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秭归一中高二年级10月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门多萨:你着手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什么是你的创作初衷
马尔克斯:我要为我童年时代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
门多萨:许多评论家说,你这部作品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隐喻或讽喻。
马尔克斯:不是这么回事。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你知道,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境况悲惨的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瞥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门多萨:评论家总会在你的作品里找到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
马尔克斯:评论家和小说家完全相反,他们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
门多萨:一谈到评论家,你总是充满嘲讽的口气,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评论家
马尔克斯:因为他们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冒着大放厥词的危险,承担解释《百年孤独》之谜的全部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什么一本正经的作品,书中有很多给最亲密的朋友的暗号,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发现。
我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位评论家看到书中人物加夫列尔带着一套《拉伯雷全集》前往巴黎这样一个情节,就认为发现了作品的关键。这位评论家声称,有了这个发现,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所有无节制的、极其夸张的表现都可以得到解释,原来都是受了拉伯雷的文学影响。其实,我提到拉伯雷的名字,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结果不少评论家都踩上了。
门多萨:评论家高谈阔论我们可以不加理会。不过,你这部小说倒不仅仅是你童年时代的艺术再现。有一次,你不是也说过,布恩迪亚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
马尔克斯: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代价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至今,在我们中间,“健忘症”仍然存在。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门多萨:请问,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出何处?
马尔克斯: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爱。在我这部小说里,人们会看到,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是布恩迪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唯一因爱情孕育出的后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我认为,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门多萨:我不想再问你别人问过你多次的问题,即为什么书中出现那么多的奥雷里亚诺,那么多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因为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极富拉丁美洲特色的命名方式。我们祖祖辈辈名字都大同小异。你们家的情况就更加出奇,你有一个兄弟,名字跟你一样,也叫加夫列尔。不过,我倒想知道,要区分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有无规律可循?什么样的规律?
马尔克斯:有一条非常容易掌握的规律,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亚诺们则否。只有一个例外,即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这一对孪生兄弟,也许是因为他们俩长得完全一样,从小就给搞混了。
门多萨: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聩的总是男子,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
马尔克斯:我认为,妇女们支撑着这个世界,以免它土崩瓦解;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会问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
门多萨:看样子,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族的延续,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也许,这就是乌尔苏拉·伊瓜兰特别长寿的原因所在吧?
马尔克斯:是的。早在内战结束之前,她已年近百岁,应该归天了。但是我觉察到,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只有等后面的情节无足轻重时,她才能死。
门多萨:我猜想,你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总有些人物偏离了你的创作初衷,你能举个例子吗?
马尔克斯:可以。桑塔索菲亚就是其中一例。在小说里,她一发现自己患了麻风病,就应该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立即不辞而别,走出家门。尽管这个人物的性格基础是忘我的牺牲精神,这个结局让人觉得还算真实可信,我还是进行了修改。那样写太悲惨了。
门多萨: ?
马尔克斯:就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来说,有三个人物完全背离了:奥雷里亚诺·何塞,他对他的姨妈阿玛兰坦产生了强烈的热情,这使我大为惊讶;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我原来打算把他写成香蕉工会的领袖,但并未如愿以偿;还有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竟从教皇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跟本书其他部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门多萨:创作这部小说时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刻?
马尔克斯:开头。我十分吃力地写完第一个句子的那一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非常心虚,不禁自问:我下面不知会写出什么玩意儿来呢。事实上,当我写到在一片丛林之中发现了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时,我觉得这本书无论如何也写不下去了。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我的创作便犹如江水奔流,一泻千里,而且心情也变得非常愉快了。
门多萨:这部小说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定会被评论家们(当然是指你厌恶的那些评论家)忽视。你看,哪些特点会被他们忽视?
马尔克斯:他们忽视了这部作品极其明显的价值,即作者对其笔下所有不幸的人物的深切同情。
门多萨:你认为,谁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读者?
马尔克斯:我的一位苏联女友看到一位上了岁数的妇女手抄我这本书,而且很明显是从头抄到尾。我的女友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位妇女回答说:“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谁真的疯了:是作者还是我。我认为,唯一的办法是重新把这本书写一遍。”我想不出比这位妇女更好的读者了。
门多萨:《百年孤独》的成功是否使你非常惊讶?
马尔克斯:是的,非常惊讶。
门多萨:但是你对弄清楚这个秘密并不感兴趣?
