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实干兴邦”部署,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增强对“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结合胡东平、赵春玲等事迹,辩证分析劳动、社会、自我三者对价值实现的作用,理性把握价值实现的路径规律。
公共参与:树立“劳动光荣、实干有为”的理念,制定个人砥砺计划,主动在实践中践行价值创造要求。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对2025年四中全会、青少年科创榜样等热点兴趣浓厚,但对“价值如何通过劳动与实践落地”缺乏系统认知,易将价值实现等同于“个人成功”,需通过时政案例矫正认知偏差。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收官内容,承接“价值判断与选择”,下设“劳动创造价值”“个人与社会统一”“砥砺自我”三目,形成“路径认知—实践指引”的逻辑链,是连接价值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键纽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价值实现需依赖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砥砺自我的三个要求(理想、本领、意志)。
教学难点:结合四中全会精神阐释“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内涵”;从胡东平事迹中分析“个人努力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研读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印发四中全会节选、胡东平事迹等探究材料;布置预习教材三目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胡东平获“新时代好少年”、赵春玲攻坚大飞机技术。提问:“从全会部署到个人事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离不开哪些关键因素?普通人如何在时代中实现自身价值?”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直观感受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实干”“奋斗”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个人榜样对比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时政中的价值密码——个人如何在时代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分议题一:实干为基——为何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要弘扬劳动精神,以实干开创现代化新局面”,强调“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期《工人日报》述评:红旗渠由十万群众苦干十载凿成,延安大生产运动靠“自己动手”打破封锁,新时代发展成就根植于实干。
问题设置:①四中全会为何将“劳动精神”置于重要位置?②红旗渠、大生产运动的案例印证了价值创造的什么道理?结合教材说明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组织“劳动价值辩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结合“新质生产力依赖创造性劳动”补充讲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明确“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
知识点讲解: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精神的时代要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价值。
实践要求:反对“躺平”“空谈”,立足岗位参与劳动实践。
分议题二:社会为壤——价值实现为何离不开社会条件?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新时代好少年”胡东平的洗浴床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得益于国家对青少年科创的政策扶持、医院与敬老院提供的调研条件;“最美巾帼奋斗者”赵春玲攻坚大飞机技术,依托中国商飞的研发平台和国家重大项目支持;总书记勉励西部志愿者“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强调基层平台的育人作用。
问题设置:①胡东平和赵春玲的成就仅靠个人努力吗?社会提供了哪些关键条件?②这说明价值实现与社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二目分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对比“闭门造车的失败案例”强化认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梳理“政策支持、平台保障、社会需求”等社会条件,明确“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之中”。
知识点讲解:
社会条件的基础性作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如物质条件、实践平台、政策环境)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①价值实现需利用社会条件;②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个人价值实现。
实践要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需求,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
分议题三:磨砺为刃——如何通过砥砺自我实现价值?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胡东平从5岁开始系统学习编程,每月研读大量专业书籍,研发书包减重机器人时因结构问题反复试验,最终攻克难关;赵春玲30余年坚守航空一线,以“高强度投入”破解大飞机核心技术;杨淑亭身残志坚,带领上千人就业增收,坦言“挫折是成长的养分”。
问题设置:①胡东平等人在砥砺自我方面有哪些共同表现?②结合教材,说明砥砺自我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如何助力价值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三目,组织“我的砥砺清单”头脑风暴,结合案例解析“理想、本领、意志”的具体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归纳“坚定理想、锤炼本领、顽强意志”三个要点,联系自身列举不足。
知识点讲解:
砥砺自我的三个要求: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如胡东平“科技报国”理想);②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劳动能力(如赵春玲深耕技术30年);③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杨淑亭战胜残疾困境)。
内在逻辑:理想是方向,本领是基础,意志是保障,三者统一于价值实现过程。
分议题四:知行合一——青少年如何践行价值创造要求?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各地响应四中全会号召开展“劳动实践月”活动:中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助力乡村电商、青少年投身科创小发明。胡东平不仅搞研发,还拿出奖金做公益、担任科创“小老师”。
问题设置:①胡东平和同龄人的实践对我们有何启示?②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可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创造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三目知识点,从“劳动、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构建行动框架,组织班级分享。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4分钟,制定“一周价值践行计划”,涵盖家务劳动、志愿服务、技能提升等内容并发言。
知识点整合:
价值实现的三维路径:劳动实践是根本途径,社会条件是重要支撑,砥砺自我是内在动力,三者缺一不可。
青少年实践要求:在日常劳动中锤炼本领,在服务社会中融入集体,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
(三)相关链接
2025年10月四中全会公报:“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对应“劳动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总书记给西部志愿者回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体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胡东平事迹:“想到就做,不求完美但必须尽力”——诠释“砥砺自我”的意志品质。
(四)课后练习
1.简牍,是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最普遍的书写载体,频频亮相于大众的文化生活。当一卷卷简牍沉入泥土,它们记述的历史便与这些竹质、木质的书写载体一道,开始了长越千年,甚至更久的沉睡。而手执工具、在考古现场小心发掘的考古人,便是这些历史遗存的唤醒者。这些唤醒者()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②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就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③坚定理想信念,在平凡中才焕发精彩人生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年9月29日,王振义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长期从事临床研究,带领团队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并将方案无私公开,只为使更多患者受益。这启迪青年()
①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为获得国家的肯定而不懈奋斗
④努力增长才干,才能实现幸福人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8月31日,中国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来到香港都会大学与在场师生等展开交流,运动员代表孙颖莎在发言中表示:当我真正穿上国家队的球衣,我才知道胸前的国旗永远大于背后的姓名。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梦想和祖国的荣誉结合起来,才会真正感受到梦想带给你的那份坚韧而又厚重的力量。这启示我们青年学生()
①在奋斗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条件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④把个人的理想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年9月,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他们心有大我、敬业立学,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他们多年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如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梦想……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强烈责任担当。上述“最美教师”()
①把社会需求融入个人价值实现中
②积极奉献社会,在平凡中造就伟大
③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④坚持正确价值观,诠释了教育家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两人都是“90后”,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对此,青年学生应该()
①主动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②立足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实现社会价值
③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提高个人素质,增长才干,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参考答案:BABCB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构建框架: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参与劳动实践)→重要条件(个人与社会统一,利用社会条件)→内在动力(砥砺自我:理想、本领、意志)→实践要求(知行合一,融入时代),强调“实干托举梦想,奉献成就价值”。
六、教学反思
优势:以2025年10月四中全会、胡东平事迹等鲜活素材为线索,分议题精准对应教材三目,逻辑层层递进;通过“实践计划”设计实现理论落地,有效落实公共参与素养。
不足:对“社会条件的具体分类”讲解较浅,部分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改进:增加“不同时代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对比”(如改革开放前与现在),设置“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个人选择”微辩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