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要求,本课时聚焦以下维度: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不同风格音乐,精准捕捉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变化,感知音乐情感与联想的内在关联,提升对音乐情感色彩的辨别能力。 艺术表现: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绘画、语言描述等多元形式,表达聆听音乐产生的联想,尝试即兴创作旁白或简单律动,增强艺术表达的流畅性。 创意实践: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基于音乐要素进行联想转化与创意表达,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文化理解: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认识音乐联想的文化差异性,理解音乐如何反映特定时代与文化内涵。 基础能力:掌握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对应规律,能初步分析音乐引发联想的机制,形成 “聆听 — 感知 — 联想 — 表达” 的完整学习链条。
二、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为导向,遵循 “感性体验为先,理性认知跟进,实践运用落地” 的教学逻辑,核心设计理念如下:
情境化沉浸式学习:创设 “音乐联想体验馆” 情境,通过多媒介(音频、视频、图像)营造沉浸式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联想的内在动机。
多感官联动策略:打破单一听觉局限,整合视觉(绘画、视频)、动觉(律动、表演)、语言(描述、创编)等感官体验,构建立体式学习路径。
分层递进式设计:从 “自由联想” 到 “要素分析”,再到 “创意表达”,层层递进设置学习任务,符合七年级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
生本化互动建构:尊重学生个体联想的独特性,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互评互鉴等形式,构建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跨学科融合视角:融合美术(音乐绘画)、文学(故事创编)、戏剧(情景表演)等学科元素,拓宽音乐学习的边界,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简谱)2024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项目二,是单元核心探究内容。单元以 “音乐的表现力” 为核心,前一项目聚焦 “音乐的情感表达”,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 “情感如何引发联想”,为后续 “音乐的文化内涵” 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辨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节奏型(密集、舒展)、和声色彩(和谐、不和谐)等基本音乐要素。
理解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对应规律,能清晰阐述 “上行旋律引发积极联想”“密集节奏引发紧张联想” 等核心观点。
掌握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联想的基本方法,能完成简单的音乐故事创编或律动设计。
(一)教学重点
揭示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与联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能结合具体作品阐述 “音乐如何引发联想”。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形式(语言、绘画、动作)将内心联想转化为外在表达,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难点
突破联想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中多层次、多元化的联想内容,避免 “千人一面” 的表达。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联想的主观性与文化差异性,初步克服文化隔阂,实现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深度感知。
平衡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关系,避免过度强调理论分析而削弱音乐欣赏的趣味性,或仅停留在感性体验而缺乏深度认知。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乐联想初体验(5 分钟) 1. 沉浸式聆听 教师操作:播放班得瑞《安妮的仙境》纯音乐片段(1 分钟),多媒体同步展示梦幻森林、溪流、小鸟等自然意象的动态图片,关闭教室灯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双手轻放桌面,全身心沉浸聆听。 2. 自由分享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在聆听这段音乐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这些画面和情绪是随着音乐的哪个部分变化的?” 邀请 3-4 名学生自由分享,教师不做评判,仅给予肯定性回应,如 “你的联想非常独特”“这个画面和音乐的氛围很契合”。 3. 引出主题 教师小结:“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音乐的联想世界,探究‘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沉浸式聆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与表达欲望,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新知: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密码(15 分钟) 本环节采用 “逐一探究 + 对比分析” 的方式,聚焦旋律、节奏、和声三大核心要素,结合具体作品展开深度探究。 1. 旋律的 “走向魔法”(5 分钟) (1)要素讲解 教师出示简谱示例: 上行旋律:1-2-3-4-5-6-7-i(《义勇军进行曲》片段) 下行旋律:i-7-6-5-4-3-2-1(《茉莉花》片段) 平行旋律:1-1-2-2-3-3-2-1(《小星星》片段) 讲解:“旋律就像音乐的线条,不同的走向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进而引发不同的联想。” (2)聆听对比 播放三段旋律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上行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如:日出、攀登、成长、奋进) 下行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如:日落、流水、离别、宁静) 平行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如:平稳的行走、夜晚的星空、温柔的诉说) (3)互动体验 邀请学生跟随教师用手势模拟旋律走向:上行时手势逐渐抬高,下行时逐渐压低,平行时保持平稳。