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三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法典》
责任:赔偿费用、赔礼道歉
常见情形:拾得遗失物不还、欠钱不还、
侵犯肖像权、著作权、合同纠纷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责任:拘留、罚款
常见情形: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
谎报险情、交通违法
违反:《刑法》
责任:拘役、罚金、有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常见情形:抢劫、致人重伤,醉驾、情形严重
一般违法行为
(情节相对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情节严重)
温故知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通过
新课导入
为什么要制定出台一部法治宣传教育法?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6.1 树立法治观念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
道德修养: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
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法治观念,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健全人格: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
责任意识:意识到自身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责任,积极传播法治观念,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贡献力量。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要求
重点问题
1.什么是法治观念
2.为什么树立法治观念
3.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活动一:案例分析:2025年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上海海底捞门店包间内,醉酒后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对二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一审判决唐某、吴某及其父母赔偿海底捞220万元,并责令公开致歉。
《治安管理处罚法》
《民法典》
思考:1.回忆所学知识,这个案件涉及到哪些法律?
2.这个案例给你哪些警示?
探究新知
笔记梳理
★ 1.法律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P46
答:
(1)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民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给我们什么警示?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
探究二:法治意识的含义
含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笔记】 2.法治意识的含义
探究: 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结合该事件说说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2025年7月20日,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通报,针对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违规添加含铅工业颜料制作食品,导致247名幼儿及28名教职员工血铅异常事件,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批捕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等6人,并立案侦查后厨人员;纪检监察机关对监管失职的17名公职人员立案审查,其中10名官员被问责。同时,政府设立专项赔偿基金,为所有血铅异常幼儿提供免费治疗,并承诺长期健康追踪至成年。
法律权威源于人民信仰:园长明知工业颜料有毒且存在安全替代品,仍为“招生吸引力”故意违法,反映其内心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导致规则失守。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②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笔记】 3.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目标
主体
基础
一体建设
知识拓展:
1.职能科学 2.权责法定
3.执法严明 4.公开公正
5.智能高效 6.廉洁诚信
7.人民满意 8.决策监督
1.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推进宪法法律的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3.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
前提
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治意识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治实施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多种方式解决纠纷
实施效果
信法
守法
用法
保证
目标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
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
法治社会内涵
★基本特征:
姚某案件中,网民不是夸主播“梗玩得溜”,而是一水儿的谴责、吐槽,甚至直接举报。显示公众对法律价值的认同。这种内心拥护让法律从 纸上条文变为行动准则,形成人人捍卫法治的社会氛围。
如果法律仅靠强制力执行,能否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笔记】 3.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
(1)敬畏和信仰法律。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②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笔记】 4.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
探究四: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2025年2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余华英执行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余华英共涉及17名儿童,其中5个家庭被一次性拐走2名儿童。导致12个家庭骨肉分离,部分父母因长期寻子无果抑郁而终,5对兄弟或兄妹被拐走后无法相认。2023年9月,余华英因拐卖11名儿童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探究: 树立法治观念
余华英最终面临的法律后果,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拐卖儿童罪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是拐卖儿童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敬畏和信仰法律。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探究与分享
模拟法庭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辩论赛
法律学习宣传活动
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意识,提升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马克·吐温的故事
两位乘客的做法是错误的。两位乘客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背了道德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
探究与分享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容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嚣张,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位乘客行为的看法。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1)敬畏和信仰法律。P47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P48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P49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记】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49
课堂小结:
树立法治观念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含义: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树立法治观
念的原因
①离不开社会规则,法律是判断违法准绳。
②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课堂练习
1.一男子酒后拨打119谎称起火。当接线员询问起火位置等信息时,男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连番追问下承认打的是骚扰电话。事后,该男子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这一案例说明( )
A.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树立法治观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
C.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D.公民应该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D
课堂练习
3.某校通过深化法治校园创建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同学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按照交通标识骑自行车
②打听同学的秘密并到处传播
③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④破坏路灯和座椅等公共设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3.(25-26九年级上·陕西西安·开学考试)2025年4月18日,D2404次列车准备发出时,一名女子因同行人还未上车,强行用身体阻挡列车关门发车,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直到她的同行者赶到,才离开车门。事发后,深圳铁路公安处立即开展工作,最终,铁路警方依法对该女子作出行政抱留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②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加强自律
③要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④应增强平等意识,坚决抵制不平等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生常某某(16周岁)因琐事与侯某某发生矛盾,伙同刘某某(15周岁)在学校厕所对侯某某(16周岁)进行殴打,造成恶劣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常某某、刘某某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决定,责令监护人对该二人严加管教。
(1)这一案例给我们哪些警示
①(为什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不可违,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②(怎么做)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2)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同学们准备为增强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制订一份行动计划书,请你帮助他们完成。
行动计划书
①在思想上,我打算: 
②在行动上,我打算: 
敬畏和信仰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
从遵守规则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尚德守法等。
倡 议
常看看“道法”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