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守护青春净土——高二校园欺凌防治与和谐人际构建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拒绝校园欺凌,守护青春净土——高二校园欺凌防治与和谐人际构建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拒绝校园欺凌,守护青春净土——高二校园欺凌防治与和谐人际构建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高二学生清晰认知校园欺凌的核心内涵(如肢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打破“小打小闹不算欺凌”“受害者有错才被欺凌”“旁观者无关紧要”的认知误区,明确高二阶段“拒绝欺凌、守护同伴”的责任使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欺凌识别、自我保护、同伴互助”的实用方法,能在欺凌预防、应对、干预等场景灵活运用。通过案例解读与实践引导,强化“零容忍欺凌、共筑安全校园”的集体意识,推动形成“互相尊重、主动干预、彼此守护”的班级氛围,为高二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拆解+危害具象化”,让学生明晰高二校园欺凌的典型表现(如起侮辱性绰号、孤立排挤同学、网络恶意造谣、肢体冲突)及对受害者(心理创伤、学业受挫)、欺凌者(法律风险、品格扭曲)、旁观者(道德弱化、安全感缺失)的具体危害。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欺凌识别、自我保护、同伴干预”的三维应对方法,确保能准确识别欺凌行为、有效保护自身与他人安全,主动参与校园欺凌防治。
(二)教学难点
化解高二学生“青春期冲动易参与欺凌、怕被孤立不敢干预、对欺凌认知模糊”的问题,针对“同伴压力、侥幸心理、道德冷漠”等痛点,通过“理性分析+情感共鸣”引导正确看待校园欺凌。突破“欺凌干预怕报复、受害者不敢求助”的困境,帮助学生建立“拒绝欺凌是责任、保护同伴是义务”的认知,推动从“被动回避欺凌”到“主动防治欺凌”的思维转变,避免因欺凌行为破坏校园安全与人际和谐。
三、教学过程
01 欺凌之辨:解码高二校园欺凌的本质与表象
1.1 什么是高二阶段的校园欺凌?
教师结合高二学生的校园生活特点,从“定义、典型类型、与正常矛盾的区别”三个维度拆解校园欺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认知:
- 科学定义:高二阶段的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区域,由学生主导实施的、具有重复性、故意性的伤害行为,表现为通过肢体、语言、社交、网络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排挤、伤害,造成受害者生理或心理痛苦,破坏校园秩序的行为。比如“长期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故意孤立某同学不让其参与集体活动、在网络上散布同学谣言、课间故意推搡打闹致他人受伤”,都属于典型的校园欺凌。
- 典型类型:高二校园欺凌主要分为四类:
1. 肢体欺凌:通过暴力手段实施伤害,如推搡、殴打、抢夺财物、故意损坏他人物品,是最直观的欺凌形式;
2. 语言欺凌:通过言语攻击伤害他人,如起侮辱性绰号、嘲笑外貌/成绩/家庭、威胁恐吓,对受害者心理伤害深远;
3. 社交欺凌:通过孤立排挤破坏他人社交,如故意不邀请某同学参加活动、散播谣言让他人远离受害者、划分“小团体”排斥异己;
4. 网络欺凌:借助社交软件、校园论坛等实施伤害,如发布受害者丑照、恶意P图造谣、私信辱骂,传播范围广且难以消除。
- 与正常矛盾的区别:正常同学矛盾多为“偶发、非故意、无伤害性”(如因值日分工吵架、因借东西产生误会),双方地位平等,能通过沟通化解;而校园欺凌具有“重复性、故意性、权力不对等”特点(如强者长期欺负弱者、群体欺负个体),会对受害者造成持续伤害,无法通过简单沟通解决,必须通过干预制止。
1.2 高二学生校园欺凌的常见诱因
