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黄河中游民歌 黄河船夫曲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黄河中游民歌 黄河船夫曲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黄河船夫曲》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音乐(简谱)八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属于陕北民歌的典型作品。本课以“黄河漫步”为主题,通过学习这首具有强烈地域风格和生活气息的民歌,引导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歌曲采用五声调式,节奏自由奔放,旋律高亢激昂,歌词富有问答形式,展现了船夫们在险峻河段撑船前行的艰辛与豪迈。它不仅是音乐素材,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黄河流域人民不屈不挠、乐观坚韧的生命力量。本课在教材中承前启后,既延续了第一单元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又为后续“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能力与基本乐理知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调式与节拍,但对劳动号子这类非规范性体裁的认知仍较薄弱。部分学生习惯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的流行歌曲,对《黄河船夫曲》这种粗犷、重复性强、情绪激烈的民歌可能产生审美疲劳或理解偏差。此外,学生对“号子”的功能认知模糊,容易将其等同于普通歌唱。因此需借助情境创设、身体律动与情感代入,帮助学生从“听”走向“感”,从“唱”走向“悟”。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其参与热情,引导其在真实语境中体会劳动者的意志力与集体协作精神。
课时教学目标
音乐表现
1. 能准确演唱《黄河船夫曲》的主旋律,掌握其五声宫调式特征与节奏特点,做到音准到位、气息连贯。
2.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力度变化、速度控制与语气处理,表现出号子特有的“一领众和”结构与劳动场景的真实感。
文化理解
1. 能结合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说出《黄河船夫曲》所体现的陕北人民在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2. 能举例说明劳动号子在古代运输、建筑、农耕中的实际作用,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其社会功能。
审美创造
1. 能在小组合作中设计一段模拟“船夫号子”的即兴对答,展现集体协作的韵律美感。
2. 能用肢体动作或简单打击乐器,配合歌曲节奏进行动态演绎,增强音乐表现力。
艺术实践
1. 能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船夫号子”的角色扮演,体验集体劳动的组织性与节奏感。
2. 能在课堂任务中主动提出创新建议,如改编歌词、变换领唱方式,体现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掌握《黄河船夫曲》的旋律走向与节奏型,特别是反复出现的“25216”“52525216”等核心动机。
2. 理解并表现“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学会区分领唱与齐唱部分的情绪差异。
难点
1. 如何在演唱中融入“号子”的粗犷感与力量感,避免过于柔美或平铺直叙。
2. 如何通过声音控制与身体动作协调,还原船夫在逆流而上时的紧张与坚持状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示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源、简易打击乐器(鼓、沙锤)、船桨道具、板书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穿越黄河,遇见船夫
【8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播放纪录片片段:黄河壶口瀑布实景影像
1. 创设情境: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象,水流冲击岩石激起千层浪花,远处有几艘小船在湍急水流中艰难前行。
2.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声音?如果你们是船夫,会有什么感受?”
3. 预设学生回答:“水很急!”“船好危险!”“他们好勇敢!”“我害怕!”
4. 教师顺势引入:“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人们靠人力撑船过险滩。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答案就藏在这首古老的民歌里——《黄河船夫曲》。”
5. 板书课题:《黄河船夫曲》——黄河中游民歌,陕西民歌,劳动号子。
6. 播放原版录音,完整聆听一遍,要求学生闭眼倾听,感受旋律的力量与节奏的张力。
7. 提问:“听完之后,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什么?你觉得这首歌是欢快的还是沉重的?为什么?”
8.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亢”“粗犷”“有力”等关键词,为后续演唱奠定情绪基调。
二、初识号子:什么是劳动号子? (一)、出示图文资料:劳动号子的功能解析
1. 出示资料:一群壮汉肩扛石料,在山路上齐声喊号子,步伐整齐。
2. 教师讲解:“劳动号子不是普通的唱歌,它是劳动者为了统一动作、鼓舞士气、调节呼吸而创作的歌曲。比如拉纤、抬木头、挖土、划船时都会喊号子。”
3. 重点强调:“号子有‘领’和‘和’两种角色——一个人领唱,一群人接唱,形成呼应,就像指挥一样。”
4. 播放《黄河船夫曲》第一段歌词原文: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5.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拖长尾音,模仿陕北方言口吻:“哎~”
6. 提问:“这句是‘问’还是‘答’?谁在问?谁在答?”
