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 我们如何回答先辈的“自由之问”?珍视自由7.1自主预习1.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平等?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3.自由的重要性?4.如何珍视自由?自由何谓?—— 探秘抗战烽火与和平年代中的自由真谛议题一议学活动1:时空心愿谈抗战青年渴望自由平等是为了什么?为了不受欺辱、为了能读书、为了能报效国家......吾辈今天享有的自由平等带来了什么?让我们能追求梦想、让社会更公平、让每个人都被尊重......议一议:两个时代的青年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享有平等的权利,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议学成果1: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平等?(P58蓝字)格式: “我认为自由是______(你的观点),就像______(举一个例子)。”示例:“我认为自由是免于恐惧,就像抗战时期的百姓渴望不用再躲避空袭,能睡个安稳觉。”议学活动2:自由飞花令要求:老师随机推选一位同学分享,该同学回答完毕指定下一位同学分享,不能重复。议学辨析:这是真正的“自由”吗?情境一:现代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老师的组织下,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热烈辩论。情境二:抗日时期,中国百姓出行必须向日本士兵鞠躬示敬,出示“良民证”并接受随意盘查和羞辱。情境三: 小明的网购快递被邻居误拆,小明依据《民法典》要求邻居道歉和赔偿,权益得到了维护。情境四:小张和小李有矛盾,在多个微信群里散播关于小李的虚假谣言,声称这是他的“言论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相关链接P59①自由意味着在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人们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在思想、言论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②自由表现为人们免于恐吓、羞辱和歧视,过有尊严的生活,具有安全感、幸福感,对未来充满信心。③自由意味着我们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议学成果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P58-P60)自由何价?—— 感悟自由之于个人与国家的价值议题二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日机轰炸、物资匮乏的极端困境下,坚守着‘学术自由、教育救国’的理想。西南联大今天,中国的北斗团队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他们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实现了全球组网,服务世界。北斗团队西南联大因材施教,激励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短短8年里,培养出了大批顶尖人才,包括后来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近200位院士。北斗团队民主、和谐的的氛围让青年施展才能,鼓励创新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实现了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壮举,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议学活动3: 自由之力量西南联大 (抗战年代) 北斗团队 (现代中国)追求的自由: 学术自由、教育救国 享有的自由: 创新自由、科研自主对个人: 对个人:对社会: 对社会:讨论规则1.组长组织、人人参加,3分钟内完成讨论。2.讨论时1人书面记录结论要点,1人准备代表发言。3.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其他组员或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虽然时代和环境天差地别,但‘自由’在这两个群体身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能够专注学习实现理想抱负为战后中国重建奠定了人才基础尽情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从抗战时期‘无人权’到新时代中国‘当主角’,无数个‘我’自由追梦时,给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怎样的景象?议一议①自由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自由有利于人们培养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②自由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能够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探索、创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议学成果3:自由的重要性?(P58-P59)★自由何守?—— 践行现代青年珍视自由之道议题一江苏6名中学生微信群内辱骂同学小文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了其名誉权为由,将六人诉至法院,要求他们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维权费用。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小文就是个绿茶!”“她睡觉打呼像猪一样!”群主小辛建了“品茶大会”群,频繁发表辱骂、嘲讽、诋毁小文的言论。1. 小文的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了侵犯? 当她发现被辱骂后,是如何一步步捍卫自己权利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 小辛等六名同学在微信群里的行为属于“言论自由”吗?你对他们有何建议?3.小辛等同学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的权利”?具体违反了哪些要求?议学合作:辱骂同学侵权案讨论规则1.组长组织、人人参加,2分钟内完成讨论。2.讨论时1人书面记录结论要点,1人准备代表发言。3.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其他组员或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议学成果4:如何珍视自由?(P60-P61) ★(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①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②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2)依法行使权利。在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行使权利。(3)尊重他人的权利。①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于人,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②每个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并珍惜这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自由”?