马尔克斯:是的,我不想知道。我认为,搞清楚为什么我的一本我估计只有几个朋友会看的书会像热香肠一样到处出售,是危险的。
(摘编自《番石榴飘香·〈百年孤独〉》,三联书店1991年版)
【注】本文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著名传记小说家兼记者 P. A.门多萨的谈话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尔克斯提及妹妹啃泥巴、外祖母酷爱占卜等童年往事,是为了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家族成员的荒诞。
B.马尔克斯认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源于缺乏爱,唯一因爱诞生的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象征家族的希望。
C.门多萨提出区分作品中众多同名人物是否有规律可循的问题,意在探究文本细节背后作者的创作意图。
D.门多萨与马尔克斯谈及创作最困难的时刻,意在探讨创作瓶颈期是否会催生作者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思考。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尔克斯认为女性总是竭尽全力支撑世界,男性则只知一味推倒历史,此评价暗含对两性社会角色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B.马尔克斯评价手抄全书的妇女为“最好的读者”,肯定了这位妇女探究作品的精神,也委婉表达了对部分评论家的否定。
C.马尔克斯在对谈中不时展现出他用语的幽默诙谐,如“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
D.马尔克斯认为弄清楚作品畅销的秘密是危险的,因为他担心作品商业价值会掩盖文学价值,导致读者不再关注作品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8个字。(3分)
在文学评论课上,同学们整理马尔克斯对评论家的看法:评论家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在作品中寻找 ① ,而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评论家将书中人物携带《拉伯雷全集》的情节过度解读,而作者本意只是 ② ;评论家忽视了《百年孤独》中 ③ 这一极其明显的价值。
4.根据上下文,文中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并阐述理由。(4分)
5.马尔克斯认为“布恩迪亚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 托尔斯泰
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可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急不可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看守走到他们跟前。
“你闹什么!怎么可以这样……”
玛丝洛娃垂下眼睛,把她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
“我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是您的事。我什么也不需要您帮忙。我对您说的是实话,”玛丝洛娃说。“唉,我当初为什么没死掉哇?”她说到这里伤心得痛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玛丝洛娃的眼泪也引得他哭起来。
玛丝洛娃抬起眼睛,对他瞧了一眼,仿佛感到惊奇似的,接着用头巾擦擦脸颊上的眼泪。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注: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48章,草婴译,有删改。教材节选部分为第一次探监。】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欲言又止,语意未尽,说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口头上的道歉并不在意,希望他最好能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自己。
B. 玛丝洛娃两次说道“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这是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人格感情的指责与控诉。
C. 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醉酒的状态下,其实是为了让她无所顾忌地宣泄压抑已久的痛苦和悲愤之情。
D. 文末写她“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现实生活的痛苦让她无法“复活”,只能选择用酒精暂时地麻醉自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章开头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观察玛丝洛娃的脸庞,写了她脸上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表现他的怜惜之情。
B.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饱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囚徒明肖娃母子,这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厚道和善良。
C. 文末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的劝告,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的内心追求,也反衬了玛丝洛娃对人格尊严的坚贞执着。
D.文章在描述二人会面的场景时,主要借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方便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8. 选文中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且在小说中二人最终也未走到一起。请联系选文与所学内容分别分析玛丝洛娃两次拒婚的主要原因。(6分)
9.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材料三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孟尝君所宾客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节选自苏轼《孟尝君宾礼狗盗》)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夜A为狗B以入秦宫C臧中D取E所献狐白裘F至G以献H秦王幸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 “脱于虎豹之秦”,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句式类型相同。
C. 尚,崇尚,喜好。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相同。
D. 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持饭比之”“客惭自刭”等细节,展现了孟尝君平等待人的品行,这是士人多归附他的原因之一。
B. 孟尝君在秦国被扣押,先后仰赖食客伪装成狗盗取狐白裘及学鸡打鸣骗开关门,最终逃出秦国。
C. 司马光认为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批判了孟尝君养士是为私利,博取自己的虚名。