7.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典型的“问答式”结构,领唱者问,众人齐答。
8. 请一名学生上前模仿领唱,其他同学作为“船夫”齐声回应,体验“一领众和”的互动模式。 1. 观看视频,感受黄河气势。
2. 回答问题,表达个人感受。
3. 初步感知歌曲情绪特征。
4. 模拟领唱与齐唱,体验号子互动。
评价任务 情绪感知:☆☆☆
节奏捕捉:☆☆☆
角色代入:☆☆☆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影像与声音营造沉浸式情境,唤醒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敬畏之心;利用“问答式”结构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参与,建立对劳动号子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心理与行为铺垫。
新知探究:旋律与节奏的奥秘
【12分钟】 一、分段解析,攻克旋律难点 (一)、逐句分析第一段主旋律
1. 教师投影课本第19页简谱,放大显示第一段歌词与旋律:
“你晓得 天下黄河 几十几 道弯 哎?
25165 - 2 52525216 5 220”
2. 逐字讲解:先标出每个音符对应的汉字,再用手指在空中画出旋律线,演示“上行—下行—再上行”的波浪形走势。
3. 强调关键音:“5”和“2”是支撑点,尤其是“25216”这一动机,要唱得短促有力,像船桨击水的声音。
4. 教师示范:慢速清唱,突出每句结尾的“哎~”拖长音,引导学生注意气息下沉,喉部放松。
5. 学生跟唱练习:分组轮唱,一组唱“你晓得……”,另一组接“我晓得……”,形成对话效果。
6.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表示延音,不要断开;“220”要唱成两个“2”加一个“0”(休止),制造停顿感。
7. 集体练唱两遍,逐步加快至中速,保持节奏稳定。
8. 播放伴奏音频,学生合音乐唱,感受整体氛围。
二、节奏训练:模拟船夫撑船动作 (一)、设计节奏游戏:撑船接力赛
1. 教师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分配一个节奏型:
- A组:25216(5拍)
- B组:52525216(8拍)
- C组:220(3拍)
- D组:25216(5拍)
2. 每组手持纸制“船桨”道具,按节奏依次击打桌面或拍手,形成“连续击打”节奏链。
3. 教师指挥:开始时慢速,逐渐加速,模拟船夫在不同水流区域的用力节奏。
4. 当某组节奏错误时,全体暂停,教师指出问题并重来。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要快?有的地方要慢?”
6. 教师解释:“水流急时要快,水流缓时可稍歇,这就是‘号子’随环境变化的特点。”
7. 将四个节奏串联成完整旋律,学生边击打边轻声哼唱。
8. 最后加入“哎~”拖音,形成完整的“船夫呼号”节奏群。 1. 跟唱旋律,掌握音准与节奏。
2. 分组练习节奏,形成协同感。
3. 模拟撑船动作,体验节奏与体力的关系。
4. 合作完成节奏链条,体会集体协作之美。
评价任务 音准准确:☆☆☆
节奏稳定:☆☆☆
协作默契:☆☆☆
设计意图 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与可操作的身体动作,降低学习门槛;通过分组节奏游戏,强化学生对“号子”节奏逻辑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对“一领众和”结构的认知,实现“做中学”。
情感升华:我是船夫,我来把船扳
【10分钟】 一、角色扮演:模拟船夫号子大合唱 (一)、设定情境:黄河险滩行船任务启动
1. 教师宣布:“现在我们是一支由99名船夫组成的队伍,正驶向壶口瀑布下的最后一个险滩!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安全通过!”
2. 指定一名学生担任“领唱员”,站在前方,手持“船桨”道具,大声提问:“几十几道弯?”
3. 其余学生作为“船夫群”,排成两列,双手握拳举过头顶,模拟撑船姿势,齐声回应:“九十九道弯!”
4. 教师播放背景音效:流水声、风声、偶尔夹杂一声“哟嗬!”
5. 随着音乐推进,领唱不断提问:“几十几只船?”“几十几根竿?”
6. 学生依次回应:“九十九只船!”“九十九根竿!”
7. 最后一句:“九十九个(那)艄公(哟嗬)来把船来扳!”
8. 全体学生齐声吼出“哟嗬!”并用力向下压臂,象征发力撑船。
二、情感讨论:号子背后的精神 (一)、引导反思: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喊?
1. 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喊‘哟嗬’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2. 鼓励学生发言:“我很用力!”“我想让大家一起加油!”“我觉得自己变强了!”
