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课 生与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1课 生与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生旦净丑:1 生与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音乐(简谱)八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游园》中的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戏曲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南曲唱腔。该唱段以优美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丽娘在春日游园时由寂寞到惊艳的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作为“生旦净丑”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课通过音乐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旦角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感受传统戏曲音乐中“字疏腔繁”的独特结构和情感张力,为后续学习其他行当奠定审美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能力与节奏感知力,对流行音乐较为熟悉,但对传统戏曲的认知仍较浅,尤其缺乏对昆曲这种“雅乐”风格的接触与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因语言障碍或节奏复杂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情境创设、角色代入式活动和跨剧种对比体验,激发兴趣,降低认知门槛。同时,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可通过小组演唱、模仿表演等形式实现从“听”到“演”的跃迁,提升文化认同与审美创造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听辨并哼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核心旋律片段,感受其婉转流畅的线条美与抒情性。
2. 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昆曲“字疏腔繁”的音乐特点,体会音乐如何服务于人物心理刻画。
艺术表现
1. 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换气记号,完整演唱唱段前半部分(至“断井颓垣”)
2. 通过分组合作,尝试用越剧或京剧唱腔风格演绎同一唱词,展现不同剧种的表现差异。
创意实践
1. 能结合自身对杜丽娘形象的理解,设计一段简短的舞台动作组合,配合唱腔进行表现。
2. 在小组展示中,能清晰说明选择某种唱腔风格的原因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理解
1. 能说出汤显祖及其代表作《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文学精神。
2. 能比较昆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节奏、旋律、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唱段的旋律走向与情感基调,掌握散板节奏的自由处理。
2. 理解“字疏腔繁”在塑造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作用,体会昆曲“以声传情”的艺术魅力。
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语言隔阂,在无翻译的情况下准确理解唱词含义,并将其转化为情感表达。
2. 在跨剧种模仿中,准确把握越剧柔美、京剧刚劲的不同音色与咬字方式,避免机械模仿。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示范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昆曲视频片段、简谱投影、录音设备、头饰道具(杜丽娘、春香)、背景布景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初识杜丽娘之梦【8分钟】 一、诗词引路,唤醒春意 (一)、教师深情诵读古诗引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1. 教师手持画轴,缓缓展开一幅江南园林水墨图,配以轻柔古琴背景音,语气舒缓地朗读这句台词,营造沉浸式氛围。
2.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句话是谁说的?她为什么说‘不到园林’就‘不知春色如许’?”
3. 预设回答:可能是小姐在闺阁闷久了,第一次走出门才看到春天的美好。
4. 教师小结:这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笔下《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句独白。她原本生活在封闭的深闺,直到一日游园,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哀愁。
5. 展示人物:出示杜丽娘与春香的剧照,介绍她们的身份——杜丽娘是大家闺秀,春香是贴身丫鬟,两人关系亲密。
6.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这个梦境般的故事,一起聆听那句穿越四百年的吟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少女觉醒的心跳。
7. 板书课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牡丹亭·游园》
二、视听交融,初听唱段 (一)、播放高清昆曲演出视频片段:
1. 教师播放包含“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唱段的完整视频(约1分30秒),画面聚焦演员面部表情与手势细节。
2. 提问设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感觉像不像一首歌?有没有发现它的节奏很特别?”
3.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这不是普通歌曲,而是戏曲唱腔。它的节奏不规整,有时快有时慢,叫‘散板’。”
4. 展示简谱:将课本第46页的“皂罗袍”唱段投影放大,标出换气记号(“-”)与休止符位置。
5. 教师示范:用手指在空中划出旋律线,边划边哼唱第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强调旋律的起伏感。
6. 引导思考:“这一句只有几个字?但唱了这么久,是不是‘字少腔多’?”
7. 教师总结:“这就是昆曲的特点——‘字疏腔繁’,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珍珠,被长长的旋律串起来。” 1. 观看水墨画卷,聆听教师朗诵,进入情境。
2. 回答问题,猜测人物身份与剧情。
3. 听视频,感受唱腔独特之处。
4. 观察简谱,注意换气符号与节奏变化。
5. 模仿教师手势,感受旋律走向。
评价任务 听觉敏锐:☆☆☆
节奏感知:☆☆☆
情境投入:☆☆☆
设计意图 通过诗意语言与视觉艺术构建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对“春”与“觉醒”的联想;借助视频直观呈现昆曲表演的魅力,建立初步审美印象;引导学生关注“字少腔多”的音乐现象,为深入分析埋下伏笔。
分层学唱,突破难点【15分钟】 一、逐句解析,理解唱词内涵 (一)、教师逐句解读唱词意义:
1. 教师逐句念出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并同步写出白话文解释:“原来,那些五彩缤纷、鲜艳美丽的花朵全都开放了。”
2.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是樱花?桃花?还是满园的牡丹?”