教师结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校园场景,分析欺凌行为的核心诱因,让学生正视自身潜在的欺凌倾向或受害风险:
- 心理层面:高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部分学生为“证明存在感、融入小团体”,通过欺凌他人获得“优越感”(如“欺负弱小让自己看起来更厉害”);学业压力增大,少数学生将欺凌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如因考差而迁怒同学);还有学生因“嫉妒他人成绩/人缘”,通过造谣、孤立等方式打压对方,满足扭曲的心理需求。
- 环境层面:部分校园“小团体文化”盛行,为避免被排挤,少数学生被迫参与欺凌(如“朋友让我一起孤立某同学,我不敢拒绝”);网络匿名性降低欺凌成本,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布恶意言论时更肆无忌惮;家庭环境影响(如父母暴力教育、过度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形成“用欺凌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
- 认知层面:部分学生对欺凌认知模糊,将“起绰号、小打小闹”视为“玩笑”,未意识到已构成欺凌;还有学生存在“受害者有罪论”误区(如“他被欺负肯定是因为自己有问题”),忽视欺凌者的责任;少数学生缺乏同理心,无法共情受害者的痛苦,导致欺凌行为持续发生。
1.3 误区澄清:重新看待校园欺凌
教师针对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常见认知误区,进行精准澄清,引导理性看待欺凌行为:
- 误区一:“小打小闹、起绰号只是玩笑,不算欺凌。” 澄清:玩笑的前提是“双方自愿、无伤害性”,而长期起侮辱性绰号、故意推搡,会让受害者感到被冒犯、被伤害,符合“重复性、故意性”的欺凌特征。某学生因被长期嘲笑“胖”,出现自卑、厌学情绪,成绩从班级前20名跌至40名,这早已不是“玩笑”,而是典型的语言欺凌。
- 误区二:“被欺凌的人肯定有问题,不然为什么只欺负他。” 澄清:欺凌的根源在于欺凌者的恶意与错误观念,而非受害者的“问题”。受害者可能因“性格内向、成绩优异、家庭特殊”成为目标,但这些都不是被欺凌的理由。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是对欺凌行为的纵容,会让受害者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 误区三:“我只是旁观,没参与欺凌,和我没关系。” 澄清:旁观者的“沉默”会间接纵容欺凌行为(如“看到同学被欺负却不制止,欺凌者会觉得‘没人管’,变本加厉”);而主动干预(如“制止欺凌、安慰受害者、报告老师”)能有效阻止欺凌。作为校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防治欺凌,沉默不是“无关”,而是“间接帮凶”。
02 欺凌之害:剖析校园欺凌的潜在影响
2.1 对受害者的毁灭性伤害
教师从“心理创伤、学业发展、未来适应”三个维度,剖析欺凌对受害者的长期危害:
- 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受害者会长期处于恐惧、自卑、焦虑中——某学生因被孤立,出现“不敢去食堂吃饭、上课不敢发言、深夜偷偷哭”的症状,甚至发展成抑郁;还有学生因长期被语言侮辱,形成“我没用、我活该被欺负”的错误认知,成年后仍受低自尊、社交恐惧困扰,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学业发展全面停滞:欺凌会严重干扰受害者的学习状态——上课担心“被欺负”而无法专注,课后因心理压力大而无心写作业,甚至因“怕被欺凌”故意逃课、请假,导致知识漏洞堆积、成绩断崖式下滑。某高二学生因遭遇校园欺凌,连续请假2周,回来后完全跟不上数学、物理的教学进度,最终不得不留级。
- 未来适应能力丧失:长期被欺凌会破坏受害者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进入大学或社会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职场协作(如“因怕被排挤不敢加入社团”“因怕冲突不敢争取合理权益”);部分受害者还会模仿欺凌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形成“受害者→欺凌者”的恶性循环。
