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5.1《走向世界大舞台》 教学设计课题 5.1走向世界大舞台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个人与社会、国家、世界”关系认知的延伸与升华。前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维护国家利益”等初中阶段基础内容,后启“青少年承担国家与世界责任”的成长要求,核心围绕“青少年如何走向世界”“怎样为世界添光彩”展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有对现实交往与虚拟生活的辩证探讨,也有对个人价值与世界发展关联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责任意识的关键一课,兼具实践性与思想性。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已具备“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基础认知,对“走向世界”的形式(如上网、看外国影视、旅游等)有亲身经历,能直观说出相关收获,学习起点较高。但学生认知存在两点局限:一是对“虚拟世界了解世界”的合理性缺乏辩证判断,部分学生可能认同“宅家靠手机知天下”,忽视现实交往与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对“个人为世界添光彩”的认知较模糊,多认为“贡献世界是名人、成年人的事”,未意识到普通小事的价值。此外,学生性格差异明显,部分内向学生更倾向虚拟交往,需结合其特点设计互动环节,引导主动参与。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识到个人与世界紧密相连,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内涵,认同青少年需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责任,树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意识。 2. 道德修养:学会在现实交往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合作,摒弃“逃避现实、依赖虚拟”的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交往习惯与生活态度。 3. 法治观念:本课暂不涉及核心法治知识点,侧重渗透“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交往中,遵守规则、守护自身与他人权益”的隐性法治意识,为后续法治内容铺垫。 4. 健全人格:辩证看待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克服“宅家依赖”可能导致的心理闭塞,培养开朗、主动的性格,提升面对困难时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责任意识:明确青少年“走向世界”不仅是开阔视野,更需承担责任;懂得从普通小事做起,主动提升个人素养,为世界发展贡献自身微小却重要的力量。重点 青少年走向世界的形式与意义;为世界添光彩的途径(从普通事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养)。难点 辩证理解“虚拟世界了解世界”的局限性,认同“在现实中走向世界”的必要性;树立“个人小事也能影响世界”的意识,克服“贡献世界与己无关”的认知偏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第一课核心内容,通过连续提问串联认知:“大家还记得初中第一节课,我们学过个人成长的‘脚步’吗?从走出家门,到步入学校、融入社会,再到关心国家发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接下来,我们的脚步该迈向哪里呢?”停顿等待学生回应后,引出本课主题——《5.1走向世界大舞台》,并说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我们会通过身边案例、讨论互动,一起读懂‘走向世界’的意义与方法”。 学生具体活动: 跟随教师引导,回顾过往所学内容,积极回应教师提问,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快速进入课堂状态。 通过“回顾旧知”搭建认知桥梁,降低新课学习的陌生感;以“提问引导”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走向世界”是个人成长的自然延伸,而非遥远话题,为后续新课教授做好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幕:多彩世界中的我 1. 环节1:梳理“走向世界的形式” - 教师具体活动: 承接导入,提出核心问题:“既然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大家平时是通过哪些方式‘接触世界’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待学生说出“上网冲浪、与外国友人交流、看外国电影书籍、留学、旅游”等答案后,补充其他形式(“除了大家说的这些,参加国际展览、比赛、夏令营,观看国际赛事等,也是走向世界的好方式”),并通过PPT或口头总结,明确“世界多彩,走向世界的形式也多样”。 - 学生具体活动: 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分享“接触世界”的方式,认真倾听教师补充内容,梳理出“走向世界”的多种形式,建立“身边小事即‘走向世界’”的初步认知。 2. 环节2:讨论“走向世界的收获与争议” - 教师具体活动: 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收获:“在这些‘接触世界’的经历中,大家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待学生说出“开阔视野、锻炼交往能力、增长知识面”等答案后,抛出争议问题:“有同学说‘我性格内向,喜欢宅家,躺着用一部手机就能知天下事,这样也能走向世界,不是挺好的吗?’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前后桌互相讨论,不仅要说出‘同意’或‘不同意’,还要说明理由;讨论结束后,我请2-3组同学分享观点。”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如“宅家久了,身体会有什么变化?”“一直靠手机交流,现实中遇到人还会说话吗?”);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待学生说出“不健康、不利于身体、不利于人际关系”等观点后,总结“宅家靠手机了解世界”的5点危害(①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容易造成心理闭塞;②逃避现实,影响身心健康;③不利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④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⑤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 学生具体活动: 主动分享“走向世界”的收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宅家靠手机走向世界是否可行”展开讨论,积极表达自身观点并说明理由;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自身想法,理解“宅家依赖”的局限性。 3. 环节3:总结“青少年走向世界的意义” - 教师具体活动: 基于前两个环节,先总结“青少年走向世界的正确做法”:“既然宅家依赖不可取,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要在现实中走向世界,重视现实交往,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还要主动承担责任、走向成熟。”接着,结合“冬奥会志愿者”案例提问:“大家还记得冬奥会期间的志愿者吗?他们大多是刚成年的孩子,做着基础保障工作,却格外认真,他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口语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答案后,总结“在交往中走向世界的意义”: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多种能力)、学会关爱与理解、赢得尊重与成长力量、理性解决困难、为国家和世界承担更多责任。 - 学生具体活动: 跟随教师总结,明确“走向世界”的正确做法;结合“冬奥会志愿者”案例,思考并分享志愿者的收获,理解“走向世界”对自身成长的深层意义,完成对“多彩世界中的我”的完整认知。 第二幕:我为世界添光彩 环节1:案例感知“普通人的世界贡献” - 教师具体活动: 以“身边普通人”为切入点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普通的人,却在为中国乃至世界做事,比如城市美容师、5G基站搭建者、铁路修建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中国公民为世界做贡献的例子?”待学生说出“维和部队、袁隆平”等答案后,补充具体案例细节:“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食问题;中国维和部队,为世界稳定出力;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解除了全球很多人疟疾的痛苦。”接着提问:“这些人做的事看似普通,却不可或缺,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不要小看个人力量,个人小事也能影响世界”的结论后,总结“为什么要为世界添光彩”:一是个人与世界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二是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员,所做之事可能影响世界发展。 - 学生具体活动: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中国公民为世界做贡献”的例子,认真倾听教师补充的案例细节,思考案例背后的道理,理解“个人与世界”的关联,纠正“贡献世界与己无关”的认知偏差。 环节2:探究“为世界添光彩的途径” - 教师具体活动: 基于“为什么”,过渡到“怎么做”:“既然个人力量很重要,那我们青少年该如何为世界添光彩呢?”首先引导学生得出第一个途径:“从身边普通事做起,做好自己的事,通过努力为人类发展、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比如认真学习、参与公益、爱护环境,都是在为世界添光彩。”接着,分享“林楷睿的故事”,重点强调“获奖者可获小行星命名、参与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细节,提问:“林楷睿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说出“要变优秀、提升自己”,进而总结第二个途径:“着眼未来,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并细化提升素养的3点方法: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有输入才有输出,肚子里要有货”);②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③增强社会责任感,观察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最后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创新”四个关键词总结,帮助学生记忆。 - 学生具体活动: 结合自身生活,思考“青少年能做的普通事”,积极分享;认真倾听“林楷睿的故事”,感受“优秀带来的价值”,梳理“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的方法,记住核心关键词,明确“为世界添光彩”的具体方向。 环节3:课堂小结 - 教师具体活动: 用“思维导图式”语言总结本课:“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走向世界大舞台》,分为两幕:第一幕‘多彩世界中的我’,我们知道了走向世界的形式多样、意义重大,也懂得了要在现实中走向世界,拒绝依赖虚拟;第二幕‘我为世界添光彩’,我们明白个人与世界紧密相连,要从普通事做起,还要通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创新’提升自己,为世界贡献力量。”总结后,以“希望大家课后能试着做一件‘走向世界’或‘为世界添光彩’的小事,比如读一本外国书籍、参与一次班级公益”收尾,为课后实践铺垫。 学生具体活动: 跟随教师总结,梳理本课核心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明确课后实践方向,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意识。 从学生“亲身经历”切入,让“走向世界”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为,降低认知难度,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后续“收获与争议”的讨论积累素材。 通过“分享收获”强化“走向世界”的积极意义;以“争议讨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辩证看待问题,而非被动接受结论;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内向学生参与讨论,同时聚焦“难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为后续“正确做法”的总结做好铺垫。 通过“总结正确做法”,回应前一环节的“争议”,形成“问题-讨论-结论”的闭环;以“冬奥会志愿者”这一贴近学生年龄的案例,让“走向世界的意义”更具体可感,突破“意义抽象”的认知难点,同时为第二幕“为世界添光彩”做好过渡。 从“身边普通人”到“知名人物”,案例由近及远,帮助学生逐步感知“贡献世界”的多样性,突破“难点”(个人小事也能影响世界);通过“案例+提问”,让“为什么要为世界添光彩”的结论自然生成,而非教师强行灌输,增强学生的认知认同。 将“为世界添光彩”的途径分为“当下(做普通事)”和“未来(提素养)”,符合学生“从现在到未来”的成长逻辑,让目标更具体、可执行;“林楷睿的故事”兼具吸引力与激励性,能激发学生“提升素养”的动力,四个关键词总结则简化记忆难度,突出重点。 通过“结构化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重点内容;布置“课后小事”,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如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本课优势: “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走向世界的形式”(上网、旅游),还是案例(冬奥会志愿者、林楷睿),均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尤其是“前后桌讨论”环节,有效调动了内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辩证理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旧知导入-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课后实践”的流程清晰,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核心素养目标也融入各教学环节,未出现“素养与教学脱节”的情况。 存在的不足: 一是“为世界添光彩的案例”中,“身边普通人”的案例(如城市美容师)讲解较浅,未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身边人做的贡献小事”,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仍觉得“贡献离自己远”;二是“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的方法讲解中,未提供具体的“如何丰富人文底蕴”(如读什么书、参加什么活动)的建议,部分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做起”。 改进方向: 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分享身边人贡献小事”的环节,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普通贡献”;补充“提升素养的具体做法”(如推荐适合初中生的国际书籍、社会实践形式),让目标更易落地;同时,可在课后增加“实践反馈”(如下次课分享“课后小事”的完成情况),强化知识的实践应用,进一步落实责任意识与健全人格的素养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