3. 提问互动:“为什么说‘开遍’?说明花不是一朵两朵,而是铺天盖地,充满整个园林。”
4. 教师强调:“这些花不是随便开的,它们象征着青春、生命、希望,也暗示了杜丽娘内心的觉醒。”
5. 继续讲解:“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意思是“这么美好的景色,却只能荒废在破旧的井台和倒塌的墙垣之间”。
6. 问:“这句表达了什么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
7.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美景与荒凉并存,让人感到惋惜与无奈。”
8. 教师总结:“杜丽娘看到的不仅是花,更是自己无法自由的人生。”
二、分步学唱,掌握发声技巧 (一)、教师示范发音与呼吸:
1. 教师站定,双手轻放腹部,做深呼吸练习,引导学生模仿:“吸气要慢,让肚子鼓起来;呼气要稳,像吹蜡烛一样均匀。”
2. 指出换气点:“看这里,有个‘-’符号,表示要换气。不能一口气唱完,否则会累。”
3. 教师逐句教唱,每句重复三遍: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4. 强调咬字:“‘姹’读chà,‘嫣’读yān,‘颓’读tuí,注意舌尖卷起。”
5. 分组练习: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句,轮流领唱,教师巡视纠正音准与气息。
6. 教师点评:“注意第二句‘似这般’的‘似’字要拉长,体现犹豫与感慨。”
7. 个别指导:对音准偏高或偏低的学生,采用“跟唱—模仿—反馈”循环训练。
8. 教师鼓励:“你们的声音越来越有韵味了,就像真正的昆曲演员!” 1. 理解唱词含义,描述脑海中的画面。
2. 模仿教师呼吸方式,掌握腹式呼吸。
3. 分组练习,轮唱一句。
4. 互相倾听,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任务 咬字准确:☆☆☆
气息稳定:☆☆☆
节奏协调:☆☆☆
设计意图 通过“词义—画面—情感”三层递进解读,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理解唱词背后的情感逻辑;采用分句教学+小组轮唱+教师即时反馈模式,有效突破音准与气息难点;强化“换气”意识,培养科学发声习惯。
创意实践,多元演绎【12分钟】 一、跨剧种体验,感受风格差异 (一)、教师介绍两种剧种特点:
1. 教师播放越剧《梁祝》选段音频,对比:“越剧唱腔柔和婉转,声音甜美,适合表现女性柔情。”
2. 播放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对比:“京剧则铿锵有力,节奏鲜明,更具力量感。”
3. 提问:“如果让杜丽娘用越剧唱这段,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京剧呢?”
4.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引导:“越剧可能更温柔,像轻风拂面;京剧则更激烈,像雷鸣电闪。”
5. 教师布置任务:每组选择一种剧种风格,重新演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句歌词。
6. 分发头饰与道具,小组内分工:一人主唱,一人伴奏(可用拍手或敲桌),一人设计动作。
7.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注意咬字与节奏调整。
8. 总结:“不同剧种,同一唱词,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不同。”
二、小组展示,交流感悟 (一)、组织汇报展示:
1. 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其余同学认真观看并记录亮点。
2. 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种风格?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3. 学生回答示例:“我们选越剧,因为杜丽娘很温柔,像水一样。”
4. 教师点评:“你们的表演很有想象力,越剧的柔美与杜丽娘的哀愁非常契合。”
5. 鼓励其他组提问:“你们觉得他们的节奏处理怎么样?”
6. 引导反思:“同样的词,不同的唱法,传达的情绪也不同,这就是戏曲的魅力。”
7. 总结:“艺术没有唯一答案,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去感受。”
8. 教师播放原版昆曲录音,与学生表演形成对比,引发共鸣。 1. 分组讨论,确定演绎风格。
2. 设计动作与伴奏方式。
3. 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4. 观察他人表演,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任务 风格匹配:☆☆☆
创意表达:☆☆☆
合作默契:☆☆☆
设计意图 通过“越剧—京剧”双轨对比,拓展学生对戏曲多样性的认知;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展示与互评环节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深化对“艺术表现多样性”的理解。
总结升华,体悟生命之美【5分钟】 一、文化溯源,致敬大师 (一)、教师讲述汤显祖故事:
1. 教师讲述:“他是明朝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一生写了很多戏,但最有名的是《牡丹亭》。”
2. 强调:“他说过一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意思是感情一旦开始,就会深深陷入。”
3. 提问:“杜丽娘为什么会在游园时突然心动?是因为看到了花吗?”
