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黄河中游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黄河中游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2 黄河中游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音乐(简谱)八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黄河漫步”单元中的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之一。歌曲以“开花调”为体裁,结构简洁,旋律优美,歌词运用“起兴—点题”的传统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出情感表达,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世界。该作品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歌“以物喻情”的审美特征,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文化理解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与节奏感,对流行音乐较为熟悉,但对传统民歌的认知较浅,尤其缺乏对“开花调”这类地方性山歌形式的理解。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出现音准不稳、节奏拖沓等问题。同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细腻,对爱情、思念等主题有较强共鸣。因此,教学应借助情境创设和即兴实践,引导学生从“听觉体验”走向“情感共鸣”,再升华为“文化认同”,突破地域文化隔阂。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聆听并分辨《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特征与节奏型,感受其清新婉转的音色与深情的意境。
2. 能结合歌词内容,说出“开花调”起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借物抒情”的艺术魅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掌握弱起小节与连音线的处理技巧。
2. 能在教师指导下,使用课堂乐器(如口琴、竖笛、打击乐器)进行简单旋律变奏,展现个性表达。
创意实践
1. 能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段即兴演奏或哼唱,体现对旋律的个性化理解。
2. 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民歌改编小剧场”任务,将旋律与生活化语言融合,发展创造性思维。
文化理解
1. 能说出“开花调”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地理背景,并简述其“起兴—点题”的歌词结构特点。
2.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一首家乡或熟悉的民歌,表达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走向与节奏律动,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2. 理解“开花调”中“起兴—点题”的歌词结构,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难点
1. 如何在演唱中处理弱起小节与连音线,使声音连贯、富有感情。
2. 如何引导学生跳出“照搬原曲”的思维定式,实现旋律的个性化即兴变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源、口琴/竖笛/三角铁等课堂乐器、板书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走进太行山
【5分钟】 一、视听启程:走进山西左权的春天 (一)、播放视频片段,创设情境
1. 创设情境:山峦叠翠、桃树初绽、杏花如雪,远处传来悠扬的山歌声,画面缓缓推进至一位老农在田埂上边走边唱。
2.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让你联想到怎样的季节?什么样的人会唱这样的歌?”
3. 预设回答:看到桃花、杏花开了;听到歌声很悠远;感觉像在农村田野里;可能是农民在劳作时唱歌。
4. 教师小结:“这正是山西左权一带特有的‘开花调’——一种用自然花开来比喻人心情的民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土地,去听一首流传百年的山歌:《桃花红杏花白》。”
5. 板书课题:“桃花红杏花白”——山西左权民歌,顺势展示歌曲简谱第一句:“1 2 3 3 2 2 1 . 2 3 5 6 7 2 7”。
6. 引导学生观察简谱:“这个开头是不是有点特别?它不像我们平时唱的‘1 2 3 4 5’那样整齐,而是从‘1’开始,但前面有一个小小的休止符。”
7. 揭示知识点:这是典型的“弱起小节”——歌曲不是从强拍开始,而是从弱拍切入,营造一种“悄悄走近”的感觉,仿佛是主人公轻声呼唤心上人。
二、初听全曲,捕捉旋律轮廓 (一)、完整聆听,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桃花红杏花白》原唱音频(含伴奏),要求学生闭眼倾听,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让耳朵带你飞到太行山深处。你看到谁在唱歌?他在唱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2. 请三位同学分别描述自己的听觉印象:
预设1:“我好像看见一个小伙子在山坡上喊心爱的姑娘。”
预设2:“声音很清亮,像是从山谷里传来的。”
预设3:“他唱得有点害羞,又有点激动。”
3. 教师总结:“没错,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倾慕之情,用‘桃花红、杏花白’来比喻她美丽的容颜,也暗含‘心中只有你’的坚定心意。”
4. 出示艺术辞典原文:“开花调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因歌词上句常以开花起兴,下句点题,因此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称为开花调。”
5. 引导学生齐读定义,并提问:“什么叫‘起兴’?你能举个例子吗?”