2.2 对欺凌者的长远隐患
教师结合法律与品格发展,剖析欺凌行为对欺凌者的潜在风险:
- 法律风险伴随终身:情节严重的欺凌行为(如致人轻伤、长期网络造谣)可能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构成刑事犯罪。即使因未成年未被处罚,欺凌记录也可能记入档案,影响未来升学(如大学自主招生审核)、就业(如公务员政审),成为人生的“污点”。某学生因殴打同学致其骨折,不仅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还被学校记过处分,高考后因档案问题错失心仪大学。
- 品格发展严重扭曲:欺凌者会逐渐形成“暴力能解决一切”“他人痛苦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变得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进入社会后,容易因“控制不住情绪”“漠视他人权益”引发人际冲突、职场纠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 社交关系彻底恶化:欺凌者虽可能暂时融入“小团体”,但本质上难以获得真正的友谊。同学会因“害怕被牵连”逐渐疏远,老师、家长也会因“其暴力倾向”失望,最终导致欺凌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与受害者形成“双输”局面。
2.3 对校园与社会的恶劣冲击
教师结合校园生态与社会影响,剖析欺凌行为的扩散危害:
- 校园安全氛围破坏:欺凌频发会让学生失去“校园安全感”——学生上课担心“被欺负”,课间不敢独自活动,甚至家长因“担心孩子安全”每天接送,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某学校曾因长期忽视校园欺凌,导致学生集体向教育局投诉,影响学校声誉与正常招生。
- 班级凝聚力大幅下降:班级中若存在欺凌行为,会让同学间失去信任(如“怕被视为‘告密者’不敢报告老师”“怕被牵连不敢帮助受害者”),班级氛围变得紧张、压抑,无法形成“互助共进”的学习环境,甚至出现“拉帮结派、互相敌视”的分裂局面。
- 社会道德基础侵蚀: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校园欺凌会让学生忽视“尊重、平等、友善”的道德准则,未来进入社会后,容易成为“漠视他人苦难、纵容暴力行为”的人,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道德基础,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03 反欺凌行动:构建安全校园的实践路径
3.1 认知校准:正确看待欺凌与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重塑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建立“拒绝欺凌=守护自己与他人”的价值观念:
- 明确欺凌的“零容忍”底线:无论欺凌形式是“肢体、语言还是网络”,无论情节“轻重”,本质都是“伤害他人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拒绝。告诉自己“即使别人都参与欺凌,我也不能跟风”“即使只是起绰号,也可能给他人造成巨大伤害”,从根源上杜绝欺凌倾向。
- 摒弃“旁观者无关”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沉默就是纵容”“干预就是保护”——看到欺凌时,即使不敢直接制止,也可以通过“报告老师、安慰受害者、记录证据”等方式干预,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阻止欺凌的持续。
- 建立“受害者无错”的同理心:换位思考“如果我被欺凌,会希望他人如何对待我”,理解受害者的恐惧与痛苦,不嘲笑、不指责,主动伸出援手。记住:“帮助受害者不是‘多管闲事’,而是‘作为同伴的基本责任’。”
