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堂活动】
活动一:选官制度(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制度)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度。
1、察举制(与征辟制相结合):察举制是什么时间创立的?察举制有何特点?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又有何弊端?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其特点(方式)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标准:品德,才能;弊端: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创立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又有何弊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有何影响?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特点: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弊端: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九品中正制使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后来随着士族的没落,无法继续。刘禹锡 (唐)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科举制是在什么时期、怎样形成的?简述科举制的发展概况。这项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项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1)科举制的形成:隋朝建立后,世家大族衰落,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科举制的发展:隋朝建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注意以下几点)
① 隋朝: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标志)。
② 唐朝: 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③ 宋代: 更加重视科举考试,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
④ 明清: 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3)科举制的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4)影响: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5)评价科举制:(补充注意两个方面,学说话)
积极:①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③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问题探究
1、探究一: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3页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背景:①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口流移”,旧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官,干扰了国家人才选拔;③曹丕采纳陈群的选官建议。
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原因: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②(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③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探究二:科举制的评价
材料一: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代词,汝辈,你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编撰《神童诗》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科举制的弊端。
消极:逐渐沦为统治者思想专制的工具;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入仕为理想追求,忽视(甚至鄙视)实用性学问,(使得专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后期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
▲选官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结合上图和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观点记忆)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活动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演进的情况)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二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1、汉代:——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特点?
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中枢政务机构是中外朝制度;
特点: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央决策机构,即“中朝”;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中朝”(决策) →“外朝”(三公九卿 执行 ))。
2、东汉:尚书台成为决策和执行的中枢机构,三公被架空。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出现三省制的雏形。
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发展: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于何时?唐朝又有何发展?
隋朝(文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设政事堂。
(2)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即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5)三省六部制影响
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问题探究
1、探究三: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西汉一朝……拜命四十五人为相。在不到二百年的西汉王朝中,汉武帝踞帝位御民五十三年,前后更换十二人为相……更换丞相之频繁,秦汉诸帝比之不及。
——摘编自王鸣春《汉武帝时期丞相频更因由之分析》
材料二:(唐代)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外,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侍郎之下,还有“给事中”若干;尚书则分左、右仆射。……唐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位同宰相。……——摘编自《唐宋之后无宰相:相权的削弱和分割》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唐代在削弱相权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其共同目的。
手段:①西汉频繁更换丞相,避免丞相专权;②唐初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省下设副职;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共同目的:维护封建皇权。
活动三、赋税制度(主要了解唐朝的赋税制度)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三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春秋时期: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秦汉时期,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1、魏晋时期:租调制是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征纳的标准是什么?
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征纳的标准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时,颁布了什么土地法令?其赋税的缴纳有何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特点:受田农民以户为单位,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的制度。所谓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3、唐朝的赋役制度:(注意两种)
(1)唐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在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制度?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租庸调制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影响?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或布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点:定额的租调;以庸代役制度化;以人丁为单位。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新税制产生。
(2)唐中后期的两税法:两税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两税法的征纳有何特征和影响?
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减少,国家财政紧张。
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影响:
A、积极: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消极: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赋税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另一方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
探究一:唐朝两税法改革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材料: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特点:①(征课原则)“量出制入”;②(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③(征税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根据财产情况分等纳税);④(征税内容和时间)收两税(户税和地税),两次收(分夏秋两季征收);⑤征及行商,三十税一。
积极作用:①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②朝廷收入增加,保证(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④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也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探究二:两税法弊端
材料一: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弊端:①“每州取大历中科率钱谷数量最多”的一年为两税定额,从征税总量上加重了人民负担;②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③随着时间推移,地方贪吏敛索无度,两税法名存实亡。
【当堂检测】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极多。在东晋,只要是高门,甚至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4.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即非士族的地主;寒素,即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  )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素 人数 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主题2【三省六部制】
5.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  )
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 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
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 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
6.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
皇权逐渐得到加强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皇帝颁布政令时,还需宰相副署,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三省六部制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8.《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省、门下省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代设三省的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主题3【赋税制度】
9.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0.这一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该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C.两税法D.租庸调制
11.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2.《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
户凋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
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参考答案
1.C 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选官的依据是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D 题干反映了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逐渐把持政权,隋朝确立了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了中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D项;世卿世禄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不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3.C 科举制度以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
4.B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登科者的出身情况,由表格可知,士族出身的登科者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也有出身小姓和寒素的登科者,据此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故选B项;材料虽然反映出唐代登科者中士族出身的人数较多,但无法体现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排除A项;相对来说,世家大族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但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个人才学,而不是家族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登科者的政治素养,排除D项。
5.A 由材料中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其下官员负责“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可知,唐初门下省官员的职责是审核诏书、建言献策,故选A项;起草诏书是中书省的职责,排除B项;统领六部的是尚书省,排除C项;材料只交待了门下省官员的职责,并没有提及其擅权乱政、专横跋扈,排除D项。
6.A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三公制向三省六部制发展的过程中相权受到削弱,皇权逐渐得到增强,故A项正确。
7.B 根据“皇帝颁布政令时,还需宰相副署,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制约,没有体现三省之间的分工合作,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三省分权,彼此制约,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排除C项;隋唐时期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民主决策,排除D项。
8.C 材料“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说明唐代设三省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材料中唐太宗强调集体决策有助于减少失误,与行政效率无关,没有体现分散相权,同时也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B、D三项。
9.B 根据材料中“租”“庸”“调”等信息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朝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该制度下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排除A项;该制度下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与材料中的租庸调制不符,排除D项。
10.C 据所学可知,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资产和人丁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故选C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兼并土地……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故选C项;唐王朝“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说明此时均田制已经无法推行,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完全废除”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兵役繁重,天下大乱,各种劳役同时兴作,人口户数减耗,户籍空虚,原先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赋役制度亟须调整,故选A项;材料“版图空虚”体现的是户籍难以有序管理,而非管理严格,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但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募兵制度并非难以为继,而是到宋代仍在实行,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