6. 预设回答:“比如‘天上白云飘,地上牛儿跑’,就是先说天上的云,然后才说地上的牛。”
7. 教师点拨:“很好!就像这首歌唱‘桃花红’,其实是想说‘你的心眼比俺多’,这才是真正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起兴—点题’的智慧。” 1. 观看视频,感受太行山春日风光。
2. 描述听觉印象,联想人物与情境。
3. 集体朗读艺术辞典内容。
4. 尝试举例说明“起兴”手法。
评价任务 听觉联想:☆☆☆
语言描述:☆☆☆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影像与沉浸式听觉体验,唤醒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知力;借助“起兴”概念的直观讲解,建立文化认知基础,为后续学习铺垫情感与知识双通道。
学唱旋律,攻克技术难点
【15分钟】 一、分句学唱,聚焦弱起与连音 (一)、第一乐句:桃花红杏花白
1. 教师逐字示范演唱第一句:“1 2 3 3 2 2 1 . 2 3 5 6 7 2 7”——特别强调弱起小节的“1”要轻而短,不能拖长,如同轻轻开口说话。
2. 学生跟唱,教师用手势指挥:左手画圆表示“弱起”,右手轻抬表示“进入主拍”;反复练习三次。
3. 提问:“为什么‘桃花’两个字要唱得轻柔?如果大声唱,会显得怎么样?”
4. 预设回答:“会太突兀,像在喊人。”
5. 教师总结:“对,这就是‘欲言又止’的感觉,像偷偷看一眼心上人,还没敢大声说话。”
6. 引导学生用“嗯”音轻声哼唱,感受气息控制与声音位置。
7. 指导连音线处理:“2 3 5 6 7 2 7”这一串音要连起来唱,像一条丝线,不能断开,否则就失去了山歌的婉转之美。
8. 分组练习:每组四人,一人领唱,三人跟唱,轮流担任领唱者,提升参与度。
二、第二乐句:榆树开花圪针多 (一)、节奏训练,强化律动
1. 教师出示节奏卡:“× × | × × × | × × | × × × |”对应“榆树开花圪针多”
2. 教师示范拍打节奏,同时用脚踏地配合强拍,形成身体律动。
3. 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拍子不均问题。
4. 提问:“‘圪针’是什么?为什么说‘多’?它在这里象征什么?”
5. 教师解释:“‘圪针’是山间刺丛,象征烦恼、阻碍。他说‘圪针多’,其实是说‘我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我心里只想着你’。”
6. 引导学生用“啊”音带情绪哼唱,体会“虽多仍念”的执着。
7. 比较前后两句语气差异:第一句温柔,第二句略带坚定。
8. 集体完整演唱前两段,教师用钢琴伴奏,注意音准与节奏同步。
三、第三乐句:锅儿开花下小米 (一)、情感递进,深化理解
1. 教师提问:“‘锅儿开花’听起来像不像真的锅开了?它可能指什么?”
2. 预设回答:“可能是指做饭,或者生活富足。”
3. 教师补充:“更深层的意思是——只要有你在,哪怕只是煮一碗小米粥,也是幸福的。‘下小米’象征生活的点滴温暖。”
4. 指导学生用柔和、满足的语气演唱,避免夸张。
5. 加入肢体动作:一手做“端锅”状,一手做“撒米”状,增强表现力。
6. 教师示范“爬山越岭看你来”一句的力度变化:从弱到强,再渐弱,模拟翻山越岭的艰难与抵达后的欣喜。
7. 学生分组排练,加入动作与表情,提升表现力。
8. 请一组上台展示,其余学生用“掌声+眼神鼓励”给予反馈。 1. 跟唱弱起小节,体会“轻启唇齿”的感觉。
2. 拍打节奏卡,掌握“× × | × × ×”的律动。
3. 用“啊”音哼唱,体会情绪递进。
4. 加入动作与表情,完整表演三句。
评价任务 节奏准确:☆☆☆
情绪到位:☆☆☆
合作默契:☆☆☆
设计意图 通过“分句拆解+动作辅助+情绪引导”的多维教学策略,突破弱起与连音的技术难点;借助“意象解读”深化歌词内涵,实现从“会唱”到“懂唱”的跃迁。
创意实践,即兴变奏
【15分钟】 一、课堂乐器即兴演奏 (一)、分组分配乐器,明确任务
1. 教师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发放不同乐器:第一组口琴,第二组竖笛,第三组三角铁,第四组沙锤。
2. 明确任务:“请你们用所选乐器,对《桃花红杏花白》的主旋律进行一次‘变奏’——可以改变速度、节奏、音高或加入装饰音,但必须保留原曲的‘起兴’结构。”
3. 教师示范一段口琴变奏:将原旋律“1 2 3 3 2 2 1”改为“1 3 5 5 3 3 1”,加入滑音效果,表现“心跳加速”的感觉。
4.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伙子,你会怎么表达‘只想你’的心情?”