案例分享:上届高二学生王某,曾目睹同学李某被小团体孤立——李某因“性格内向、成绩优异”被故意排挤,没人愿意和他组队、吃饭。王某起初因“怕被小团体针对”选择沉默,但看到李某独自躲在操场角落哭时,他主动上前安慰,并向班主任报告了情况。在老师的干预下,小团体停止了孤立行为,李某逐渐融入班级,成绩也恢复到班级前10名。王某说:“那一刻我明白,沉默只会让欺凌继续,而小小的帮助,就能给受害者巨大的勇气。”
3.2 自我保护:避免成为欺凌目标与参与者
教师结合高二学生的校园场景,分享“欺凌预防、自我保护、拒绝参与”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远离欺凌风险:
- 欺凌预防:降低受害风险:
1. 建立健康人际:主动结交“友善、正直”的同学,避免加入“拉帮结派、充满恶意”的小团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通过沟通理性解决,不激化冲突,减少“被针对”的可能;
2. 提升自信气场:保持“抬头挺胸、不卑不亢”的姿态,不轻易表现出“胆怯、懦弱”(如“被嘲笑时不逃避,冷静回应‘请尊重我’”),让欺凌者意识到“你不好欺负”;
3. 规避危险场景:尽量避免“放学后独自走偏僻小路”“课间独自待在无人角落”等易被欺凌的场景,若发现欺凌苗头,及时向老师、同学求助。
- 自我保护:遭遇欺凌时的应对:
1. 优先保证安全:遭遇肢体欺凌时,不与欺凌者硬拼(避免受伤加重),可暂时妥协(如“把东西给对方”),记住欺凌者特征(外貌、人数、行为),事后立即报告老师、家长;
2. 理性回应语言/社交欺凌:被起绰号时,坚定回应“我不喜欢你这么叫我,请停止”,不争吵、不哭泣(避免刺激欺凌者);被孤立时,主动向信任的同学、老师求助,不独自承受;
3. 留存欺凌证据:遭遇网络欺凌时,截图保存恶意言论、私信,不删除、不传播,报告平台删除内容并向老师、家长反馈,必要时报警处理(如涉及人身威胁、造谣诽谤)。
- 拒绝参与:不做欺凌的“帮凶”:
1. 坚定拒绝胁迫:若被小团体要求“一起孤立某同学、一起说坏话”,礼貌而坚定地拒绝:“这样做会伤害他,我不能参与”,并逐渐远离该小团体;
2. 不做“围观起哄者”:看到欺凌时,不嘲笑、不拍照、不传播,可转身离开并报告老师,避免“起哄”让欺凌者变本加厉;
3. 主动纠正错误:若曾无意中参与欺凌(如“跟着别人一起起绰号”),及时向受害者道歉,用行动弥补(如“主动邀请受害者组队学习”),并承诺不再参与欺凌。
3.3 同伴互助:成为反欺凌的“守护者”
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保护”,主动参与反欺凌行动,成为校园安全的“积极力量”:
- 主动干预:看到欺凌不沉默:
1. 直接制止(适合安全场景):若欺凌情节较轻(如同学间互相推搡、起绰号),可上前温和制止:“别这样,大家都是同学,有话好好说”,用理性化解冲突;
2. 间接干预(适合危险场景):若欺凌者人数多、有暴力倾向,可假装“路过”提醒受害者“老师找你”,或悄悄用手机记录证据(不被发现),立即报告班主任、德育处;
3. 持续支持:帮助受害者向老师反映情况,陪伴其接受心理疏导,邀请其参与班级活动,帮助受害者重建自信与归属感。
- 班级共建:营造反欺凌氛围:
1. 制定班级反欺凌公约:班会中共同讨论“班级反欺凌规则”(如“不起侮辱性绰号、不孤立同学、看到欺凌立即报告”),全员签字承诺,张贴在教室显眼位置;
2. 开展反欺凌活动:参与或组织“反欺凌海报设计、反欺凌主题演讲、同伴互助小组”等活动,传递“拒绝欺凌、友善相处”的理念,让反欺凌成为班级共识;
3. 关注高危同学:主动关心“性格内向、成绩落后、家庭特殊”的同学,邀请其加入小组学习、集体活动,减少其“被孤立、被欺凌”的风险。
- 家校协同:筑牢反欺凌防线:
1. 及时向家长反馈:发现校园欺凌或欺凌苗头时,除报告老师,也可告知家长(如“同学被欺负,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干预”),形成“学校+家庭”的双重保护;
2. 向家长普及反欺凌知识: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群分享”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与防治方法,避免家长因“孩子间的小事”忽视欺凌问题;