4.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不是花,是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值得被爱、被欣赏的生命。”
5. 教师总结:“这不仅仅是一场游园,更是一次灵魂的觉醒。”
6.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也像杜丽娘一样,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吗?”
7. 教师播放轻音乐背景,带领全班齐声哼唱最后一句:“看得这韶光贱!”
8. 教师结语:“愿你们都能珍惜眼前的每一寸光阴,勇敢追寻心中的美好。”
二、布置作业,延续探索 (一)、布置课后任务:
1. 请每位同学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首唱段,并讲清它的来历与意义。
2. 可录制一段30秒的小视频,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尝试用手机或录音笔录下自己演唱的版本,下周课堂分享。 1. 听讲汤显祖故事,理解“情不知所起”的哲理。
2. 思考自身成长中的“觉醒时刻”。
3. 齐声哼唱,表达情感。
4.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完成。
评价任务 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以人物精神为核心,实现从“音乐技能”到“人文关怀”的升华;通过家庭传播任务,推动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践行“文化理解”目标;结尾齐唱强化情感联结,留下深刻记忆。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请将下列词语按拼音排序:
a. zhà zǐ yān hóng b. duàn jǐng tuí yuán c.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d. shǎng xīn lè shì
2. 根据提示填写对应的汉字:
(1)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中的“______”字,意思是颜色鲜艳。
(2) “付与断井颓垣”中的“______”字,意思是倒塌的墙壁。
3. 判断正误(√/×):
(1) 昆曲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 )
(2) 《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
(3) “字疏腔繁”是指每个字都唱得很短。( )
4. 请写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句唱词的简谱(前六小节):
5. 用一句话概括杜丽娘游园时的心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提升
1. 请查阅资料,了解越剧与京剧在唱腔、服饰、表演上的主要区别,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2.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昆曲唱词,尝试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段散文,表达其中的情感。
3. 拍摄一段1分钟内的短视频,内容包括:你演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简要介绍这首唱段的意义。
4. 与家人共同欣赏一段昆曲视频,写下你的观后感(不少于80字)。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排序:c → a → b → d
2. (1) 嫣 (2) 颓
3. (1) × (2) √ (3) ×
4. 简谱如下:
5 6 5 1 2 3 | 1 2 3 5 6 5 | 1 2 3 5 6 5 | 1 2 3 5 6 5 | 1 2 3 5 6 5 | 1 2 3 5 6 5
5. 从寂寞无聊 → 惊艳震撼 → 悲伤失落 → 感叹时光易逝(合理即可)
二、拓展提升
1. 表格参考:
| 项目 | 越剧 | 京剧 |
| 唱腔特点 | 柔美婉转,音色甜美 | 高亢激昂,节奏分明 |
| 服饰风格 | 色彩淡雅,绣工精细 | 金碧辉煌,装饰繁复 |
| 表演程式 | 动作细腻,注重眼神 | 手眼身法步俱全,程式化强 |
2. (示例)改写:我从未想过,原来这世间竟有如此多的花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绽放,可它们终究被遗忘在残垣断壁之间,如同我的青春,无人看见,亦无人珍惜。
3. (略,学生自主完成)
4. (略,学生自主完成)
板书设计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牡丹亭·游园》
主题:春色之美 · 心灵觉醒
人物:杜丽娘(旦角)
    春香(丫鬟)
音乐特点:
  ● 字疏腔繁 —— 一字多音,旋律悠长
  ● 散板节奏 —— 自由呼吸,情感流动
  ● 换气记号 —— “-”处需换气,保持连贯
剧种对比:
  │ 越剧:柔美婉转,如水般流淌
  │ 京剧:铿锵有力,似雷鸣电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富有诗意,借助“春色如许”引发学生共情,有效激活学习动机。
2. 采用“词义—画面—情感”三阶解读策略,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深度理解。
3. 创设“跨剧种演绎”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合作意识,课堂氛围活跃。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散板”节奏控制上仍显生涩,需增加专项训练。
2. 个别小组对京剧风格理解偏差,出现“硬唱”现象,需加强范例引导。
3. 作业设计虽丰富,但部分学生可能因技术限制难以完成视频任务,建议提供简易模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