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2.1《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学设计课题 2.1 推动和平与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承接“世界整体态势”的前置知识,又为后续学习“中国担当”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以“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为核心,通过历史数据、现实案例、国际行动与中国实践,层层拆解“为什么维护和平/消除贫困”“面临哪些阻碍”“怎样做”三大逻辑问题,既传递客观的国际形势认知,又渗透家国情怀与全球责任意识,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从“个人”到“国家”再到“世界”的递进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其认知与心理特点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一方面,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历史知识(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且通过新闻、短视频等渠道了解巴以冲突、贫困儿童等热点,对“和平”“发展”有直观但浅层的认知,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对“霸权主义”“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且易将“维护和平、消除贫困”等同于“国家/国际组织的事”,忽视个人责任,同时对敏感的国际议题缺乏理性分析能力,需通过具象案例、互动讨论逐步引导。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论断,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消除贫困中的坚定立场与实际行动,增强对中国外交理念的认可。 2. 道德修养:体会战争的惨痛代价与贫困的危害,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他人、关注全球贫困”的道德观念,摒弃冷漠心态。 3. 法治观念:了解联合国、核不扩散条约等国际规则与组织在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以规则解决争端”的法治意识,认识到国际社会也需“守规矩”。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个人能否为和平做贡献”等问题,培养理性看待国际形势的思维,避免极端认知,形成开放、包容且负责任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消除贫困不仅是国际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树立“从自身小事做起,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重点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掌握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阻碍因素及具体做法;明确当今人类共同的发展课题、阻碍发展的因素及消除贫困的途径。难点 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抽象概念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区分国际社会、中国、个人在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中的不同角色与作用;树立“个人与全球议题相关联”的责任意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教师具体活动 展示“跷跷板”主题图片(一端和平/战争,一端饥饿/富足),提问引导:“大家看这张跷跷板,一端是战争与饥饿,一端是和平与发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重心偏向哪一端?为什么?” 待学生发言后,总结学生观点,点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引出本节课课题——《2.1 推动和平与发展》,同时明确本节课核心关键词:和平、发展。 2. 学生具体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认知思考问题,主动举手分享选择及理由(如“选和平,因为战争会死人”“选发展,因为饿肚子太难受”); 跟随教师引导,明确本节课主题与核心关键词,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跷跷板”图片为具象载体,替代抽象理论导入,符合初中生“直观认知优先”的特点,降低学习门槛;通过开放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已有生活与认知经验,同时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新课教授铺垫逻辑起点。讲授新课 本节课新课教授围绕“和平”“发展”两大关键词展开,分两幕推进,每一幕均遵循“为什么—有哪些阻碍—怎样做”的逻辑,层层深入。 第一幕:维护世界和平 1. 环节1:探究“为什么要维护世界和平” - 教师具体活动: 1. 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核心数据对比表(参战国/地区数量、卷入人数、伤亡及经济损失),重点标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据(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5600余亿美元),结合图片展示战争中核武器幸存者的遭遇(癌症、白血病等后遗症); 2. 提问引导:“看完这些数据和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待学生发言后,总结得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战争让人类付出惨痛代价(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核武器带来毁灭性后果,人民是最大受害者,和平来之不易。 - 学生具体活动: 1. 认真阅读两次世界大战数据,观察核武器幸存者图片,直观感受战争危害,产生情感冲击; 2. 结合数据与图片,主动分享自身感受(如“太惨了,好多人失去生命”“原来中国抗战牺牲这么大”),并归纳战争的具体危害,理解维护和平的必要性。 2. 环节2: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 教师具体活动: 1. 抛出争议性问题:“既然和平这么珍贵,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分钟),邀请“会”与“不会”的代表分别发言; 2. 结合学生发言,分析“有利于和平的因素”(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成为共识)与“不安定因素”(展示巴以冲突新闻片段),进而梳理威胁世界和平的核心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重点强调“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不管目标是谁,都会伤害普通民众,破坏社会稳定,和我们追求的和平完全相反,是全人类的敌人。” - 学生具体活动: 1. 围绕“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展开简短分组讨论,结合已知热点(如巴以冲突)表达观点,锻炼理性思考能力; 2. 跟随教师引导,区分“有利于和平的因素”与“不安定因素”,准确识记威胁世界和平的各类因素,尤其理解恐怖主义的危害,形成对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客观认知。 3. 环节3:思考“怎样维护世界和平” - 教师具体活动: 1. 展示联合国总部“打结的手枪”雕塑图片,提问:“这个雕塑没有子弹,枪身还打了结,大家觉得它想表达什么?”,引出“以和平方式替代武力”的核心思路; 2. 