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少年当自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少年当自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5.2《少年当自强》 教学设计
课题 5.2少年当自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少年当自强”这一课时,聚焦青少年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培养爱国情怀、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教材通过引用总书记讲话、梁启超名言、历史案例、诗词赏析、时事播报等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自强的重要性,明确青少年应有的情怀和抱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提供指引。 本课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关键内容,承接了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认知,又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践行责任、提升素养奠定思想基础,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有一定的关注,但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认识不够深刻。 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求知欲,容易被榜样事迹、名言警句所感染。同时,他们对时事热点和国际事务有一定兴趣,这为培养全球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在理解“时代使命”“人类责任”等抽象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和生活实际进行引导。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总书记讲话和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和民族复兴目标的认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 道德修养:在赏析诗词、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高尚品格,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3. 法治观念:本节课内容虽不直接涉及法治知识,但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为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4. 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5. 责任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既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也要关注世界和人类的共同发展,增强责任担当。
重点 少年自强的重要性(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青少年应有的情怀和抱负(爱国情怀、全球意识、人类意识)。
难点 理解“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有不同责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相结合;践行“勇做时代弄潮儿”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 直接点明本节课主题:“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5.2 少年当自强”。 - 布置预习任务:“首先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预习课本,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不要忘了进行圈划标记,养成好习惯。” 2. 学生活动: -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规定时间内预习课本,圈划重点信息,尝试梳理问题答案。 简洁明了地导入课程,通过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初步感知,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讲授新课 1. 第一幕:少年强,中国强 - 教师活动: - 提出问题:“为什么少年要自强呢?少年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 引用总书记讲话:“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以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思考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 列举谭嗣同、林觉民、吴良镛的案例,提问:“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都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结合”。 - 总结青少年为什么要有理想有担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担当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青少年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重任;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少年接续奋斗。 - 引导学生思考“前行的路上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总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 学生活动: - 结合总书记讲话和梁启超名言,思考少年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积极发言。 - 分析谭嗣同等人的案例,理解不同时代青少年的使命与担当。 - 记录青少年要有理想有担当的原因,明确自身需要做好的准备,记住“勇做弄潮儿”。 2. 第二幕:青少年的情怀和抱负 - 教师活动: - 提出问题:“青少年为什么要有情怀和抱负呢?”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引导学生理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品格影响国家未来发展。 - 展示先秦、三国、明、民国等不同时期的诗句,提问:“大家从不同时期的诗句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列举更多相关诗词(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总结青少年对国家应有的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就要有爱国情怀……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 进行时事播报(我国青年在联合国会场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少年应具备全球意识:“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关心国内的发展,也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 播放视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提问:“从视频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理解:“需要我们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 总结青少年应有的情怀和抱负:对国家要有爱国情怀,对世界要有全球意识,对人类要有人类意识。 - 学生活动: - 结合梁启超的话,思考青少年要有情怀和抱负的原因,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 - 赏析不同时期的诗句,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分享自己知道的爱国诗词。 - 认真听时事播报,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内涵。 - 记录青少年应有的情怀和抱负,梳理知识点。 3. 课堂总结 - 教师活动: - 梳理本节课内容:少年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应有的情怀和抱负。 - 送给学生一段激励性的话,鼓励学生践行少年自强的要求。 - 学生活动: - 跟随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 聆听激励话语,激发自身奋斗的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权威论述和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少年自强的重要性和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诗词、时事、视频等多种素材,从国家、世界、人类三个层面引导学生理解青少年应有的情怀和抱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广阔的视野。 设计意图:对接中考考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通过激励性话语升华情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行动。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引用名言、列举案例、结合时事和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内容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少年自强的重要性和自身肩负的责任,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中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 2. 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有不同责任”这一难点时,虽然列举了谭嗣同等人的案例,但学生可能仍缺乏切身体会,后续教学中可结合学生身边的榜样或更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增强代入感。 3. 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分享观点时不够主动,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鼓励更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4. 对“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的讲解,若能结合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可以参与的具体行动,可能会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未来教学可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5. 整体来看,本节课教学流程顺畅,知识点讲解清晰,但在难点突破和学生参与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需在后续教学中不断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