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项目一 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项目一 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学习项目一 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本课时严格遵循 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中 “音乐” 领域的核心要求,聚焦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审美感知:要求学生能辨识不同风格音乐的基本特征,通过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表现力,能用准确的审美语言描述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点。 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参与演唱、节奏模仿、简单乐器演奏等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方法,提升音乐表现力与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节奏创作、情感肢体表达等任务,激发创新思维,尝试用音乐元素表达个人感受。 文化理解:通过对比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性,理解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包容心。 同时,课标强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二、设计理念
素养导向,立足核心:以四大核心素养为设计原点,摒弃单纯的知识灌输,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审美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实现 “知识 - 能力 - 素养” 的层层递进。
情境建构,沉浸式体验:通过创设 “音乐探秘之旅” 的课堂情境,以 “听 - 辨 - 析 - 创 - 演” 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沉浸式聆听、互动式探究中主动建构对音乐艺术本质的认知。
多元融合,贴近学情: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的年龄特点,融合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多元素材,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生本理念,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实践创作、成果展示等环节,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感受,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简谱)2024 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项目一 “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是本单元的开篇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系统认识音乐艺术本质的基础课。它承接了小学阶段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为后续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 等学习项目奠定认知基础,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 “承前启后、提纲挈领” 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说出音乐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并理解各要素的基本定义与表现作用。
能辨识不同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古筝、鼓)的音色特点,区分快节奏与慢节奏、上行与下行旋律的不同表现力。
能完整演唱 1-2 首简单歌曲,准确把握节奏与情感,尝试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情感。
(一)教学重点
掌握音乐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定义与表现作用,能在具体作品中辨识。
理解音乐作为 “情感艺术” 的核心特质,能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传达的不同情感,并能用语言描述。
(二)教学难点
突破音乐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将对音乐的直观感受转化为理性的要素分析,理解 “要素组合如何塑造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中灵活运用音乐要素,大胆表达个人创意,克服 “不敢表现、不会创作” 的心理障碍。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3 分钟,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音乐片段、乐器图片、简谱示例)、钢琴、简易打击乐器(木鱼、沙锤、三角铁)、分组学习任务单、音乐术语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中 “音乐的基本要素” 相关内容,自带笔和笔记本,每组推选 1 名组长。 环境布置:将学生按 4 人一组分组就座,桌面摆放打击乐器与任务单,多媒体屏幕展示 “音乐探秘之旅” 主题海报。 (二)情境导入:音乐的 “初相遇”(5 分钟) 多媒体播放三段风格迥异的音乐片段(各 30 秒): 片段一:周杰伦《本草纲目》(快节奏、活力四射) 片段二:阿炳《二泉映月》(慢节奏、悲伤深沉) 片段三:莫扎特《小夜曲》(旋律流畅、优雅宁静) 互动提问: “听完这三段音乐,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同样是音乐,为什么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体验?音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音乐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通过声音传递不同的情感与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开启‘音乐探秘之旅’,揭开‘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的神秘面纱。”(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一:音乐的 “积木”—— 基本构成要素(12 分钟) 1. 旋律:音乐的 “线条”(3 分钟) 教师讲解:“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就像一条流动的线条,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不同的线条走向(上行、下行、平稳)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简谱示例:《小星星》(平稳旋律)与《欢乐颂》(上行旋律)的核心片段。 实践体验:教师用钢琴弹奏两段旋律,学生跟随哼唱,感受 “平稳旋律的宁静” 与 “上行旋律的激昂”,并用手势模仿旋律走向(上行抬手、下行压手、平稳平举)。 总结:“旋律的起伏变化,是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板书:旋律 —— 高低起伏) 2. 节奏:音乐的 “脉搏”(3 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线条,那什么是音乐的心跳呢?” 引出 “节奏” 概念。 