从三个维度梳理做法:①国际社会(成立联合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派驻维和部队);②中国(坚持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不主动发起战争,做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③个人(针对“维护和平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的观点,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也能做贡献,如:认识和平珍贵、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遵纪守法、认真学习)。 - 学生具体活动: 1. 观察雕塑图片,主动解读其含义(“不要战争”“拒绝杀戮”),理解“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2. 参与“个人能否为和平做贡献”的辩论,明确自身在维护和平中的角色,梳理并识记国际社会、中国、个人三个维度的具体做法,突破“个人与和平无关”的认知误区。 第二幕:推动可持续发展 1. 环节1:探究“为什么要消除贫困,推动可持续发展” - 教师具体活动: 1. 展示“饥饿儿童”图片(蜷缩身子的孩子与远处的鹰),提问:“大家仔细看,图里的主体是一个孩子,他为什么会蜷缩着?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引出“饥饿与贫困”; 2. 呈现2024年全球饥饿数据结合非洲贫困地区图片(无温饱、无教育),提问:“这些人连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能谈发展吗?贫困会带来哪些问题?”; 3. 梳理核心认知:①当今人类共同的发展课题(消除贫困,让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②发展差距(世界经济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大,最不发达国家多集中在非洲);③阻碍发展的因素(贫困、战争、恶劣自然环境、落后教育、疾病、社会动荡),结合“巴勒斯坦孩子不想长大”的案例,强化“战争与贫困对发展的致命阻碍”。 - 学生具体活动: 1. 观察“饥饿儿童”图片,主动猜测背后原因,初步关联“贫困”; 2. 结合全球饥饿数据与非洲贫困图片,直观感受贫困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思考并分享贫困的危害(如“不能上学”“活不下去”“社会不稳定”); 3. 跟随教师引导,识记“人类共同的发展课题”“发展差距”及“阻碍发展的因素”,通过“巴勒斯坦孩子”的案例,深化对“战争与贫困关联”的认知。 2. 环节2:思考“怎样消除贫困,推动可持续发展” - 教师具体活动: 1. 呈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如千年目标“消除极端贫困”,2030目标“消除一切形式贫困”;千年目标“普及初等教育”,2030目标“优质公平教育”),提问:“对比两个目标,大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递进式减贫目标”的结论; 2. 展示案例材料:①中国精准扶贫图片(如乡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②东盟各国减贫经验(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特色做法),提问:“中国和东盟各国是怎样消除贫困的?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得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有效途径”; 3. 补充“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如国际援助、共享减贫经验),重点提及“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总结消除贫困的三大做法:①设立递进式减贫目标;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途径;③各国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同时明确“本节课核心大题为‘怎样消除贫困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平相关内容因敏感较少考查,帮助学生明确重点”。 - 学生具体活动: 1. 对比联合国两个发展目标,主动发现“递进关系”(从“极端”到“一切形式”,从“普及”到“优质公平”),理解目标的优化逻辑; 2. 阅读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减贫案例,思考并分享案例中的共同点(“结合自己的情况做”),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 3. 梳理并识记消除贫困的三大做法,明确本节课核心大题重点,完成知识的归纳与落地。 以“数据+图片”为支撑,用具象案例替代抽象说教,让学生直观体会战争的残酷,既衔接已学历史知识,又激发珍爱和平的情感,为后续认知“阻碍和平的因素”“维护和平的做法”奠定情感基础。 :通过争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避免“单向灌输”;结合当下热点(巴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威胁和平的因素就在身边”,而非遥远的概念,同时通过重点解读“恐怖主义”,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 以“打结的手枪”雕塑为切入点,让“维护和平的方式”更具象;通过辩论打破学生的认知偏差,明确个人责任,同时区分“国际—国家—个人”三个维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行动逻辑”,落实“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以“饥饿儿童”图片引发情感共鸣,再用数据强化“贫困的普遍性”,避免学生产生“贫困离我们很远”的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解读“阻碍发展的因素”,让抽象的“落后教育、恶劣环境”变得可感知,同时为后续“消除贫困的做法”做铺垫。 通过“目标对比”,让学生理解“消除贫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中国与东盟的案例,既突出中国担当,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又让“消除贫困的做法”更具实操性;明确核心大题重点,帮助学生聚焦学习关键,提升学习效率。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优势方面:本节课以“具象案例+数据+互动”为核心设计,通过跷跷板图片、战争/贫困案例、联合国雕塑等载体,将抽象的“和平与发展”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内容,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同时围绕“为什么—阻碍因素—怎么做”的逻辑推进,环节清晰,且每个环节均设置提问与互动(讨论、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单向灌输”,有效落实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尤其通过中国减贫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2. 不足方面:一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抽象概念的解读仍显浅显,仅结合“威胁和平的因素”提及,未通过具体案例(如某国干涉他国内政)进一步拆解,部分学生可能仍未完全理解;二是“个人为和平/减贫做贡献”的讨论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分享,且对“个人行动”的引导可更具体(如“如何正确看待国际热点,避免传播不当言论”);三是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发展”部分的案例解读节奏较快,部分学生可能来不及深入思考。 3.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补充1个“霸权主义”的简化案例(如某国以“人权”为由干涉他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适当延长“个人行动”的讨论时间,增加“个人行动案例分享”(如“节约粮食与减贫的关联”),让学生更明确“小事的意义”;优化时间分配,压缩“两次世界大战数据”的讲解时间,给“发展”部分的案例分析与思考留出更多空间,确保学生充分吸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