议一议:作为新时代青年,请写下对 “抗战青年” 的承诺。格式为:“亲爱的抗战前辈:你们用生命争取了民族自由,今天的我们会______(结合本课知识,写 1 条珍视自由的具体做法),守护你们用热血换来的自由,让自由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议学活动4:致抗战青年的自由承诺珍视自由正确认识自由重要性要求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课堂小结随堂检测1.随着自媒体的急速发展,造谣、传谣等典型的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某些自媒体认为言论自由是自己的权利,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对此,我们应该劝诫这些自媒体( )①依法行使权利,不越界②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③畅所欲言,法律保护言论自由④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①:公民行使权利必须遵守法律,不能超越界限,故①符合题意;②: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违背了尊重他人权利的原则,属于错误行为,故②说法错误;③:法律保护言论自由,但自由有边界,不可滥用,题干中自媒体行为已违法,故③说法错误;④: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行使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C随堂检测2.小林在影剧院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时,兴奋之余,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别人制止他时,他却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想怎样就怎样。”下列选项能反驳其观点的是( )①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②公民要在道德、法律等规则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③社会规则对自由起着约束和保障作用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得到他人的许可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①: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体现了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能够反驳小林的观点,故①说法正确;②:公民行使权利需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强调权利的边界,能够反驳小林,故②说法正确;③:社会规则既约束自由又保障自由,说明自由并非无限制,能够反驳小林,故③说法正确;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的权利和自由,不是必须得到他人的许可,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D随堂检测3.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观山湖区分局采用“大数据+非现场执法”模式,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骑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行为。截至2025年4月28日,103名违法者已受到处罚和教育。但有人认为不戴头盔是个人自由。对此,我们的反驳理由是( )A.自由与规则无关,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由B.法治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法治界定了自由的边界C.社会规则限制了个人自由,两者之间存在冲突D.佩戴头盔是公民的法律责任,违反则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B: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故B说法正确; A: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自由必须在规则范围内行使,故A说法错误; C:社会规则规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二者并不冲突,故C说法错误; D:未佩戴头盔违反的是行政法规的行业,通常要承担行政责任,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B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珍视自由》教材分析 《珍视自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聚焦“珍视自由”通过“个人一社会一法治”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自由是法律框架内的自主权利且事关个人发展、社会活力与法治文明。本框设计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情感切入点,通过“自由何谓—自由何价 自由何守”的逻辑主线,串联历史与现实场景,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由内涵”到“感悟自由价值”再到“践行珍视之道”。通过抗战先烈、西南联大、北斗团队等典型案例,以及校园、网络等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自由是相对的、受规则约束的”核心认知,培养“知自由、懂价值、守边界”的法治素养与道德自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由”有强烈的情感向往和生活化认知(如“不想被管束”“希望自主选择”),但存在认知误区:一是将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忽视其边界性;二是难以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国家发展关联,对“自由的价值”理解片面;三是在复杂情境中(如网络言论、校园冲突),缺乏“依法珍视自由”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本课需通过“历史情境唤醒情感、现实案例澄清认知、实践活动强化能力”的路径,引导学生从“感性渴望”上升到“理性认知”,从“知道自由”进阶到“会守自由”。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理解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认同我国“依法保障真实自由”的价值追求,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 法治观念:明确自由受法律、道德等规则约束,懂得依法行使权利、捍卫权利的基本要求,树立“规则保障自由”的法治思维。 健全人格:感悟自由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形成“珍视自由、尊重他人”的人格特质,避免陷入“绝对自由”的认知误区。 责任意识:联结抗战历史与现实生活,树立“守护先烈成果、践行自由之道”的责任意识,主动在生活中传递自由的正能量。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自由;珍视自由的要求。 教学难点:自由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导入(约3分钟)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视频《致敬英雄!不忘先烈!》 提问:抗战烈士们渴望的是什么?