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4.2《携手促发展》 教学设计课题 4.2 携手促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核心解决“中国如何应对机遇挑战、实现发展并带动世界发展”的问题,以“谋求自身发展”与“共享发展机遇”为两大主线,串联“发展原因-发展做法-参与规则意义-共享机遇路径”四大核心问题,既衔接国内“制造强国”“双循环”等战略,又关联国际“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实践,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国家担当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逻辑闭环。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高铁”“一带一路”等案例有基础认知,但对“专精特新企业”“双循环格局”等专业概念理解较浅;能感知中国的国际贡献,却难以清晰梳理“中国谋求自身发展”与“带动世界发展”的关联,且对“全球规则制定的意义”缺乏深度认知,需通过趣味视频、生活化案例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提升发展质量”“双循环”等发展战略,理解中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推动“一带一路”的合理性,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与大国担当的认同。 2. 道德修养:通过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案例,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道德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片面思维。 3. 法治观念:了解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实践,初步建立“全球规则意识”,感知国际合作中的法治逻辑。 4. 健全人格:理解“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学会全面看待中国对外开放与自身发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与国家“谋求发展”的关联(如支持创新企业、关注国际合作),树立“为国家发展、全球共赢贡献力量”的个人责任。重点 中国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原因与具体做法;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路径;中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意义。难点 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清“中国自身发展”与“带动世界共享机遇”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以“趣味悬念”开场,提问:“今天要给大家看一段‘太空竞争’的爆笑短片,看完大家思考:中国为什么不能失去‘太空时代’?不积极发展会有什么后果?” 播放短片后,进一步引导:“从‘海洋时代’的遗憾到‘太空时代’的竞争,背后藏着中国‘携手促发展’的核心逻辑,今天我们就解开这个逻辑密码。” 学生具体活动: 带着悬念观看短片,结合短片中“太空竞争”场景思考问题,自由发言分享观点(如“不发展会落后”“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初步感知“积极谋求发展”的必要性。 以“爆笑短片”打破课堂沉闷,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历史对比”(海洋时代vs太空时代),让学生直观理解“发展”的重要性,自然导入“携手促发展”的主题,同时铺垫“政治认同”素养。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1. 探究“为什么要谋求发展” - 教师具体活动: 结合导入短片,提问:“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看,中国为什么必须积极谋求发展?”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发展是解决国内问题的关键),补充新知(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总结“国内需解问题、国际需抢优势”的双重原因。 - 学生具体活动: 结合短片与旧知,小组快速讨论后发言,梳理“国内+国际”的发展原因,做好笔记。 2. 探究“怎样谋求自身发展” - 教师具体活动: 1. 对比“中国发展方式变化”(以前靠量、资源/劳动密集;现在靠智、技术密集),提问:“这种变化要求我们首先做好什么?”结合“专精特新企业”概念(专业、精细、特色、创新),总结“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补充“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2025年入列、2035年达中等水平、建国百年进前列)。 2. 呈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案例,提问:“这些行业能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总结“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动能”。 3. 结合48页“工程师制定国际标准”案例,拓展“高铁、物联网安全”等国际标准案例,提问:“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有什么意义?”总结“掌握话语权、保利益、拓市场,推动国际新秩序”。 4. 呈现“中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图”(2006年64%→2024年35.2%),提问:“依存度降低是不是意味着不开放了?”讲解“双循环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封闭,是联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明确其“提升经济水平、塑造竞争优势”的战略地位。 - 学生具体活动: 1. 对比发展方式变化,理解“靠量到靠智”的逻辑,记忆“专精特新”与“制造强国三步走”;分析新兴产业案例,提炼“培育新动能”的要点。 2. 解读“国际标准”案例,讨论并回答“规则制定意义”;观察依存度图表,结合教师讲解,理解“双循环”不是封闭,梳理“4点发展做法”(提质量、育新动能、参规则、建双循环)。 3. 巩固梳理 - 教师具体活动:带领学生快速回顾“发展原因+4点发展做法+规则制定意义”,用“‘质量’为核心,‘新动能’‘参规则’‘双循环’为支撑”的逻辑串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 学生具体活动:跟随教师思路,在笔记本上绘制简易知识框架,强化记忆。 第二部分: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1. 案例导入与探究 -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亚投行”相关视频,提问:“中国为什么要倡议成立亚投行?这体现了中国的什么理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共赢、带动他国发展”的核心。 - 学生具体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中“一带一路”的见闻(如中国帮他国建铁路),自由发言,提炼“大国担当、合作共赢”等关键词。 2. 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共享机遇” - 教师具体活动: 1. 呈现“空中丝路计划”“一带一路企业本土化”案例(89%本地员工、30万非洲岗位),提问:“这些案例体现了中国共享机遇的什么做法?”总结“坚持合作共赢理念,重视与相关国家合作,共建繁荣世界”,补充“一带一路意义”(开放举措、互利共赢、助发展中国家、促开放经济)。 2. 呈现中国发展数据(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30%增长贡献),提问:“中国发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引导学生总结“4个提供”(广阔市场、充足资本、丰富产品、合作契机)。 3. 梳理“共享机遇3点路径”(合作共赢理念、重视相关国家合作、4个提供),强调“自身发展与世界共享”的关联——中国发展越好,越能带动世界发展。 - 学生具体活动: 1. 分析“一带一路”案例,小组讨论后发言,提炼共享机遇的做法;倾听“一带一路意义”,做好补充笔记。 2. 结合中国发展数据,思考并回答“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最终与教师共同梳理“3点共享路径”,理解“自身发展与世界共赢”的逻辑。 3. 课堂总结 - 教师具体活动:用“4个问题”串联全课(为什么谋发展、怎么谋发展、参规则意义、怎么共享机遇),带领学生快速回顾核心要点,强调“自身发展是基础,共享机遇是担当”的逻辑。 - 学生具体活动:跟随教师“问题引导”,回顾并口头回应核心知识点,强化全课知识框架。 衔接旧知、结合短片,让“发展原因”不空洞,培养学生“从国内国际双维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为后续“发展做法”铺垫。 通过“对比、案例、图表”三重方式,让“发展做法”具象化,突破“重点”;针对“双循环”这一“难点”,用“依存度降低”的疑问引发思考,避免直接灌输,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健全人格)。 及时巩固新知,帮助学生理清逻辑,避免知识点零散,提升知识整合能力。 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的国际贡献,为后续“共享机遇路径”铺垫,同时强化“责任意识”。 以“具体案例+关键数据”为支撑,让“共享机遇”不抽象,突破“重点”;通过“案例推导结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身发展与世界共享”的关联,突破“难点”,同时树立“合作共赢”的道德理念(道德修养)。 用“问题式总结”替代“罗列式总结”,帮助学生主动唤醒记忆,巩固全课逻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本课以“视频+案例+图表”为核心载体,有效降低了“双循环”“专精特新”等概念的理解难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能较好掌握“发展做法”与“共享路径”,但部分学生对“全球规则制定意义”的理解仍停留在“说上话”,未深入到“推动公平秩序”,后续可补充“中国推动修改某国际规则”的具体案例,加深认知。 2. “自身发展与世界共享的关联”这一“难点”,虽通过案例引导,但仍有学生难以清晰表述,下次可设计“‘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发展”的小辩论(如“中国帮他国建铁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理解。 3. 课堂中对“个人责任”的渗透较少,仅在素养目标中提及,后续可增加“作为学生,如何为国家‘提质量、促创新’做贡献”的短提问(如“关注创新产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让“责任意识”落地,避免流于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