5. 每组讨论5分钟,设计一段3-4小节的变奏方案。
6.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音准与节奏统一。
7. 请各组依次上台展示,其他组用“点赞手势”表示认可。
8. 教师点评:“第三组用沙锤模拟‘脚步声’,很有创意;第四组用三角铁敲击‘叮叮’声,像远方的呼唤,都很贴切。”
二、民歌改编小剧场 (一)、创编生活化歌词
1. 教师提出挑战:“现在,请你们把这首歌改编成‘校园版’——主角换成学生,场景换成教室、操场、食堂。”
2. 示例引导:“比如‘桃花红杏花白’可以变成‘早读铃响书包重’,‘榆树开花圪针多’变成‘作业太多心好烦’。”
3. 学生分组创作,每组写3-4句新词,保留原曲结构。
4. 教师提供模板卡片:“[起兴] + [点题] = 心情表达”
5. 一组展示:“课桌擦得亮堂堂,就想坐你旁边。”
6. 教师鼓励:“太棒了!这就是‘民歌精神’——用最普通的事物,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7. 全班齐唱改编版,笑声不断,气氛热烈。
8. 教师总结:“民歌不是遥远的文物,它是每个人心中的‘悄悄话’。” 1. 选择乐器,分组讨论变奏方案。
2. 用乐器演奏一段即兴变奏。
3. 创编校园版歌词,完成改编。
4. 集体演唱改编版本。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
节奏协调:☆☆☆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以“即兴变奏”与“校园改编”双路径激发创造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中掌握音乐重构能力,同时建立“民歌可亲、文化可近”的积极认知。
总结升华,传承民歌基因
【5分钟】 一、文化回望:民歌为何能传百年 (一)、师生共议,提炼核心价值
1. 教师提问:“为什么一首简单的山歌能流传一百年?它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因为它讲的是真心话。”
预设2:“它用自然的东西表达感情,很美。”
预设3:“它让我们想起家乡的味道。”
3. 教师总结:“因为民歌记录的是最真实的生活,最纯粹的情感。它不靠华丽的词藻,只靠一颗真诚的心。”
4. 标注山西、陕西、云南、内蒙古等地的代表性民歌。
5. 提出延伸任务:“回家后,问问长辈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民歌,录一段下来,下周带来分享。”
6. 教师播放歌曲尾声旋律,缓缓收尾:“愿我们都能记住,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歌声,永远在耳边回响。”
7. 全班齐唱最后一句:“不想旁人单想你”,声音渐弱,余韵悠长。
8.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走进陕北,听一首更有力量的信天游。” 1. 参与讨论,表达对民歌的理解。
2. 记住课后任务,准备家庭采集。
3. 齐唱结尾句,感受情感余韵。
评价任务 情感共鸣:☆☆☆
文化认同:☆☆☆
任务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价值追问+跨区域拓展”实现教学升华,引导学生从“欣赏民歌”走向“珍视民歌”,培养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请用五线谱或简谱抄写《桃花红杏花白》的第一乐句:“1 2 3 3 2 2 1 . 2 3 5 6 7 2 7”,并标注弱起小节与连音线。
2. 为下列句子填空:
(1)“开花调”因歌词上句常以______起兴,下句点题而得名。
(2)歌曲中“桃花红”实际上是在赞美______。
(3)“锅儿开花下小米”象征着______。
3.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起兴”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实践
1. 采访一位家人或邻居,了解他们是否听过类似《桃花红杏花白》的民歌,记录下至少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
2. 用手机录音或手写方式保存,下周带到课堂上分享。
3. 请尝试将这段民歌改编成“校园版”,例如:“黑板擦得亮堂堂,就想坐在你身旁”。
4. 可配简单动作或乐器伴奏,录制15秒短视频上传至班级群。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略,学生自行抄写)
2. (1)开花;(2)心上人;(3)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与温暖。
3. 用自然景物引发联想,引出主题,增强诗意与感染力。
二、拓展实践
1. 无标准答案,鼓励真实表达。
2. 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培养家庭沟通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4. 提升数字素养与团队协作意识。
板书设计
《桃花红杏花白》——山西左权民歌
▲ 起兴手法:开花 → 点题(情感)
▲ 旋律特征:弱起小节 + 连音线 → 情绪细腻
▲ 即兴变奏:换乐器 / 改节奏 / 编新词 → 创造力绽放
▲ 文化传承:民歌 ≠ 古董,是心声的回响!
(附简谱片段:1 2 3 3 2 2 1 . 2 3 5 6 7 2 7)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太行山春日”视频导入,迅速激活学生感官,实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2. “弱起小节”与“连音线”教学采用“手势+动作+情绪”三位一体策略,学生掌握率显著提升。
3. “即兴变奏”与“校园改编”任务设计巧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即兴演奏时过于依赖原旋律,缺乏大胆创新,需加强开放性引导。
2. 课堂时间分配略紧,个别小组展示时间不足,影响表达完整性。
3. 家庭任务虽具意义,但部分学生可能因家长不配合而难以完成,建议提供“简易录音模板”辅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