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感受战争年代的苦难和对“自由”向往。 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是否能结合历史场景,准确说出先辈对自由的具体渴望。 2.能否明确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设计意图:以历史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情感唤醒拉近距离,自然引出“自由之问”,为后续探究奠定情感基础。议题一:自由何谓?——探秘抗战烽火与和平年代中的自由真谛(约15分钟)教学内容: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如何正确认识自由?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开展活动1:时空心愿谈。提问:抗战青年渴望自由平等是为了什么?吾辈今天享有的自由平等带来了什么? 追问:两个时代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有何共同之处?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 开展活动2:自由飞花令。明确规则:用 “我认为自由是______,就像______” 造句(示例:“自由是免于恐惧,像抗战百姓不用躲空袭”)。 开展议学辨析:这是真正的“自由”吗?出示 4 个情境(教室辩论、日军盘查、快递维权、微信群造谣) 呈现教材:相关链接P59。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 参加自由飞花令,聆听他人观点,补充对自由的理解。 逐一判断4个情境是否是真正的“自由”? 在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1.是否能准确关联两个时代的自由需求,2.是否能结合生活实例,多角度描述自由的表现,避免空泛;3.是否能精准判断 “真正的自由”,纠正“绝对自由”误区。设计意图:从“情感共鸣(时空对比)”到“具象感知(飞花令)”再到“理性辨析(情境判断)”,层层递进破解“自由内涵”,既贴合学情,又落实知识点。议题二:自由何价?—— 感悟自由之于个人与国家的价值(约12分钟)教学内容:自由的重要性(对个人、社会)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出示案例材料:西南联大:抗战中坚守“学术自由”,8 年培养 2 位诺奖得主、8 位“两弹一星” 元勋;北斗团队:依托“创新自由”,实现全球组网,让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 开展议学活动3:自由之力量。虽然时代和环境天差地别,但‘自由’在这两个群体身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 播放视频《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提问:从抗战时期‘无人权’到新时代中国‘当主角’,无数个‘我’自由追梦时,给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怎样的景象?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自由的重要性。 1.阅读案例,小组交流共识。 2.分工讨论自由对个人/社会的作用,填写表格。 3.观看视频记录关联关键词,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梳理知识。 1.能否准确标注关键信息,交流时是否清晰传递要点。 2.表格内容是否贴合案例、区分清晰;能否用案例细节支撑观点。 3.能否捕捉视频关键关联,分享能否佐证观点。设计意图:以“历史+现代”的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表格梳理降低认知难度,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抽象价值,突破“自由重要性”这一难点。议题三:自由何守?——践行现代青年珍视自由之道(约10分钟)教学内容:如何珍视自由?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出示案例,播放视频:江苏6名中学生建群辱骂同学,被判道歉赔偿。 开展议学合作,围绕①小文的什么权利被侵犯?如何捍卫?启示?②这是“言论自由”吗?对他们有何建议?③是否尊重他人权利?违反了什么要求?组织小组讨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珍视自由? 提问: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并珍惜这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自由”? 开展议学活动4:致抗战青年的承诺,邀请学生分享,点评并升华情感。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积极参与讨论,小组讨论后发言。 记录珍视自由的要求。 认真思考,书写承诺,主动分享,倾听他人发言。 是否能准确识别 “名誉权”,关联“依法维权”“尊重他人权利”等知识点,逻辑清晰。 承诺书写:是否能结合本课知识,内容具体,不空洞; 情感表达:是否能通过承诺传递对先烈的敬意与珍视守护自由的决心。设计意图:从“反面案例(侵权案)”中吸取教训,从“正面承诺”中强化行动自觉,实现“知—行—情”的统一,落实“珍视自由”的实践要求。板书 设计作业 设计 1.随着自媒体的急速发展,造谣、传谣等典型的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某些自媒体认为言论自由是自己的权利,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对此,我们应该劝诫这些自媒体( C ) ①依法行使权利,不越界 ②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③畅所欲言,法律保护言论自由 ④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小林在影剧院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时,兴奋之余,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别人制止他时,他却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想怎样就怎样。”下列选项能反驳其观点的是( D ) ①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②公民要在道德、法律等规则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 ③社会规则对自由起着约束和保障作用 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得到他人的许可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观山湖区分局采用“大数据+非现场执法”模式,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骑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行为。截至2025年4月28日,103名违法者已受到处罚和教育。但有人认为不戴头盔是个人自由。对此,我们的反驳理由是( B ) A.自由与规则无关,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由 B.法治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法治界定了自由的边界 C.社会规则限制了个人自由,两者之间存在冲突 D.佩戴头盔是公民的法律责任,违反则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1 珍视自由 教学设计 2025-2026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docx 7.1珍视自由 课件 2025-2026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