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 2.2《谋求互利共赢》 教学设计课题 2.2 谋求互利共赢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应课程标准中“经济全球化”“世界发展趋势”相关内容),是“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的核心课时。前序课程已讲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本课在此基础上,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分析全球性问题、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延伸至国家与公民的实践路径,既衔接前期知识,又为后续学习“中国担当”奠定基础,是串联“世界发展”与“中国行动”的关键纽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实践意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其认知特点与学习基础呈现“两有两缺”:一是“有基础”,学生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对“全球变暖”“新冠疫情”“一带一路”等热点有初步认知,且前序课已掌握“经济全球化”等概念,能理解“国与国联系紧密”的基本逻辑;二是“有兴趣”,对跨国援助、国际峰会等具象事件兴趣浓厚,乐于参与讨论、分享观点;三是“缺深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原因等抽象概念,难以形成系统认知,易将“国家合作”简单等同于“互相帮忙”;四是“缺实践”,虽认可“合作重要”,但对自身作为公民如何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缺乏具体、可行的思路,存在“理念与行动脱节”的问题。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正确性,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如一带一路、G20峰会),树立“中国与世界共发展”的观念。 2. 道德修养:通过分析全球性问题、国际冲突案例,学会关怀生命、尊重他人命运,培养包容、互助的道德品质,摒弃“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 3. 法治观念: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明确国际合作需遵循共同准则,初步树立“全球治理需共同遵守共识”的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讨论“全球贸易与就业”“跨国援助”等话题,学会辩证看待国际问题(如不认同“自我封闭保就业”的片面观点),避免极端思维,形成开放、理性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国家、公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既树立“关注世界发展”的全球责任意识,也培养“立足本国公益、提升自身能力”的实践责任意识。重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难点 国家层面“五个坚持”(对应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关联;初中生如何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短视频,提问引导; 2. 板书课题“谋求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本节课核心: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展开。 2. 学生具体活动: 1. 观看视频,结合自身认知思考问题,同桌间先简单交流;2. 随机举手分享观点 3. 明确本节课学习方向,快速梳理“三个核心问题”。 通过具象化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的必要性”,为后续讲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做好铺垫,同时快速聚焦本节课核心目标。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全球性问题,理解“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具体活动: 呈现“独行快,众行远”“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等古语,标注“考试重点”,提问:“这些古语共同体现了什么理念?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举例说说‘合作’的重要性”; 衔接前序知识:“之前我们学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意味着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梳理全球性问题:结合教材,逐一讲解“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恐怖主义、全球变暖”等问题,强调“这些问题关系人类生存,无国家能单独承担”; 举例对比:以“美国躺平抗疫引发抗议”为例,分析“事不关己、推诿责任”的危害,总结“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4点原因,板书核心要点,要求学生在教材对应位置标记。 学生具体活动: 齐读古语,思考并回答“合作”理念,举例(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运动会接力赛”); 回顾前序知识,回答“各国联系空前加深”; 倾听教师讲解,在教材上圈画全球性问题,补充笔记; 4. 分析“美国躺平抗疫”案例,理解“推诿责任”的危害,跟随教师梳理“构建原因”,核对教材笔记,标记重点。 第二部分:解读内涵,明确“要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具体活动: 提问过渡:“既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选择,那我们要构建的‘共同体’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解内涵:结合教材,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兼顾他国关切,促进共同发展”,重点拆解“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5个目标,说明“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关联中国行动:呈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图片,讲解中国的实践,引导学生在教材24页标记“中国做法”(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标注“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选择题考点”。 学生具体活动: 带着问题倾听,在教材上圈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定义; 记忆“5个世界”内涵,用“关键词法”快速背诵(如“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 3. 观看图片,理解中国的具体行动,在教材24页补充笔记,标记选择题考点。 第三部分:分层实践,掌握“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具体活动: 探究国家层面:提问“中国在行动,其他国家该怎么做?”,梳理“五个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共建共享-安全、合作共赢-繁荣、交流互鉴-包容、绿色低碳-美丽),明确“五个坚持对应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5个层面”,结合“全球贸易与就业”的探究题,引导学生讨论:“女同学说‘减少进口保就业’,男同学说‘合作共赢增就业’,你赞同谁?为什么?”,总结“国家需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开放包容发展”; 探究公民层面:1. 呈现“中国与各国互相救援”图片,提问“为什么要互相救援?”,引导学生回答“相互信任、守望相助”;2. 呈现“小虫想参与跨国援助”的案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赞同宁宁‘学好外语登网站’,还是司徒博士‘先做国内公益’?你有其他建议吗?”,邀请小组代表分享; 梳理公民行动:结合教材26页“方法技能”(标记考试重点),总结3点公民做法——树立全球意识、参与文化对话、学好外语与国际规则,要求学生标记“18题第三问考点”; 4.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1个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2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怎么做;3个主体:世界各国、各国人民、青少年),快速巩固知识。 学生具体活动: 倾听教师讲解“五个坚持”,理解“五个坚持”与“5个世界”的关联,参与“全球贸易”讨论,举手分享观点(如“赞同男同学,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合作才能共赢”); 观察救援图片,回答“互相救援”的原因; 小组讨论“跨国援助”案例,梳理观点,小组代表发言(如“先做国内公益,等外语、能力够了再参与国外援助”); 4. 圈画教材26页“方法技能”考点,跟随教师总结公民做法;5. 快速回顾本节课核心知识,强化记忆。 以古语为切入点,兼顾考试重点与文化渗透,让学生从“个人合作”过渡到“国家合作”,降低认知难度;通过“前序知识衔接”,构建知识体系;结合案例对比,让“构建原因”更具说服力,避免抽象讲解,同时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提炼观点”的能力。 通过“问题过渡”衔接前后内容,保持课堂逻辑连贯;拆解“5个世界”内涵,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核心,降低记忆难度;结合中国实践,让抽象内涵落地,同时渗透“政治认同”素养,让学生感知中国担当。 从“国家”到“公民”分层讲解“怎么做”,符合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规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突破“初中生如何实践”的难点;结合考试重点标记,兼顾知识掌握与应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健全人格”。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优点: 课堂逻辑清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衔接前序知识,形成完整知识链,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 案例与热点结合紧密(如巴以冲突、一带一路),且多采用具象化素材(视频、图片、古语),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兼顾“核心素养”与“应试需求”,既通过讨论、案例渗透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又明确标注考试重点、考点,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4. 注重学生参与,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举手分享等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不足: 对“国家层面五个坚持”的讲解稍显仓促,部分学生可能未完全理解“五个坚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对应关系,后续可增加“连线题”互动,强化关联; 公民实践环节,虽讨论了“跨国援助”,但未提供具体公益平台案例(如国内公益组织名称、正规跨国援助网站),部分学生仍可能“不知如何行动”,后续可补充具体平台,让实践建议更落地; 3. 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小结环节未预留时间让学生自主复述核心知识,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可能未完全巩固,后续可调整各环节时间,增加1-2分钟学生自主回顾时间。 改进方向: 后续教学中,针对“五个坚持”的关联问题,设计简单互动(如“将‘坚持绿色低碳’与‘清洁美丽的世界’连线”);补充具体公益资源(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优化时间分配,在小结后增加“随机提问复述”环节,确保不同基础学生都能掌握核心知识,进一步实现“理念与实践”“知识与素养”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