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建议及民生改革实践,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总趋势,增强对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科学性的认同。
科学精神:结合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案例,辩证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性把握社会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特征。
公共参与:树立“改革推动发展”的意识,主动关注2025年时政中的改革举措,思考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行动方向。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通过5.1《社会历史的本质》掌握“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理论,对2025年四中全会、民生改善等热点有直观感受,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抽象规律缺乏系统认知,易将社会发展简单归因于“政策推动”,需通过具象案例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核心内容,承接“社会历史本质”,下设“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目,形成“规律揭示—趋势把握—实践指引”的逻辑链,为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学难点:结合四中全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阐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民生改革案例中分析“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县域医共体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教材两目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东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广东广州设立“妈妈岗”促进就业。提问:“这些时政事件共同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图景。从哲学视角,社会发展遵循哪些客观规律?为何说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动力?”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初步感知“产业发展”“政策调整”“民生改善”等关键词的内在关联。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的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时政中的发展密码——社会历史如何遵循规律向前推进?
分议题一:动力之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部署源于生产力发展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球60%,但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光子传感、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突破,亟需配套的生产组织模式革新。实践中,多地通过生产关系调整适配生产力:浙江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山东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预计未来五年传统产业升级将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问题设置:①四中全会为何将“培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作为核心任务?这体现了生产力的什么作用?②浙江、山东调整生产组织模式的做法,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什么影响?结合教材说明二者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vs生产关系”关系梳理,结合“新技术倒逼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补充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明确“生产力发展催生生产关系调整,合理的生产关系反哺生产力”,梳理二者辩证关系框架。
知识点讲解:
核心概念:①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如智能设备)、劳动对象(如新材料);②生产关系: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如新技术推动创新联合体出现);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的起促进作用,不适合的起阻碍作用,如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率)。
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分议题二:制度保障——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如何相互作用?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我国经济基础呈现新特征:灵活就业人员达4亿人,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县域医疗需求增长,基层诊疗占比提升。为此,上层建筑同步调整:最高法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国家部署2025年底90%以上县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江苏东台通过影像云诊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广东推出“妈妈岗”灵活就业政策,适配育儿家庭就业需求。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别指什么?②上层建筑的调整为何要适配经济基础的变化?这体现了二者的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比“旧就业政策不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矛盾,讲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保障”,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相互作用。
知识点讲解:
核心概念:①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灵活就业的生产关系格局);②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如就业公平理念)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如劳动争议案例、医共体政策)。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化发展推动上层建筑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先进的促进发展,如灵活就业政策保障新形态发展)。
发展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分议题三:方向与路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时政图景中,社会发展呈现“前进性与曲折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各地通过改革推动进步(如杭州公租房保障1412户家庭、东台医共体挽救患者生命);但也面临挑战(如国际科技竞争加剧、部分地区产业升级滞后)。全会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破解难题,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哪些现象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哪些体现“曲折性”?②为何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有何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二目,组织“社会发展趋势”辩论(“社会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结合四中全会“改革攻坚”部署讲解改革的性质与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归纳“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过程是曲折的”,理解改革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作用。
知识点讲解:
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的作用:①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③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如四中全会部署的民生、科技改革)。
分议题四:知行合一——如何遵循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各地践行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践形成闭环:生产力层面,企业突破量子科技等核心技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层面,组建创新联合体适配技术突破(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基础层面,新兴产业带动就业结构变化(经济基础更新);上层建筑层面,出台新就业形态保障政策(上层建筑完善);通过改革破解各环节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题设置:①上述实践如何体现“两大规律”的协同作用?②结合本节课所学,说明国家和个人应如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合两目知识点,绘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改革推动”的逻辑图谱,组织班级分享。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4分钟,构建“规律遵循—改革推动—实践参与”的行动框架,明确个人在其中的角色。
知识点整合:
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是根本动力,遵循“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通过改革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向前进上升的总趋势发展。
实践要求:国家坚持改革创新(如四中全会部署),个人主动适应发展趋势、参与实践。
(三)相关链接
2025年10月四中全会公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对应“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东台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政策调整适配民生需求”——体现“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新兴产业发展:“技术突破推动生产组织变革”——彰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四)课后练习
1. 毛泽东指出,“所有制改变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需不断改进……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对推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影响”。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由此可见( )
①社会主义社会要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向前发展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上层建筑的调整一定要服务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必须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论述体现(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立即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马克思在给俄国作家帕·瓦·安年科夫写的一封信中说:“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②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③生产力的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Z省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整合零散耕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使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同时,强化村民自治权利,完善村民议事规则,基层矛盾纠纷显著下降。由此可见(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推动社会进步
③改革是解决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④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出台旨在通过技术突破和全链条创新生态的构建,使农机装备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硬核支撑”。这一做法基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BADAC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构建框架:
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本动力(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遵循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总趋势(前进上升、道路曲折)→实现路径(改革创新),强调“规律是客观的,改革是主动的,发展是必然的”。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多数学生对东台医共体、“妈妈岗”等民生案例兴趣浓厚,在分议题讨论中能主动结合素材发表观点,但部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涵”理解模糊,发言时易混淆概念。需在后续教学中增加“身边生产力变化”微案例(如校园智能设备更新与教学模式调整),增强具象认知。
知识点讲解:借助时政素材拆解了两大规律与总趋势等核心知识点,逻辑链条清晰,但对“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讲解较浅,导致学生对改革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补充“我国改革前后的制度对比”案例,强化对“自我完善”性质的认知。
作业练习:课后练习虽结合时政,但与学生自身实践结合不足,答案易停留在理论复述。后续可增加“校园微改革方案设计”任务,要求运用本节课原理规划校园服务优化(如自习资源分配),实现“从时政案例到自身实践”的衔接,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