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黄河上游民歌 四季歌 采花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黄河上游民歌 四季歌 采花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黄河漫步:1 黄河上游民歌 四季歌 采花》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音乐(简谱)八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黄河漫步”单元,聚焦黄河上游地区的民歌文化,选取青海与四川两首代表性小调《四季歌》与《采花》,展现黄河流域民间音乐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两首作品均采用五声调式,节奏轻快活泼,旋律流畅优美,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节律与情感生活的细腻表达。教材通过“视听空间”呈现乐谱与演唱提示,“艺术辞典”解释“小调”概念,强化学生对民歌体裁的认知,同时以“创意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创编,实现从感知到创造的进阶学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能力与节奏感,能初步识别不同风格的旋律走向与调式特征。部分学生接触过民族音乐,但对“小调”这一民歌分类缺乏系统认知,对五声调式的音程关系理解较浅。学生思维活跃,喜爱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但在旋律创作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教学中需借助情境化导入、多感官体验与分层任务设计,激发兴趣、降低门槛,引导其在真实音乐实践中建立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聆听并区分青海《四季歌》与四川《采花》的旋律风格差异,感受两地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情感色彩。
2. 在反复聆听与跟唱中,捕捉两首民歌中五声调式的音高特征与节奏律动,形成稳定的听觉记忆。
艺术表现
1. 能用自然、清亮的声音完整演唱《四季歌》与《采花》的主旋律,做到节奏准确、吐字清晰。
2.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尝试为指定节奏型配合适当的五声音阶旋律,完成简单创编任务。
创意实践
1. 能依据“导x xx xx x xxxx|x-‖”的节奏模板,结合五声调式规律,独立或合作创编一段8小节的短旋律。
2. 在展示交流中,能用简要语言说明自己的创编思路与音乐要素运用意图。
文化理解
1. 能结合“艺术辞典”内容,说出“小调”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其与“号子”“山歌”的区别。
2. 通过民歌背后的生活场景联想,理解劳动人民如何用音乐记录四季更替与情感寄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掌握《四季歌》与《采花》的旋律走向与节奏特点,能有感情地演唱。
2. 理解五声调式的基本构成,能在创编中合理运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
难点
1. 在无固定旋律框架下,根据节奏模板自主创编符合五声调式逻辑的旋律,避免出现偏音或不和谐音程。
2. 如何将生活化的情境(如“采花”“春耕”)转化为音乐语言,实现“以乐载情”的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示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源、钢琴或电子琴、五线谱板书、节奏卡片、创编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走进黄河畔的春天与花海【5分钟】 一、情境导入:走进黄河畔的春天与花海 (一)、播放青海高原清晨景象视频片段,营造沉浸氛围。
1. 教师播放一段约30秒的青海湖畔晨曦视频:远处雪山倒映湖面,草原上牛羊成群,近景是几株水仙花在微风中摇曳,背景音为鸟鸣与隐约的笛声。
2. 引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里?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3. 预设回答:有学生说“像青海”“有雪山和草原”“花开了”“很安静但又生机勃勃”。
4. 教师顺势引入:“没错,这就是黄河上游的青海地区。这里的春天来得晚,但一旦到来,万物复苏,特别是那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格外动人。今天,我们要听一首来自青海的民歌,它就叫《四季歌》。”
5. 屏幕切换至课本第18页《四季歌》乐谱,教师轻声哼唱第一句:“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采花——”,并用手势配合旋律起伏。
6. 提问:“这首歌曲听起来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你觉得它是在什么时候唱的?”
7.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首民歌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描绘的是春天来临、人们采花的喜悦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
二、初听感知:捕捉旋律中的“四季”足迹 (一)、播放《四季歌》完整音频,学生闭眼聆听。
1. 教师播放《四季歌》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画面感。
2. 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3. 预设回答:有学生说“我好像看见了山坡上的花开了”“我听到有人在唱歌”“感觉很开心”“像在跳舞”。
4. 教师点拨:“很好!音乐不仅传递声音,还能带我们去远方。现在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看看这首《四季歌》的歌词和旋律是怎么写的。”
5. 教师将乐谱投影于大屏,逐句朗读歌词:“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采花——”
6. 强调:“注意‘采花’两个字,要唱得轻快有力,像在采摘的动作一样。”
7. 再次播放音频,学生随音乐轻轻拍手打节奏,初步建立节奏感。 1. 观看视频,描述所见景象。
2. 听教师哼唱,感受旋律情绪。
3. 分享听后的想象与情绪体验。
4. 跟着音乐轻拍节奏,建立初步律动感。
评价任务 情境感知:☆☆☆
节奏反应:☆☆☆
情绪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刺激,创设“黄河上游春日采花”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想象;利用提问引导学生从“听觉画面”转向“音乐要素”关注,为后续的旋律分析与演唱打下情感与认知基础。
二、深入探究:拆解旋律密码,理解“小调”之美【15分钟】 一、旋律解析:找寻《四季歌》的音高秘密 (一)、教师出示《四季歌》第一乐句简谱,带领学生逐字识谱。
1. 教师将课本第18页《四季歌》第一乐句“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采花”投影放大,用红色笔标出每个音符的唱名:
3 6 3 5 3 2 | 3 2 1 7 | 6 ——
2. 教师逐个弹奏这些音符,引导学生跟唱:“3、6、3、5、3、2……”
3. 提问:“这些音符之间有什么规律?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音?”