边做手势边哼唱,感受旋律走向与情绪、联想的关联。 2. 节奏的 “快慢密码”(5 分钟) (1)节奏感知 教师用钢琴弹奏两种节奏型: 密集节奏:×× ×× ×× × | ×× ×× × - |(《土耳其进行曲》片段) 舒展节奏:× - × - | × × × - |(《神秘园之歌》片段) 提问:“这两种节奏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急促 / 舒缓、紧张 / 放松、热闹 / 安静) (2)联想拓展 播放两段完整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讨论: 密集节奏让你联想到哪些场景?(如:奔跑、狂欢、紧急事件、忙碌的街道) 舒展节奏让你联想到哪些场景?(如:散步、冥想、月光下的湖面、温馨的夜晚) (3)实践体验 教师带领学生用拍手、跺脚表现两种节奏型:密集节奏用快速拍手,舒展节奏用缓慢跺脚。分组进行节奏对答,强化对节奏与联想关系的理解。 3. 和声的 “色彩魔法”(5 分钟) (1)和声聆听 教师用钢琴演奏两组和声: 和谐和声:大三和弦(1-3-5)(《欢乐颂》片段伴奏) 不和谐和声:减七和弦(7-2-4-6)(悬疑电影配乐片段) 提问:“这两组和声带给你的情绪感受有什么差异?”(学生可能回答:明亮 / 阴暗、愉悦 / 紧张、稳定 / 不安) (2)联想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 和谐和声适合表现哪些场景?(如:节日庆典、幸福时刻、阳光明媚的日子) 不和谐和声适合表现哪些场景?(如:神秘森林、悬疑剧情、内心的纠结) (3)总结归纳 教师板书核心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 “讲解 — 聆听 — 体验 — 讨论” 的闭环设计,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清晰掌握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对应规律,突破教学重点。 (三)创意实践:音乐联想的多元表达(18 分钟) 本环节设置三个分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 人一组)自主选择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1. 任务设置(每组任选一项) 任务一:音乐绘画师(基础层) 要求:聆听指定音乐片段(《月光》),在画纸上用色彩、线条、图形表现聆听后的联想,完成后用 3-5 句话描述作品。 材料:画纸、彩笔、马克笔 评价要点:画面与音乐情绪、要素的契合度,描述的准确性 任务二:音乐故事家(进阶层) 要求:聆听指定音乐片段(《穿越竹林》),小组合作创编一段 100 字左右的故事,故事需体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变化(如:旋律上行时情节发展,节奏密集时出现冲突)。 形式:书面记录 + 小组代表朗读 评价要点:故事与音乐要素的关联性,情节的连贯性与创意性 任务三:音乐表演者(提升层) 要求:聆听指定音乐片段(《动物狂欢节》之《天鹅》),设计一套肢体律动,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节奏变化(如:用手臂动作表现旋律起伏,用脚步速度表现节奏快慢)。 形式:小组集体表演(1 分钟) 评价要点:动作与音乐要素的契合度,表演的协调性与表现力 2. 实践过程(12 分钟) 教师播放三段指定音乐片段(每段重复 2 次),各小组自主开展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任务提供针对性帮助: 任务一:引导学生用冷色调表现舒缓旋律,用曲线表现流动节奏。 任务二:提醒学生关注音乐的段落变化,让故事情节与音乐结构同步。 任务三:鼓励学生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表现不同音乐要素(如:手部表现旋律,脚部表现节奏)。 3. 成果展示与互评(6 分钟) 每组推选代表展示成果(绘画作品展示、故事朗读、律动表演),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 1 分钟。 互评环节:其他小组从 “创意性”“契合度”“表现力” 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每组给出 1 条优点和 1 条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肯定各小组的创意与努力,强调 “联想没有对错,只要能结合音乐要素表达真实感受就是成功的”,并对各小组成果进行针对性点评,强化核心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音乐要素与联想关系的理解,提升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互评互鉴培养审美评价能力。 (四)拓展延伸:文化视野下的音乐联想(5 分钟) 1. 文化对比 播放两段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片段:旋律悠扬,节奏舒展,运用古筝、古琴演奏。 非洲传统音乐《部落狂欢》片段:节奏密集,鼓点强烈,运用非洲鼓、沙锤演奏。 2. 讨论探究 提问:“聆听这两段音乐,你产生的联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分析: 《高山流水》引发的联想(如:青山绿水、文人雅士、宁静致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相关。 《部落狂欢》引发的联想(如:部落聚会、篝火舞蹈、劳动场景)与非洲民族的生活方式、祭祀文化相关。 3. 文化理解 教师小结:“音乐联想不仅受音乐要素影响,还与我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不同文化的音乐有着独特的联想密码,了解这些密码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音乐联想的差异性,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2 分钟) 1. 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核心知识点:“今天我们一起解锁了音乐联想的三大密码 —— 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快慢、和声的色彩,还通过绘画、故事、表演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联想。希望大家以后在聆听音乐时,能主动关注这些要素,发现更多音乐的奥秘。” 2.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回家后聆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记录下脑海中出现的联想,并尝试分析是哪些音乐要素引发了这些联想(填写教材中的 “音乐联想记录表”)。 拓展作业:选择一首音乐,用手机拍摄一段与音乐联想相符的视频(如:用舒缓的音乐搭配公园散步的画面),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将音乐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主动聆听、持续探究的良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