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1.2《复杂多变的关系》 教学设计课题 1.2 复杂多变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下《同住地球村》的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开放互动的世界”,从“全球特征、经济文化”延伸到“国际格局与国家关系”,是全球视野认知的深化与落地。教材以“变化中的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家关系-中国应对之策”为逻辑链,结合历史事件、时政案例与国际法知识,将抽象的国际局势转化为可理解的内容,既回应了“世界为何复杂”的疑问,也明确了“中国如何作为”,为后续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担当等内容搭建关键桥梁。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第一课时建立初步全球视野,对“多极化”“霸权主义”等词汇有零散时政认知,但对“世界格局演变逻辑”“国际竞争实质”等抽象概念理解较模糊;同时,学生关注新闻、思维活跃,能结合热点讨论国家关系,但易受片面信息影响,对“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中国外交态度”的认知缺乏系统性;此外,学生已具备基础的知识归纳能力,可通过预习、案例分析掌握核心知识点,但对“易混考点(如多极化是否形成、时代主题是否变)”的辨析能力需强化。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理解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及新型国际关系内涵,增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同。 2. 道德修养:认识到“合作互惠”“互利共赢”是国家关系的主流,摒弃“零和博弈”的错误认知,树立“共同发展”的道德观念。 3. 法治观念:初步了解国际法的适用对象与核心原则,明确国家间竞争与合作需遵循国际规则,建立“依法处理国际关系”的法治意识雏形。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世界格局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国家关系的“合作与竞争”,提升辩证看待复杂国际现象的能力,避免认知片面化。 5. 责任意识:明确中国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关联个人,树立“关注国际局势、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呼应国际竞争实质)”的个人责任意识。重点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积极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特点(合作、竞争、复杂多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推动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内涵。难点 理解世界多极化“是趋势而非已形成”;区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内涵;正确认识国家间“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开篇明确本课主题——《复杂多变的关系》,随后布置5分钟自主预习任务,清晰列出4个核心预习问题(世界格局变化的表现与多极化成因、多极化的积极影响、多极化下国家间的关系、我国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态度),提醒学生预习时做好圈画标记,标注疑问点。 学生具体活动: 明确预习目标,按要求自主阅读课本,围绕4个问题寻找答案,圈画关键信息,记录预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如“多极化的‘极’是什么意思”)。 直接明确学习主题,避免认知偏差;预习问题聚焦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带着目标阅读,培养自主学习与信息提取能力,为新课教授做好知识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 教师具体活动: - 以“历史回顾”为切入点,梳理关键事件(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北约华约成立→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提问引导:“结合历史与预习,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并补充成因(两极格局打破,美、欧、日、俄、中及国际组织成为重要力量中心); - 拆解核心概念“极”,明确“极指综合国力强、影响大的国家/国家集团”,对比“单极(一个力量中心)”与“多极(若干个力量中心)”,重点强调“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过渡期,尚未形成”,标注“选择题易考点,表述‘已形成’即错误”; - 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左右分栏”方式,结合案例讲解有利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力量均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中国首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与不利因素(不确定性增加、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威胁); - 通俗解释“三主义”:单边主义(特定大国单独挑战国际规则,如“漂亮国”相关行为)、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中保护本国产业)、霸权主义(大国欺辱小国,干涉他国内政),强调“三者均对世界和平发展不利,需明确其负面性质”; - 补充“金砖国家”案例,说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推动多极化、为世界经济供动力、促进共同发展),进而总结世界多极化的积极影响(国际力量相互依存又制约,难有国家独霸;利于协商解决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发展)。 学生具体活动: 跟随教师梳理历史事件,理解世界格局演变逻辑;记录“极”的定义及多极化“是趋势未形成”的关键考点;区分大变局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做好笔记;理解“三主义”的通俗内涵,标记其负面性质;结合金砖国家案例,总结多极化的积极影响,标注易混点。 