3. 寻求专业帮助:若欺凌情节严重(如造成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在家长陪同下联系学校心理老师、警方或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确保受害者得到专业支持,欺凌者受到应有的教育与惩戒。
04 共建安全校园:打造反欺凌的班级生态
4.1 制定“个人反欺凌行动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明确“认知—行动—监督”的实践路径:
- 计划框架:
1. 反欺凌认知校准:每周花10分钟学习1条反欺凌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校园欺凌的条款、反欺凌案例),写下1条认知感悟(如“即使是网络上的一句恶意评论,也可能构成欺凌,我要谨言慎行”);
2. 日常行动清单:
- 自我保护:每天落实“规避危险场景、提升自信气场”中的2项行动(如“不独自走偏僻小路、被冒犯时礼貌回应”);
- 同伴互助:每周完成1件“反欺凌小事”(如“邀请内向同学一起吃饭、看到欺凌苗头提醒老师”);
- 拒绝参与:坚决不参与“起绰号、孤立同学、传播恶意言论”,记录“拒绝参与的经历”(如“今天朋友让我一起嘲笑同学,我拒绝了”);
3. 监督与优化:
- 监督人:确定1名信任的监督伙伴(同桌或好友),每周检查计划执行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参与欺凌、是否帮助受害者”;
- 周复盘:每周日花15分钟复盘,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如“成功帮助同学融入集体”)与“需要改进的问题”(如“看到欺凌时不够勇敢,下次要及时报告老师”);
- 激励机制:若每周计划完成率达90%以上,奖励自己1次“成长放松”(如看1小时电影、和好友运动30分钟)。
- 优秀计划示例:
1. 反欺凌认知校准:本周学习《校园欺凌防治指南》,感悟:“原来‘故意不借东西给同学’也可能是社交欺凌,我以后要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不搞小团体”;
2. 日常行动清单:
- 自我保护:① 每天放学后和好友一起走大路,不独自绕近路;② 被同学开玩笑过度时,笑着说“这个玩笑有点伤人,换个话题吧”;
- 同伴互助:① 周一邀请班级内向的张某一起组队做物理实验;② 周三看到李某被嘲笑“笨”,悄悄告诉班主任;
- 拒绝参与:① 周四朋友让我一起给同学起绰号,我说“这样不好,我们尊重他吧”;② 不传播同学的负面八卦;
3. 监督与优化:
- 监督人:同桌赵某,每周五晚交流彼此的反欺凌行动;
- 周复盘:本周完成率95%,不足:看到嘲笑时没敢当场制止,改进:下次可先安慰受害者,再报告老师;
- 激励机制:本周达标,奖励周日下午和好友去公园打羽毛球。
4.2 组建“反欺凌守护小组”
为强化集体反欺凌力量,教师组织学生以4-5人为单位组建“反欺凌守护小组”,让“拒绝欺凌、守护同伴”从个人行动升级为集体共识:
- 小组职责:
1. 认知共建:每周开展“15分钟反欺凌分享会”,组员轮流分享“本周学到的反欺凌知识”“遇到的欺凌苗头及应对方法”,或探讨“如何帮助易受欺凌的同学”,传递“零容忍欺凌”的理念;
2. 行动互助:组员每天互相监督“个人计划”执行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参与欺凌、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每周共同开展1次“反欺凌行动”(如“一起关心内向同学、在班级宣传反欺凌公约”);
3. 问题解决:若发现班级存在欺凌苗头(如“小团体孤立某同学、网络上有恶意言论”),小组共同分析情况(如“欺凌原因、受害者状态”),制定干预方案(如“报告老师、安慰受害者”),避免问题扩大;
4. 正向宣传:每月小组合作制作1份“反欺凌宣传海报”(内容可包括欺凌类型、危害、应对方法),张贴在教室、校园公告栏,营造“拒绝欺凌、友善相处”的校园氛围。
- 小组建设要求:
1. 命名与口号:每个小组起体现“反欺凌守护”理念的名字(如“守护队”“友善组”“阳光团”),设计一句小组口号(如“拒绝欺凌,守护每一位同伴”“友善相处,共筑安全校园”);
