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7.2《走向未来》 教学设计课题 7.2 走向未来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7课第2框,承接上一课时“回望成长”对初中三年的总结,聚焦“未来”核心,围绕“畅想未来的目的与方法、新时代的成长条件、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四大问题展开。既是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最终升华,也为学生毕业后面向高中、职校或社会的新征程提供价值指引,是连接校园成长与时代使命的关键内容,契合九年级学生“站在人生交汇点规划未来”的现实需求。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选择,对“未来”既有憧憬,也存在困惑(如不知如何规划、担心无法适应新环境),具备一定的时代感知力,但对“畅想未来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新时代赋予的条件”认知较浅。同时,学生已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分享个人想法,适合通过采访、案例分析、个人规划等活动,将个人未来与时代使命结合,明确成长方向。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新时代成长条件、明确青少年使命,认同“热爱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的价值取向,树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观。 2. 道德修养:在规划未来、思考与他人相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升尊重他人、坚守品德、勇于担当的修养,锤炼良好品行。 3. 法治观念:在“踏入社会实现自立”“学业深造”等规划中,间接渗透“依法做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为后续适应社会、践行法治奠定基础。 4. 健全人格:通过畅想未来、分析不同选择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培养直面困难的勇气、脚踏实地的心态,形成积极乐观、理性规划的健全人格。 5. 责任意识:明确畅想未来需兼顾个人与国家,在新征程规划中学会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主动担负青少年的时代使命。重点 掌握畅想未来的目的与方法;了解新时代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的条件;明确新征程上青少年担当使命、规划未来的具体做法。难点 理解“畅想未来需结合国家发展、世界繁荣”的内涵,避免仅从个人角度规划未来;将“担当时代使命”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未来规划与行动方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新时代好青年》视频,待视频结束后,提问“看完视频,大家有哪些感想?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待学生分享后,顺势抛出本课4个预习问题(畅想未来的目的、畅想未来的做法、新时代的成长条件、青少年如何担当使命),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视频内容与自身认知,主动发表感想; 倾听并记录预习问题,初步感知本课学习重点,为新课讲授做准备。 通过《新时代好青年》视频,快速唤起学生的时代共鸣,贴近“走向未来”的主题;以感想分享过渡到预习问题,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升课堂效率。讲授新课 活动1:小采访——谈新年愿望,明确畅想未来的目的 教师具体活动: 以“小采访”形式开启活动,提问“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要给自己许下这个愿望?”,邀请5-6名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回答; 待学生分享完毕,梳理回答中的共性(如希望提升自己、实现价值、帮到他人等),进而总结本课第1个问题:畅想未来的目的,一是丰富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延伸生命宽度与广度,二是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国家。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思考教师问题,结合个人新年愿望,主动参与采访分享;倾听他人愿望与理由,对比自身认知,跟随教师总结,明确畅想未来的核心目的。 活动2:析名人案例,掌握畅想未来的方法 教师具体活动: 展示鲁迅弃医从文、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案例,提问“这两个案例,给我们畅想未来带来了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后发言,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梳理畅想未来的4点方法:一是需有开阔视野,将个人爱好、需求与国家发展、世界繁荣、人类梦想结合;二是不仅要规划升学、职业,更要规划有意义的人生;三是既要憧憬未来,也要脚踏实地行动;四是既要理解个人规划,也要关切国家民族与人类世界发展,在学习实践中走向未来。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倾听名人案例,分组讨论案例带来的启示,主动代表小组发言;跟随教师梳理,记录畅想未来的4点方法,明确“个人未来”与“国家、世界”的关联,解决本课第2个问题。 活动3:议未来选择,总结新征程的成长条件与青少年担当 教师具体活动: 首先展示段落“我们生于伟大祖国,欣逢伟大新时代,国家与社会为我们成长创造了更广阔空间……”,提问“结合这段话与生活实际,大家觉得新时代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良好条件?”, 引导学生简单发言(如优质教育资源、广阔发展平台等),解决本课第3个问题;接着,聚焦“未来选择”, 提问“初中三年有收获也可能有遗憾,未来你会选择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还是直接踏入社会?并按对应要求梳理规划”,同时呈现不同选择的思考要点(如普高需思考“高中生活、同学相处、成熟方向”,职校需思考“学习任务、就业前景、学业深造”,踏入社会需思考“自立方法、可能困难及应对、继续学习途径”); 给予学生8分钟时间独立梳理,随后邀请不同选择的学生(每种选择2-3人)分享规划; 最后,结合学生的规划分享与新时代成长条件,师生共同总结:新征程上,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养,珍惜时代、担负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本课第4个问题。 学生具体活动:结合段落与生活,思考并发言,明确新时代的成长条件; 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按要求独立梳理规划; 主动分享个人规划,倾听他人规划与思考,跟随师生总结,明确新征程上青少年担当使命、规划未来的具体做法。 活动4:看升华视频+教师寄语,总结本课内容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升华视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待视频结束后,发表教师寄语:“走向毕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带着自信、带着憧憬,带着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祝福和父母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向未来进发!”; 随后,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核心内容(畅想未来的目的与方法、新时代的成长条件、青少年的使命担当),梳理知识逻辑,强化重点。 学生具体活动: 观看视频,感受视频传递的价值理念,认真倾听教师寄语,激发对未来的憧憬与动力; 跟随教师回顾本课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知识。 “新年愿望”贴近学生生活,让“畅想未来”从抽象变得具体,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学生自主分享推导结论,避免教师单向灌输,让学生更易认同和接受畅想未来的目的。 鲁迅、钱伟长是学生熟悉的名人,其案例具有说服力,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个人规划与国家需求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主动总结方法,加深记忆与理解。 先明确“新时代成长条件”,为后续“青少年如何担当”铺垫逻辑(“有条件更需担当”);让学生结合自身选择梳理规划,既让“担当使命”落地到个人实际,也帮助学生提前思考毕业选择,解决现实困惑;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强化青少年的使命意识,突破本课难点。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视频能进一步升华“走向未来”的主题,配合教师寄语,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最后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课内容,确保知识掌握扎实。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从“谈愿望”到“析案例”再到“规划未来”,活动设计层层递进,贴合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选择”的现实需求,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顺利解决四大核心问题,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2. 借助鲁迅、钱伟长的名人案例,以及不同未来选择的规划任务,有效突破“畅想未来需结合国家发展”“使命担当落地为行动”的难点,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两段视频的运用,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了课堂效果。 3. 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小组互助”环节,让选择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互相交流规划,拓宽彼此思路;同时,需关注部分对未来迷茫、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课后个别交流,帮助其梳理规划,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让课堂效果延伸到课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