第二幕:调整中的国家关系 教师具体活动: - 以“看图说话”引入,展示鉴真东渡、遣唐使、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案例,提问:“这些案例反映了国家间交往的什么趋势?”,引导学生答“交往日益频繁”,再补充“战争与冲突”的历史教训,说明“各国探索新互动方式的原因”,并总结调整国家关系的核心背景; - 聚焦“合作”:列举案例(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政治合作“中俄领导人会晤”、文化合作、安全合作“全球抗疫”),提问“案例中出现最多的词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合作是主流”,强调“只有合作互惠,才能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 过渡到“竞争”:介绍书上“相关链接”中的国际法,明确其适用对象(国家)与核心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等),说明“竞争需守规则”;再列举各国发展战略(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提问“各国为何制定这些战略?”,引出“国际竞争的实质”,用五角星标注重点——“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补充“国家间冲突”的时政案例(如近期部分国家局势),说明“国家间关系总体稳定,但存在风险,战略竞争或加剧”,总结国家间关系的关键词:合作、竞争、复杂多变,同时强调“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为了互利共赢”,可让学生截图记录核心观点; - 提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国该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回答,随后明确“中国之策”:顺势而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并拆解新型国际关系内涵(前提:相互尊重;准则:公平正义;目标:合作共赢),用五角星标注“重点背诵题”。 学生具体活动: 结合历史案例分析国家交往趋势,理解调整国家关系的原因;记录合作的案例与“合作互惠”的核心观点;学习国际法的关键信息,熟记“国际竞争实质”这一重点;结合冲突案例,总结国家间关系的三大特点,明确“互利共赢”的竞争理念,按要求截图;熟记我国的外交态度与新型国际关系内涵,做好背诵标记。 第三幕:课堂总结 教师以“逻辑框架”形式梳理本课核心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回顾:首先是“变化中的世界格局”,明确“向多极化发展(趋势未形成)”,掌握其成因、百年大变局的利弊、新兴经济体影响及多极化的积极影响;其次是“调整中的国家关系”,牢记“合作、竞争、复杂多变”三大特点,重点掌握“国际竞争实质(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最后是“中国之策”,背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内涵,同时重申易混考点(如多极化未形成、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确保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历史脉络串联格局变化,降低抽象认知难度;“左右分栏”清晰呈现利弊,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大变局;通俗解释“三主义”,避免概念枯燥;案例辅助理解新兴经济体影响与多极化意义,同时强化易考点,为后续做题铺垫。 历史案例与时政案例结合,让国家关系的“调整”更具说服力;“合作-竞争-冲突”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国家间关系的特点;重点内容用五角星标注、引导截图,强化记忆;明确中国之策,落实政治认同素养,同时呼应核心考点。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 背诵本课2个核心重点(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推动的新型国际关系内涵),下节课课堂抽查; 2. 结合本课知识,简要分析“金砖国家合作”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哪些积极影响(150字左右,要求结合案例与知识点,语言简洁); 3. 整理本课易混考点(如“多极化是否形成”“时代主题是否变”“单边主义与合作的区别”),制作1张简易笔记卡片,方便复习。教学反思 1. 优势:本课以“历史-现实-中国”为脉络,逻辑清晰,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量历史案例、时政案例与通俗解释(如“漂亮国”指代)结合,有效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考点(如国际竞争实质、新型国际关系)通过“五角星标注、截图、课堂抽查作业”等方式强化,落实知识目标;课堂检测即时反馈,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兼顾知识传授与应试能力培养。 2. 不足:在“世界格局演变”环节,历史事件梳理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学生可能未完全跟上格局演变的逻辑;“三主义”的区分仅靠通俗解释,未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自主判断,学生的主动思考参与度可进一步提升;课堂检测题目数量较少,对“多极化积极影响”“国家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等考点的覆盖不够全面,可能导致部分知识点的检测遗漏。 3.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简化部分历史事件的讲解(如仅聚焦“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多极化”核心节点),预留1分钟让学生自主梳理格局演变时间线;讲解“三主义”时,补充具体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判断“案例属于哪种主义”,提升主动思考能力;增加1-2道针对“多极化积极影响”“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练习题,扩大检测覆盖范围,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