4. 预设回答:学生发现“3”出现了多次,“6”和“2”也常出现。
5. 教师揭示:“这些音都来自一个特殊的音列——五声调式。我们来看看它的五个基本音:宫(1)、商(2)、角(3)、徵(4)、羽(5)。而《四季歌》主要用了‘3、5、6、1、2’这几个音,正好是角、徵、羽、宫、商,属于‘角调式’。”
6.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五声调式音阶图,标注各音名称与位置,并强调:“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听起来特别‘中国味’。”
7. 学生跟教师一起唱出这个五声音阶,感受其独特韵味。
二、对比赏析:从青海到四川,民歌的“表情”不同 (一)、切换至四川民歌《采花》乐谱,进行节奏与情绪对比。
1. 教师将《采花》乐谱投影,指出标题旁注明“四川民歌”“中速稍快活泼地”
2. 教师播放《采花》音频前半段:“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二月间采花花(哟)正开。”
3. 提问:“这首和刚才的《四季歌》比,节奏一样吗?情绪有什么不同?”
4. 预设回答:有学生说“节奏更快一点”“‘花(哟)正开’后面加了语气词,更俏皮”
5. 教师总结:“《采花》节奏更紧凑,加入了‘哟’这样的衬词,显得更加活泼有趣,像是年轻人在边走边唱,充满生活气息。”
6.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模仿四川方言口吻,体会“无(哟)花采”“花(哟)正开”的语气。
7. 教师出示“艺术辞典”内容:“小调亦称‘小曲’,民歌的一种,内容多反映世态风情,曲调流丽抒情,结构比较整齐。”
8. 提问:“《四季歌》和《采花》都属于小调吗?为什么?”
9. 学生讨论后回答:“都是,因为它们都是短小精炼的歌曲,唱的是生活小事,旋律也很好听。”
10. 教师板书关键词:小调 = 生活 + 流丽 + 结构整齐。 1. 跟唱五声音阶,感受音高关系。
2. 识别乐谱中的核心音符与重复模式。
3. 对比两首民歌的节奏与情绪差异。
4. 理解“小调”定义并判断两首作品是否符合。
评价任务 音准识别:☆☆☆
节奏对比:☆☆☆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听—辨—析—比”四步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民歌的音乐本质。借助五声调式图示与实际演唱,帮助学生突破“音高抽象”的难点;通过对比不同地域民歌的情绪差异,深化对“小调”这一体裁的文化理解,实现从“听音乐”到“懂音乐”的跃迁。
三、实践创编:我是小小作曲家【15分钟】 一、任务发布:为“采花”配一段新旋律 (一)、教师展示创编任务卡,明确要求。
1. 教师投影任务卡:“根据下面的节奏,用五声调式编创一段旋律:导x xx xx x xxxx | x- ‖”
2. 教师用钢琴示范节奏型:“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3. 强调:“每小节4拍,前两拍是‘导’(即‘1’),后面是‘x xx xx x xxxx’,最后一拍延长。”
4. 教师示范一句创编:“1 3 5 6 5 3 2 1 | 1 - ‖”
5. 提问:“你们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春天来了’的感觉?”
6. 学生点头表示认可。
7. 教师分发“创编记录单”,上面设有四行空白五线谱,供学生填写。
二、小组合作:创编你的“采花之歌” (一)、学生分组,每组4人,开展合作创编。
1. 教师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
2. 组长领取一张节奏卡片,小组成员轮流提出一个音符,共同决定旋律走向。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不要用‘4’或‘7’,那是偏音,不符合五声调式。”
4. 鼓励学生加入“哟”“啦”等衬词,让旋律更生动。
5. 一组学生创编出:“3 5 6 1 6 5 3 2 | 2 - ‖”,教师表扬:“这个旋律像花在摇摆,很美!”
6. 另一组尝试:“1 2 3 5 6 5 3 1 | 1 - ‖”,教师引导:“这像不像在走路采花?”
