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口耳目手足》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口耳目手足》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一上《口耳目手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认读“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能说出5个生字对应的身体部位及基本功能,并组出2-3个相关词语(如“口罩”“耳机”)。
2.通过“故事识字”“转盘游戏”“动作联想”等活动,掌握“字-部位-功能”的关联记忆法,提升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身体部位的重要性,养成“上课认真听、发言大声说、用眼要保护”的课堂习惯,激发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准确认读“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声调。
2. 规范书写“口”字,掌握“横折”笔画的写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为“口、耳、目、手、足”组出符合语境的词语(如“目录”“手足”),并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游戏破冰
1. 游戏名称:“指令模仿秀”
规则:教师口述身体动作指令(“张大嘴巴”“摸耳朵”“指眼睛”“拍手”“跺脚”),学生仅做动作不发声,比谁反应最快。
互动:完成后带领学生用“棒棒棒,我最棒”口令自我鼓励,快速聚焦课堂注意力。
二、图文结合:
认读生字
1. 情境观察:出示课文插图,提问“小美、小丽、小刚在花园里做什么?”,引导学生自然关联“看、指、说、听、站”等动作,引出“口耳目手足”5个身体部位。
2. 故事识字:播放自编小故事《花园里的小对话》,同步PPT中生字(如“小刚用‘耳’听小美说话”“小美用‘口’夸花美”),让生字随情节自然出现。
3. 精准认读: 逐字领读,重点纠正“口、耳、手”的三声(用“手势拐个弯”辅助记忆),“目”的四声(强调“声音往下落”)。
转盘游戏:邀请学生上台转动生字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字,对应列的“小火车”齐读,教师用“火车开得稳”“声音真洪亮”等点评激励。
三、形义联动:
理解字义
1. 象形字溯源:用动画展示“口(像张开的嘴)、耳(像耳朵轮廓)、目(像横放的眼睛)”的古文字演变,让学生直观感受“字如其形”。
2. 功能联想:以“问题链”引导思考:“口”能做什么?(说话、吃饭、唱歌)→ 延伸“上课回答要大声”;“耳”能帮我们?(听课、听故事)→ 强调“上课用耳认真听”;“目”的作用?(看书、看黑板)→ 加入“20分钟远眺保护眼睛”小贴士;“手”和“足”呢?(手写字、足走路)→ 结合“小手放桌面”“小脚并拢坐”的课堂纪律。
3. 快速抢答:教师说“嘴巴”,学生齐答“对应‘口’”,并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强化“字-部位-功能”的关联。
四、生活拓展:
应用生字
1. 组词寻宝:
示范:从“魔术袋”中摸出口红、口罩,引导学生说出“口”相关词语;再让学生自主列举“耳(耳机、木耳)”“目(目光、目录)”的词语,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组合作:4人一组,讨论“手(手心、拍手)”“足(足球、走路)”的组词,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用“词汇小达人”表扬。
2. 游戏巩固:
3. 炸弹游戏:设定“足”为“炸弹字”,PPT随机闪现生字,读到非“足”字时大声读,读到“足”时喊“嘭”并拍手,活跃课堂氛围;
动作举卡:教师做“眨眼睛”“摸耳朵”等动作,学生快速举起对应字卡,检验掌握程度。
五、书写指导:
学写“口”字
1. 谜语激趣:“能吃又能说,人人都有它——打一字”,引出要写的“口”字。
2. 笔画教学:用“铁丝变变变”演示“横折”(先直再弯),带领学生书空3遍,强调“横要平,折要顿”。
3. 书写规范:示范:在田字格中书写,强调“口”要写在中间,左右竖稍往里斜,上宽下窄;
练习:提醒学生保持“一拳一尺一寸”姿势,教师巡视纠错,挑选优秀作业展示,用“小小书法家”盖章奖励。
六、总结作业:
延伸课堂
1.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齐读“口耳目手足”,回顾每个字的部位和功能,用“今天我们认识了身体的5个‘小帮手’”总结。
2. 分层作业:
基础任务:回家和家长玩“我说你指”游戏,说说每个部位的作用。
拓展任务:观察家里的物品,找找还有哪些带“口、耳、目”的词语(如“窗户”“眼镜”)。
2. 欢乐收尾:播放《幸福拍手歌》,替换歌词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张张嘴(口),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手)”,在歌声中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游戏+情境”为主线,基本达成了识字、理解字义的目标,学生在“转盘认读”“炸弹游戏”中参与热情高,能快速关联“生字-身体部位”。但也存在可优化之处:一是象形字教学可更具象,如讲“手”的古文字时,可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出字形,而非仅靠动画展示,能进一步强化“字如其形”的认知;二是组词拓展时,部分学生对“目录”“手足”等抽象词语理解较浅,下次可结合实物(如展示书本目录)或图片辅助,降低理解难度;三是书写指导时间稍紧,个别学生“口”字的“横折”顿笔不明显,后续需预留更多时间一对一纠错。
整体而言,课堂互动有效,但需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教学细节更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