2. 分工明确:每个小组选举1名组长(负责统筹协调)、1名记录员(记录分享内容与行动情况)、1名观察员(重点关注班级欺凌苗头,及时反馈);
3. 月度评选:每月班级评选“优秀反欺凌守护小组”,表彰“行动积极、成功干预欺凌、帮助受害者”的小组,颁发“校园守护之星”集体荣誉证书,并在班级公示表扬。
4.3 班级“反欺凌安全墙”搭建
为营造“人人反欺凌、处处是安全区”的班级氛围,教师组织学生搭建班级“反欺凌安全墙”,让反欺凌承诺与行动成果可视化:
- 展示墙设计:教室后墙设置“反欺凌安全墙”,分为“反欺凌誓言区”“行动记录区”“榜样风采区”三个板块:
1. 反欺凌誓言区:张贴每位学生手写的“反欺凌誓言”(如“不参与欺凌,不纵容欺凌,主动帮助受害者,做校园安全的守护者”)与各小组的口号、合影;
2. 行动记录区:每周更新各小组“反欺凌行动简报”(如“某小组本周帮助2名内向同学融入集体,发现1起欺凌苗头并报告老师”),用“星星贴纸”标注行动亮点(如“成功干预欺凌”“帮助受害者”);
3. 榜样风采区:展示“月度反欺凌之星”的照片与事迹(如“张某:发现欺凌后及时报告老师,帮助受害者走出阴影”)、小组优秀宣传海报、反欺凌主题作文/绘画作品,每两周更新一次。
- 互动机制:
1. 誓言张贴:班会后,学生将个人誓言贴在誓言区,作为对自己与同伴的承诺;
2. 每周更新:每周一由各小组记录员更新行动简报,全班共同浏览学习,为优秀小组与个人贴上“点赞贴”;
3. 月度总结:每月末,各小组向“榜样风采区”提交“反欺凌成果材料”(如海报、事迹报告),教师组织“反欺凌分享会”,邀请榜样学生分享经验,强化正向激励;
4. 长效监督:设立“班级反欺凌信箱”,学生可匿名举报欺凌苗头、提出反欺凌建议,由反欺凌守护小组定期整理反馈给老师,确保欺凌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4.4 集体宣誓:拒绝欺凌,守护青春
全体学生手持“反欺凌誓言”,起立面向“反欺凌安全墙”,在班长带领下庄严宣誓:
“我以青春的名义庄严宣誓:
拒绝一切校园欺凌,不做欺凌者,不做旁观者;
尊重每一位同伴,不起绰号,不孤立,不伤害;
遭遇欺凌不沉默,勇敢求助,积极应对;
看到欺凌敢干预,报告老师,帮助受害者;
互助互爱,友善相处;
拒绝欺凌,守护青春;
让校园成为安全的港湾,让每一位同伴都能向阳成长!”
宣誓完毕,学生依次将誓言贴在“反欺凌誓言区”,小组组员互相击掌,眼神中充满对“安全校园”的坚定与期待。
05 总结升华:反欺凌,共筑青春净土
教师手持学生的反欺凌誓言,以温和而有力的语调作结:
“同学们,今天的班会,我们一起读懂了校园欺凌的危害,看清了沉默的代价,也找到了‘拒绝欺凌、守护同伴’的行动路径。高二的校园,本该是‘互助共进的成长乐园’,而非‘充满恐惧的伤害之地’;你们的青春,本该是‘阳光灿烂的奋斗时光’,而非‘被欺凌阴影笼罩的痛苦记忆’。
很多同学曾觉得‘欺凌离我很远’‘我做不了什么’,但请记住:每一次‘不参与欺凌’的拒绝,都是对错误行为的抵制;每一次‘帮助受害者’的行动,都是对正义与友善的守护;每一次‘报告欺凌’的勇气,都是对校园安全的贡献。你们的每一个微小举动,都在塑造着班级的氛围、校园的生态,甚至未来社会的模样。
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把今天的誓言刻在心里:看到同学被嘲笑时,记得说一句‘请尊重他’;看到小团体孤立他人时,记得主动伸出援手;看到欺凌发生时,记得及时报告老师。当你们用行动拒绝欺凌,用善意温暖同伴,就会发现:没有欺凌的校园,才是真正的青春净土;互相守护的同伴,才是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力量。
最后,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反欺凌的践行者’,用尊重与友善对待每一位同伴,用勇气与责任守护校园安全,让高二的青春时光,充满阳光、信任与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净土上,安心成长,逐梦前行!”
班会结束后,各小组收集“个人反欺凌行动计划”,开始每周监督执行;学生课间自发聚集在“反欺凌安全墙”前,阅读誓言与榜样事迹,班级里逐渐形成“拒绝欺凌、友善互助”的浓厚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