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1.1《开放互动的世界》 教学设计课题 1.1 开放互动的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九下开篇第一课第一课时,承接七上校园生活、八下社区生活、九上国家发展的内容,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世界”认知维度的延伸,是构建全球视野的关键起点。教材以“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为逻辑主线,结合生活案例与时政元素,将抽象的世界特征转化为具象认知,为后续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国家层面的政治认知,对“全球商品”“外国品牌”等有生活体验,但对“经济全球化表现”“文化多样性意义”等抽象概念理解较浅;同时,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辩论、分享等互动活动,不过对复杂现象(如经济全球化利弊)的辩证分析能力仍需引导,且易出现“崇洋媚外”或“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认知倾向。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当今世界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的特征,理解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树立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道德修养:学会尊重文化差异,摒弃极端文化态度,养成平等交流、包容多样文化的道德品质。 3. 法治观念:初步感知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关联,树立“开放不违规、合作守规则”的法治意识雏形。 4. 健全人格:通过经济全球化利弊辩论,提升辩证思维能力,避免认知极端,形成客观、理性看待全球现象的健全人格。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生活与世界发展的关联,树立“关注世界、参与全球交流”的个人责任意识,同时关注国家应对全球挑战的举措。重点 当今世界的三大特征(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意义;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难点 辩证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理解“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以“普通人的早晨”为场景,讲述“中国义乌大美”的生活片段(使用美国佳洁士、法国欧莱雅、中国海尔冰箱等多国产品),提问引导:“大美的早晨用到多个国家产品,这说明我们的世界有什么特点?”,随后引出本课主题——《开放互动的世界》,并明确预习任务(5分钟预习课本,圈画“当今世界特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相关答案)。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倾听生活案例,思考教师问题,随后按要求预习课本,圈画关键信息并标记疑问点。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学习兴趣;预习任务明确方向,培养学生“圈画标记”的学习习惯,为新课教授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幕:认识共同的家园——当今世界的特征 教师具体活动: - 组织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外国品牌”,补充“中国华为等品牌走向世界”的案例,总结当今世界“开放、发展、紧密联系”三大特征,强调“需熟记”; - 展示“贫富差距(大厦与贫民窟)”“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手势)”图片,解释概念,说明“封锁孤立、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困扰人类社会”; - 提问引导:“世界的这些变化,对国家和个人有什么影响?”,结合案例总结“影响国家发展(增加合作机会)、关联个人生活(世界事影响个人)”。 学生具体活动: 积极分享外国品牌案例,记录三大特征;观察图片理解世界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回答世界变化的影响,做好笔记。 第二幕:放眼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 . 教师具体活动: - 结合预习提问:“全球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答“经济全球化”),播放经济全球化科普视频,提醒学生“关注视频核心定义与案例”; - 视频后梳理:经济全球化定义(商品、劳务等全球流动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以“苹果手机生产(美研发、瑞摄像头、中组装)”为例,提问“美国为何不独立生产?”,总结“生产全球范围内完成”的意义(发挥优势、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 补充“义乌小商品销往全球”“全球购”案例,总结经济全球化另一表现“贸易全球范围内进行”,明确其意义(生产者销全球、消费者买全球); - 组织辩论赛:1/3/5组为正方(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2/4/6组为反方(弊大于利),给出3分钟准备、2分钟辩论时间;辩论后总结,结合“鞋子生产”“金融危机”案例,强调“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利:合作提效;弊:风险跨国传递),总体利大于弊、趋势不可逆转”; - 提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是什么?”,结合利弊总结“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保国家安全)”。 学生具体活动: 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思考苹果手机生产问题,记录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意义;分组参与辩论赛,积极发言;思考并回答我国的应对态度,整理笔记。 第三幕:共享多样文化——文化多样性 教师具体活动: - 展示“建筑(故宫、泰姬陵)、美食(巴西烤肉、中国饺子)、舞蹈(敦煌飞天、芭蕾舞)”图片/短视频,提问“这些内容说明世界文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答“多样性”); - 结合案例讲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世界文化活力源泉、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化交融激发活力); - 补充“电影刮痧(中西方对‘刮痧’的认知差异)”案例,提问“为何会有误解?”,总结“文化差异原因(自身文化视角判断事物)”; - 明确两种错误态度(排斥:夸大本土文化、歧视外来文化;盲从:崇洋媚外、否定本土文化),结合案例说明“不可取”; - 从“个人”“国家”层面总结正确态度:个人(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包容理解);国家(开放包容、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强调“不追求文化一致性,保留民族特色”。 学生具体活动: 欣赏图片/视频,思考并回答文化特点;记录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结合“刮痧”案例理解文化差异原因;区分错误与正确态度,圈画“优秀外来文化”“和而不同”等关键词,做好笔记。 第四幕:课堂检测与总结 教师具体活动: 呈现3道课堂练习题(开放世界理解、地球村认知、全球买卖对应知识点),逐题讲解,核对答案,结合题目回顾本课核心知识点(世界特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用“家园-经济-文化”逻辑梳理知识框架。 学生具体活动: 独立完成练习题,核对答案,结合题目回顾知识点,梳理本课知识框架,标记仍有疑问的内容。 通过“分享+案例”让抽象特征具象化,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用图片直观呈现世界问题,避免枯燥讲解;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世界-国家-个人”的关联认知。 视频辅助理解抽象定义,案例降低“生产/贸易全球范围”的理解难度;辩论赛激发学生思维,提升辩证分析能力,突破“经济全球化双刃剑”的难点;结合利弊总结态度,让学生理解我国举措的合理性,落实政治认同素养。 用视觉、听觉素材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文化多样性;案例辅助理解“差异原因”与“态度”,避免空洞说教;分层面总结正确态度,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同时纠正极端认知,落实道德修养目标。 通过练习题即时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知识框架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认知,巩固重点内容。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优势:以“生活案例+互动活动”为主线,贴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有效降低抽象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辩论赛、分享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兼顾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辩证思维、道德修养)的培养;课堂检测即时反馈,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不足:经济全球化辩论赛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对“双刃剑”效应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文化多样性部分,未预留学生分享“自身经历的文化差异事件”的时间,学生参与感可进一步提升。 3.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适当延长辩论或小组讨论时间,增加“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的环节;针对课堂检测中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课后通过简短习题或微课进一步巩固,确保学生扎实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