3. 教师总结:“这不仅仅是在唱歌,更是一种信念——只要团结,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4. 教师补充:“在那个时代,没有公路,没有火车,人们只能靠船渡河。他们用生命撑起一条条生路。”
5.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船夫,你会怎么坚持下去?”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关键词:勇气、坚持、希望、集体力量。
7. 教师板书:“黄河船夫曲 = 力量 + 希望 + 团结”。 1. 扮演船夫,完成角色任务。
2. 齐声回应,体验集体力量。
3. 模拟发力动作,感受情绪释放。
4. 分享内心感受,理解精神内涵。
评价任务 情绪投入:☆☆☆
集体响应:☆☆☆
精神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让学生从“表演者”转变为“亲历者”,在身体与心灵双重参与中深化对号子精神的理解;借助真实历史背景拓展视野,引导学生从音乐表层走向文化深层,实现“以乐载道”的育人目标。
拓展延伸:我们的号子也能响彻山谷
【8分钟】 一、即兴创作:改编《黄河船夫曲》歌词 (一)、提出挑战:为现代校园生活写一首新号子
1. 教师提问:“如果今天我们要搬教室里的桌椅,或者整理图书角,能不能也编一首‘号子’来鼓舞大家?”
2. 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校园劳动场景(如:搬桌椅、扫操场、运垃圾)设计一句口号。
3. 示例示范:
“嘿哟嘿哟!桌子搬起来!”
“一二三!垃圾往筐里来!”
4.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余同学配合拍手打节奏。
5. 教师点评:“你们的口号有力量!有节奏!有号召力!”
6. 鼓励学生将创作成果录制成小视频,上传班级群分享。
7. 教师总结:“音乐不只是听的,更是用的。你们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号子创作者’!”
8. 最后播放完整版《黄河船夫曲》伴奏,全体学生站立,再次齐唱,结束本课。
二、课堂小结:传承黄河之声 (一)、回顾本课核心内容
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记住了哪些关键词?”
2. 学生抢答:
- 劳动号子
- 一领众和
- 陕北民歌
- 黄河精神
- 九十九道弯、九十九只船、九十九根竿、九十九个艄公
3. 教师板书总结:黄河船夫曲 = 音乐 + 情绪 + 精神 + 传承。
4. 布置课后任务:回家唱给家人听,并讲一讲船夫的故事。
5. 教师结束语:“愿你们像黄河船夫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都能挺住、撑住、走下去!” 1. 分组讨论,设计新号子。
2. 展示创作成果,获得同伴掌声。
3. 回顾知识点,强化记忆。
4. 接受任务,准备课后分享。
评价任务 创意表达:☆☆☆
语言流畅:☆☆☆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打破传统“只唱不创”的局限,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实生活,提升艺术创造力;通过跨时空对话,实现“古为今用”,让音乐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听唱填空
1. 请听老师播放《黄河船夫曲》音频,填写下列空白处的旋律音符:
(1)你晓得 天下黄河 几十几 道弯 哎?
25165 - 2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5 220
(2)九十九只船 上,九十九根 ___ 哎?
25216 5 220 25216 51-220
(3)九十九个(那)艄公(哟嗬)来把船来 ___?
2.6 55 242112t421--10
2. 根据提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黄河船夫曲》是陕北地区的劳动号子。( )
(2)歌曲中“我晓得”是领唱部分。( )
(3)“哟嗬”是船夫们在发力时发出的呼号声。( )
(4)这首歌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5)“一领众和”是指一个人唱,其他人跟着唱。( )
二、拓展提升:情景演绎
1. 请与家人或朋友合作,模仿《黄河船夫曲》的“一领众和”形式,录制一段30秒左右的音频或视频。
要求:使用普通话或方言均可,注意语气、节奏和情绪表达;可加入简单动作(如摆手、踏步)。
2. 上传至班级群,并附上一句话说明:“我感受到的黄河船夫精神是__________。”
3. 请至少点赞两位同学的作品,并写下一句鼓励的话。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听唱填空
1. (1)5 2 5 2 5 2 1 6
(2)竿
(3)扳
2. (1)√ (2)√ (3)√ (4)× (5)√
(注:第(4)题错误原因:根据教材注释,“第一段词稍慢,第二段词稍快”)
二、拓展提升:情景演绎
1. 评分标准:
- 情绪饱满:☆☆☆
- 节奏准确:☆☆☆
- 互动自然:☆☆☆
2.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亲子沟通与文化认同。
板书设计
《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 · 劳动号子
1. 一领众和:
领:你晓得……
合:我晓得……
2. 核心节奏:
25216 | 52525216 | 220
3. 精神内核:
力量 × 希望 × 团结 = 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真实影像与角色扮演,成功构建了沉浸式学习情境,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热烈。
2. 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节奏游戏与身体动作,有效突破了“旋律难记、节奏难稳”的教学难点。
3. 创设“改编新号子”任务,实现了从“接受”到“创造”的跃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一领众和”环节中难以把握领唱与齐唱的节奏差,需加强分步训练。
2. 个别小组在即兴创作时缺乏主题聚焦,未来可提供更多范例引导。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凑,最后的拓展环节未能让所有小组充分展示,后续可预留5分钟用于成果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