见义智为。 展示法律条款与案例: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 “禁止传播危害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侵权需承担民事责任”;②团队针对 “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组织开展组讨论:①《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法院判决有什么作用?②团队提起公益诉讼,如何体现‘司法公正’?这对社会正义有什么用?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①司法公正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②司法不公则破坏社会正义,只有公正司法,才能让人民感受到正义。 了解倾听事迹,感受李非白的坚持。 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自由发言。 记录“为什么守护正义”的两点原因,结合“三姐妹”案例标注理解。 分析“亲属不满”的冲突点,积极分享观点,加深对“见义气智为”的理解。 阅读法律条款,理解法律的约束力。 认真观看视频,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解答。 结合“渝检护“未”团队针对“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例理解司法如何守护正义? 能否结合“三姐妹案例”感知有正义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并关联自身生活。 能否理解 “坚持追究”是“敢于斗争”,“建立监管账户”是“善于斗争”。 能否区分“蛮干” 与“智为”的不同。 能否说出 “法律是司法公正的依据”,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款说明。 能否解释 “司法公正对社会正义的引领作用”;能否主动提出关于“司法公正” 的疑问,体现批判性思维。设计意图:用李非白的“个人叙事”替代“理论说教”,让“为什么守护正义”更有温度,学生易产生情感认同;紧接着通过“追究赔偿金”的冲突点,帮助学生直观区分“勇气”与“智慧”,突破“见义智为”的理解难点;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公益诉讼,让“司法公正”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案例”,理解“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议题三:正义之光——共筑“护未”正义共同体(约8分钟)教学内容:如何守护正义?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播放视频,呈现联合国安理会会议新闻:1 月 23 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呼吁为加沙儿童苦难画句号,提及 1.7 万名儿童死亡、60 多万儿童陷人道危机,提出‘持久停火、扩大援助、保障教育、追查侵害’四点措施”。 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呼吁,践行了国际正义的哪些要求?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讲话。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①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双重标准;②各国协力构建正义国际秩序。而中国始终是国际正义的守护者,这也是我们守护正义的重要维度。 4.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1.认真观看视频。阅读新闻,关注“1.7 万名儿童死亡”“60 多万儿童陷危机” 等数据,感受加沙儿童的困境。 2.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感受我国致力于维护国际正义。 3.记录国际正义的2点要求,结合“中国呼吁”案例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正义的关联。 4.跟随教师过渡,准备梳理本课知识。 能否区分“双重标准”与“公正立场”。 能否理解 “中国呼吁各国行动”是“协力构建正义国际秩序”,体现中国的国际担当。设计意图:从“国内正义”拓展到“国际正义”,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理解正义的全人类价值;以中国的国际行动为案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同时呼应“共筑正义共同体”的主题。板书 设计作业 设计 1.重庆渝检护“未”团队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帮助未成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该团队的行动主要体现了正义的哪一重要性( B ) A. 仅保障未成年人的个人合法权益 B. 说明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承载美好社会追求 C. 体现正义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优先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D. 证明正义只需依靠检察机关即可全面维护 2.初中生小宇在放学路上看到几名高年级学生欺凌同学,他没有直接冲上去对抗,而是悄悄用手机拍摄证据,并立即向学校保安和老师报告,最终欺凌者被依法教育。小宇的做法体现了守护正义需要( C ) A. 放弃斗争,避免自身受到伤害 B. 仅依靠他人,不主动承担责任 C. 勇气与智慧,做到见义智为 D. 打破规则,灵活应对不良现象 3.某法院审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时,严格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调取监控录像、询问证人,最终依法对施暴者作出处罚,并为受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该法院的做法直接体现了守护正义需要( B ) A. 维护国际正义,坚持国家平等 B. 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公民主动报告,避免侵害持续 D. 忽视民意,仅依靠法律作出判决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社区居民发现邻居家 10 岁儿童小浩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上有明显伤痕,但多数居民担心“多管闲事得罪人”,不愿主动报告。后来,社区网格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介入后,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小浩父亲进行批评教育和法律处罚,同时联系社工机构为小浩提供心理疏导,并建立“检察官+社区+学校”长效监护机制,保障小浩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社区居民最初“不愿主动报告”的行为,违背了正义的哪两项要求? 结合材料,分析检察机关的做法如何体现“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 从“个人守护正义”的角度,说说青少年遇到类似 “儿童被虐待”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1)违背了正义的两项要求:①保障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扶助(小浩是未成年人,属于弱者,居民未保护其合法权益);②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救济受害者、惩罚违法者(居民未制止虐待行为,未帮助受害者,也未让违法者承担责任)。(2)检察机关的做法从三方面体现司法公正:①以法律为准绳: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处理施暴者,体现法律是维护正义的基本途径;②以事实为根据:介入调查并核实虐待事实,确保处理结果合法公正;③保障正义落地:不仅处罚违法者,还为小浩提供心理援助和长效监护,让受害者得到救济,体现 “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青少年应做到:①有勇气:不逃避、不漠视,意识到保护弱者是正义行为;②讲智慧:避免直接与施暴者对抗,可通过向家长、老师、社区工作人员或公安机关报告,或拍摄证据(注意保护自身安全);③守法律:依据法律规定采取行动,不盲目蛮干,做到见义智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2 守护正义 教学设计 2025-2026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docx 8.2守护正义 课件 2025-2026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