7. 教师邀请两组代表上台演奏,其他同学用掌声伴奏。
8. 每组派一名代表简述创编思路:“我们用了‘3’和‘5’,因为它们听起来很明亮,像阳光照在花上。”
9.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是小作曲家!音乐不只是听的,更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1. 理解创编任务要求。
2. 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旋律。
3. 用五声调式音符填入节奏空格。
4. 上台展示并说明创编思路。
评价任务 旋律合理:☆☆☆
合作有效:☆☆☆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以“我是小小作曲家”为角色代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成就感。通过分组协作与教师即时反馈,降低创编心理门槛;在展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与审美判断力,真正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落实“创意实践”核心素养。
四、课堂总结:让民歌在心中开花【5分钟】 一、回顾旅程:我们走过了哪些风景? (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
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去了哪里?听到了哪两首民歌?”
2. 学生回答:“去了青海和四川,听了《四季歌》和《采花》。”
3. 教师继续:“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4. 预设回答:共同点是都用了五声调式,节奏欢快;不同点是《四季歌》更悠扬,《采花》更俏皮。
5. 教师板书关键词:“黄河上游民歌 → 五声调式 → 小调 → 创意实践”
6. 教师总结:“一首民歌,就是一个地方的故事。从水仙花开到花正开,从青海到四川,音乐连接了我们的山水与人心。”
二、情感升华:让音乐成为生活的礼物 (一)、教师播放《四季歌》与《采花》融合版音频,作为结束曲。
1. 教师播放两首歌曲的混剪版本,前半段《四季歌》,后半段《采花》,形成“四季采花”的主题叙事。
2. 教师轻声说:“愿你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民歌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来自土地的温暖与美好。”
3. 课堂在温馨的音乐中缓缓结束。 1. 回忆本课学习内容。
2. 说出民歌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3. 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4. 在音乐中结束课堂,留下余韵。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课堂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旅程回顾+情感升华”双路径收束课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图谱;以融合版音乐作为情感落点,强化文化认同与审美熏陶,使音乐教育不止于技能传授,更成为心灵滋养的过程。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填空与判断
1. 《四季歌》的调式是______调式,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音。
2. 《采花》的节奏特点是______,情绪特点是______。
3. “小调”又称“小曲”,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判断题:(√)《四季歌》和《采花》都属于“山歌”体裁。(×)
5. 判断题:(√)五声调式中的“4”和“7”是偏音,不适合用于民歌旋律。(√)
二、拓展提升:音乐日记
请你选择一个季节(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一段30字左右的“音乐日记”,描述你在那个季节最想听的一首民歌,以及它让你联想到的画面。例如:“春天,我想听《采茶歌》,耳边仿佛传来姑娘们采茶时清脆的笑声,阳光洒在绿叶上,闪闪发光。”
三、创意挑战:家庭音乐会
回家后,把你今天创编的旋律唱给家人听,或者用手机录一段小视频,配上简单的动作表演,分享给老师。可以加上一句“这是我创作的《采花》新曲,献给最爱的妈妈!”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填空与判断
1. 五声;角;徵;羽;宫;商(顺序可调)
2. 节奏紧凑;活泼俏皮(或“欢快”)
3. 内容多反映世态风情;曲调流丽抒情;结构比较整齐(任答三点即可)
4. ×(应为“小调”)
5. √(正确)
二、拓展提升:音乐日记
示例:夏天,我想听《荷塘月色》,耳边响起蛙鸣与蝉叫,月光洒在池塘上,荷花轻轻摇曳,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
三、创意挑战:家庭音乐会
(开放性作业,鼓励表达,无需标准答案)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黄河漫步》
1. 黄河上游民歌——四季歌 采花
民歌特征:
- 地域特色:青海·四川
- 调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 体裁:小调(生活 + 流丽 + 结构整齐)
创意实践:
节奏模板:导x xx xx x xxxx | x- ‖
→ 用五声音阶创编旋律(禁用4、7)
情感升华:
音乐是土地的语言,是生活的诗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贯穿始终,以“采花之旅”为主线,将地理、音乐、文化有机融合,学生参与度极高。
2. 创编环节设计巧妙,通过“五声调式+节奏模板”双保险,有效降低创作难度,学生作品富有童趣与创意。
3. 评价任务具体、可操作,实现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促进学生自我调整与提升。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五声调式理解仍停留在“好听”层面,缺乏系统术语支撑,需在后续课时加强理论渗透。
2. 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依赖他人,主动思考不足,需进一步优化分组策略与角色分工。
3. 课堂时间分配略紧,创编展示环节未能让所有小组充分表达,后续可考虑延长至40分钟或分两课时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