多媒体播放两段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拉德斯基进行曲》(快节奏、强弱分明)与《神秘园之歌》(慢节奏、舒缓平稳)。 互动游戏:“节奏模仿秀”。教师用拍手、跺脚示范不同节奏型(如 2/4 拍 “× × | × × |”、3/4 拍 “× × × | × × × |”),学生分组模仿,教师纠正节奏准确性。 实践体验:每组领取打击乐器,尝试用不同节奏表现 “欢乐的节日” 与 “宁静的夜晚”,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节奏的快慢、强弱,决定了音乐的速度与力度,是音乐的生命脉搏。”(板书:节奏 —— 快慢强弱) 3. 和声:音乐的 “色彩”(3 分钟) 教师讲解:“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组合,就像给旋律穿上漂亮的衣服,让音乐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现场示范:教师用钢琴分别弹奏单旋律《送别》与加入和声的《送别》,让学生对比聆听。 提问引导:“加入和声后,音乐的感受有什么变化?(更饱满、更温暖)” 简化体验:邀请两名学生哼唱《送别》主旋律,教师用钢琴伴奏补充和声,让学生直观感受和声的作用。 总结:“和声能丰富音乐色彩,烘托情感氛围。”(板书:和声 —— 丰富色彩) 4. 音色:音乐的 “身份”(3 分钟) 教师提问:“同样一首旋律,用钢琴弹和用小提琴拉,听起来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引出 “音色” 概念。 多媒体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片段(钢琴、小提琴、古筝、鼓、长笛),学生闭眼聆听,抢答乐器名称。 小组讨论:“不同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钢琴明亮、小提琴悠扬、古筝古朴、鼓厚重)” 总结:“音色是乐器的‘身份证’,不同音色能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板书:音色 —— 独特个性) 5. 知识梳理(1 分钟) 教师出示 “音乐要素卡片”,与学生共同回顾四大要素的定义与作用,强调 “音乐是四大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塑造艺术魅力”。 (四)新知探究二:音乐的 “灵魂”—— 情感与文化表达(10 分钟) 1.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6 分钟) 教师过渡:“掌握了音乐的‘积木’,我们来看看这些‘积木’如何搭建出情感的宫殿。” 案例欣赏一:欢快类 —— 约翰 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片段,1 分钟) 提问:“这段音乐传递了怎样的情感?(欢快、喜悦、充满活力)” 要素分析:“它的旋律上行、节奏轻快、和声明亮,共同塑造了欢快的情感。” 案例欣赏二:悲伤类 —— 华彦钧《二泉映月》(片段,1 分钟)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感与上一段有什么不同?(悲伤、深沉、苍凉)” 要素分析:“旋律下行、节奏缓慢、音色低沉,传递出悲伤的情绪。” 案例欣赏三:激昂类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头 “命运敲门” 片段,30 秒) 提问:“这段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定、激昂、不屈不挠)” 要素分析:“节奏有力、力度强弱对比强烈,表现出激昂的斗志。” 小组讨论:“结合以上案例,说说音乐是如何通过基本要素表达情感的?” 教师总结:“音乐没有文字,却能跨越语言障碍,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这就是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独特魅力。”(板书:情感艺术 —— 以声传情) 2. 音乐是文化的艺术(4 分钟) 教师过渡:“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音乐。音乐也是文化的‘活化石’。” 案例对比: 中国民族音乐:《茉莉花》(江苏民歌,片段,30 秒),分析其旋律委婉、音色清新的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 西方古典音乐:巴赫《小步舞曲》(片段,30 秒),分析其节奏规整、和声严谨的特点,体现西方古典文化的理性之美。 流行音乐:Taylor Swift《Love Story》(片段,30 秒),分析其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的特点,体现现代流行文化的活力之美。 提问引导:“这些音乐的风格差异,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差异?” 总结:“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的音乐都有其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会尊重与欣赏多样性。”(板书:文化艺术 —— 承载文明) (五)创意实践:音乐的 “再创造”(10 分钟) 1. 任务布置(2 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化身‘小小音乐家’,运用今天所学的音乐要素,完成创意实践任务。” 分组任务(二选一): 任务 A:“情感表达秀”—— 为给定旋律(《小星星》)配上不同的节奏与肢体动作,分别表现 “欢快”“悲伤”“激昂” 三种情感。 任务 B:“节奏创作家”—— 围绕 “校园生活” 主题,小组合作创作一段 4 小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演奏,并说明创作思路(如用快节奏表现课间的热闹)。 发放任务单,明确要求:每组准备 3 分钟,派代表展示并讲解。 2. 小组创作(5 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任务 A 组:引导调整节奏快慢、肢体动作幅度,突出情感差异。 对任务 B 组:鼓励大胆创新,提醒节奏的合理性与表现力。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创作困难。 3. 成果展示与点评(3 分钟) 每组依次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聆听、观看。 展示结束后,小组代表讲解创作思路(如 “我们用快节奏和跳跃的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感”)。 教师点评:从 “要素运用”“情感表达”“创意性” 三个维度给予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如 “如果能加入音色的变化,效果会更好”)。 学生互评:邀请其他小组用 1 句话评价展示成果,如 “你们的节奏创作很有创意,让人感受到了校园的活力”。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1. 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今天我们探秘了音乐的本质,知道了音乐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 “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文化的艺术)” 教师升华:“音乐无处不在,它能陪伴我们度过欢乐的时光,也能慰藉我们的心灵。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带着今天所学的‘音乐眼镜’,主动聆听、感受、创造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中最美的伙伴。” 2. 作业布置(2 分钟) 基础作业:课后收集 2 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其基本要素与情感表达,填写 “音乐赏析卡”(任务单附后)。 实践作业:尝试用身边的物品(如铅笔、水杯)制作简易 “乐器”,演奏今天学过的节奏型,下节课展示。 拓展作业:查阅《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了解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