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通许酸辣粉产业实践等素材,理解社会历史的实践本质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性的认同。
科学精神:辩证分析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理性认识“十五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的客观依据与指导作用。
公共参与:结合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树立“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理念,主动关注时政背后的社会历史逻辑并参与讨论。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接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对2025年四中全会、新质生产力等热点有初步了解,但对“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抽象原理缺乏系统认知,易将社会发展归因于“偶然因素”或“个人作用”,需通过具象时政案例深化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开篇,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入门内容,下设“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目,形成“本质揭示—关系阐释”的逻辑链,为后续学习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难点:结合四中全会部署阐释“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从通许产业实践与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通许酸辣粉产业、各地新质生产力实践等);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教材两目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开封通许酸辣粉产业园生产线运转、北京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场投用。提问:“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当下的社会历史画面。从哲学视角看,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国家的顶层规划与地方的产业实践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实践”“政策”“产业发展”等关键词的关联。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的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社会历史的本质”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时政中的历史逻辑——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与发展动力?
分议题一:实践为基——为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开封通许县通过多重实践推动酸辣粉产业升级:在生产实践中建成2730亩产业园,76条生产线年产7亿桶产品;在创新实践中联合高校研发益生菌酸辣粉、淀粉基可降解包装;在协作实践中与京东物流共建智能港,实现“48小时全国直达”;在民生实践中带动6.1万人次就业,入选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同期,北京建成国内最大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场,通过场景模拟实践支撑产业发展。
问题设置:①通许的产业升级与北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都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②这些实践活动涉及哪些社会关系?这说明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组织“实践与社会生活”小组讨论;结合“无生产实践则无产业集群,无创新实践则无技术突破”的逻辑补充分析,归纳核心知识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梳理“实践推动产业发展、构建协作关系、改善民生”的线索,明确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核心载体。
知识点讲解: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实践的三大作用:①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如通许与企业、高校、物流企业的协作关系均通过实践建立);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北京的场景实践推动机器人产业进步,通许的创新实践促进产业升级);③决定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从经济生产到民生改善均依赖实践落地)。
分议题二: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何反映社会存在?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规划建议。这一社会意识并非凭空产生:通许酸辣粉产业面临原料价格波动、国际标准壁垒等问题,亟需通过标准化、数字化升级突破瓶颈;各地机器人、光子传感等产业崛起,展现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必要性。
问题设置:①四中全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建议,是基于哪些客观现实?②这一规划建议与通许、北京等地的产业实践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原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二目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比“过去侧重规模扩张,如今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变化,强化认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明确“产业瓶颈、技术需求、国际环境”等社会存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社会意识,理解二者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知识点讲解:
核心概念界定:①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如通许的产业基础、各地的技术条件;②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思想、理念、政策等,如四中全会的规划建议。
核心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分议题三:意识反作用——社会意识如何影响社会存在?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四中全会“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导向,已转化为具体实践成效:通许县遵循“融合化”理念,推动“物流+制造”“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启动酸辣粉出海计划覆盖106个国家;四川、陕西等地落实“创新驱动”意识,通过补贴政策打造“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光子、氢能等新兴产业;贵州、宁夏践行“数字经济”理念,依托“东数西算”战略建成多个数据中心产业园。
问题设置:①四中全会的产业导向对地方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②若缺乏这些科学的社会意识,地方产业发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补充“部分地区因理念滞后导致产业同质化”的反面案例,讲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归纳“科学社会意识推动实践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逻辑,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知识点讲解: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四中全会的科学规划),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②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有时滞后于社会存在。
实践意义:树立先进社会意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如以“十五五”规划引领各地产业发展方向)。
分议题四:辩证统一——如何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的时政图景中,四中全会通过调研各地实践(如通许产业升级、北京机器人发展)制定“十五五”规划(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规划又指导各地新质生产力培育实践(社会意识→社会存在),而这些实践成效又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新依据(新社会存在→新社会意识)。
问题设置:①上述过程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怎样的动态关系?②结合本节课所学,从“实践”“存在与意识关系”两个维度总结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合两目知识点,绘制“实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实践”的逻辑图谱,组织班级分享。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4分钟,构建辩证关系框架,明确“实践是纽带,存在与意识辩证统一推动社会发展”。
知识点整合:
社会历史本质的双重维度:①从内容看,本质是实践(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②从发展看,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
核心逻辑:实践是连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桥梁,二者在实践中实现辩证统一,共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三)相关链接
2025年10月四中全会公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通许酸辣粉产业实践:“产业瓶颈催生标准化建设意识”——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驱动理念推动产业升级”——彰显“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四)课后练习
1.近年来,长沙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让凡人善举成为风景,让美德浸润乡村角落。如今的长沙乡村,稻菽千重的动人景象铺展,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文明乡风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由此可见()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是先于社会存在
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年来,成员国秉持“上海精神”,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历史性成就,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不断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见()
①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历史的发展往往由人的意愿决定
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④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产生、在网民中流传、反映网民态度的语言。不少网络流行语诙谐有趣、简洁独特,例如:躺平、打call、强国有我等。通过这些网络流行语,我们往往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求省求简”的习惯,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看到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社会改革的期盼……这体现了()
①社会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意识能够有目的地直接改造社会存在
③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烈士褒扬工作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迫切需要对《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烈士褒扬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修订后的《烈士褒扬条例》已于日前公布。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C.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完全同步
参考答案:BDBB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构建框架:
社会历史的本质→核心论断(本质是实践)→实践的作用(关系基础、发展动力)→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实践要求(立足实践、树立先进意识),强调“实践是根,存在是本,意识是魂”。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多数学生对通许酸辣粉产业、机器人训练场等具象案例兴趣浓厚,在分议题讨论中参与积极,能主动结合素材发表观点。但部分学生对“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等深层原理思考滞后,发言多停留在现象描述,需通过更贴近校园的微案例(如校园社团实践与学生观念变化)增强代入感,激发深层思考。
知识点讲解:借助时政素材将抽象原理具象化,基本覆盖“实践本质”“存在与意识关系”等核心知识点,逻辑链条清晰。但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多重表现”讲解较浅,仅侧重反作用,对“不完全同步性”“历史继承性”等未充分展开,可补充“传统产业思维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等案例深化理解,避免知识点遗漏。
作业练习:课后练习虽结合时政热点,但与学生自身实践结合不足,导致部分答案流于表面、缺乏真情实感。后续可增加“校园实践方案设计”任务,要求运用本节课原理规划校园志愿服务、科创活动等,实现“从时政案例到自身实践”的衔接,强化知识的落地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