D. 四篇材料均围绕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展开,《史记》侧重于叙事,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批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2)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1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王安石与苏轼对待孟尝君养士的评价有何不同。(4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是年冬天,长安发生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李儋,字元锡(一说李儋与元锡为两个人),韦应物的诗交好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即景生情,花开花落中勾起对与友人分别一年的感慨,流露出时光易逝、别后萧索之感。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前途未卜,亦指国家形势动荡。诗人面对黯淡春光,心事沉重,满怀忧愁,难以成眠。
C.尾联诗人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友人早日来访畅叙友情之意,点明寄诗的用意。
D.全诗语言平白晓畅、质朴浅切,不用华丽辞藻却能真挚动人。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律诗的形式之美。
16.本诗颈联和杜甫《登高》诗的尾联,都呈现了诗人某种矛盾的心理,请对二者作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碣石”本是山名,后来逐渐演变成古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
(2) 《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讨论水、月时感慨“ , ”,可视为对古人坚守廉洁、不贪非分之财的文艺性概括。
(3)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运用借喻修辞的经典之作,唐诗中还有很多运用此种手法的名句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1)所谓写作,正是一场艰辛而迷人的直觉重建之旅。
(2)我们写作的起点,都是一套由成长、阅读和性格塑造的“出厂设置”,一种“模板化”的直白流露。比如新手写悲伤,本能就落向“泪流满面”;写快乐,第一反应准是“心花怒放”。我初学写作时,写失去亲人的悲痛,就翻来覆去用“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泪如雨下”这类词,生怕别人感受不到我的痛苦。有次请教一位作家,我把稿子递过去。他没有直接评判,只平静地讲起一个故事:“我母亲走时,我父亲一滴眼泪都没掉。他只是默默地把母亲最爱穿的那件毛衣拿出来叠了三遍,叠得比平时任何一次都更整齐。”那个瞬间我很感羞愧。原来,真正的悲伤不是( )的情绪宣泄,而是巨大的克制。那次谈话修正了我的写作直觉:好的表达,要绕开“大词儿”,去寻找独属于某个瞬间的、带着体温的动作。
(3)但写作的直觉重建,远不止告别陈词烂调这么简单。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免不了走过一段弯路:为了显得文采蜚然,恨不得把所有修辞都塞进文章里。直到读到汪曾祺写葡萄:“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如此直白的话,就像老农蹲在田埂上唠家常,偏把葡萄那股不管不顾的野劲儿写活了。这时才惶然,所有写作者都得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级的简单的过程。最初的简单是能力溃乏,只能凭原始直觉;后来学会了技巧,开始堆砌辞藻;最终会发现,洞悉所有复杂之后,我们选择的,还是最朴素、最精准的那句。
(4)最后,写作会成为你的第一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写作就变成了你思考世界、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也就是“万物皆可写”。你的直觉已经被彻底重塑,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心灵,都成了一位写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灵。
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声嘶力竭 B.痛哭流涕 C.痛心疾首 D.呼天抢地
19.根据提示,完成表格。(4分)
引号的作用 举 例
① “出产设置”
强调 ②
③ “大词儿”
④ “我母亲走时……”
20.文中第(3)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2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加以改正。(2分)
21.根据文段内容,为“写作的直觉重构”下定义,不超过 50 字。(4 分)
22.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最能体现“更高级的简单”这一写作境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5 分)
A.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上落下来。
B.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C.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大量寒鸦聚集之后,很快就会成为一座死寂的空城。
D.无论如何,春天来了。河水暴涨,大地潮湿。
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致知在格物”是古代学者关于求知的重要观点,指通过观察和探究事物本身来获得真知识,这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求知方式。然而,当今的很多年轻人遇到问题直接用搜索引擎或直接向AI提问,知识仿佛唾手可得。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格物”是否还是“致知”的必要途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10月月考参考答案
【阅读一】
1. C 【解析】 A项,“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家族成员的荒诞”错误,马尔克斯提及童年往事,是为了说明创作是“艺术地再现童年时代的世界”,并非“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家族成员的荒诞”,这是评论家可能过度解读的内容,不符合马尔克斯本意。B项,“象征家族的希望”错误,文中仅提到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是“唯一因爱情孕育出的后代”,并未说其“象征家族的希望”,属于无中生有。D项,“探讨创作瓶颈期是否会催生作者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思考”错误,门多萨谈及创作最困难的时刻,是为了了解马尔克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而非“探讨创作瓶颈期是否会催生作者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思考”,原文未体现这一关联。
2. D 【解析】 D项,“担心作品商业价值会掩盖文学价值”理解错误。马尔克斯是担心自己受商业因素影响,背离创作纯粹性,而非担心作品商业价值会掩盖文学价值,影响读者关注内涵。
3. ①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 ②给最亲密的朋友的暗号
③作者对作品中所有不幸人物的深切同情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1)问题:有没有哪个人物最后写得完全背离了你的本意(或:初衷/构思) (2分,意思对即可)
(2)理由:该问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人物塑造偏离创作初衷的话题,引出下文对于作品中完全背离作者本意的人物的解说,推动对话深入。 (2分,意思对即可)
5. ①集体失忆的现象。布恩迪亚家族患有“健忘症”,家族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会逐渐被淡忘;拉丁美洲的历史是注定要被人遗忘的,如“香蕉工人惨案”等重大事件也逐渐被遗忘了。
②奋斗无果的共性。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与拉丁美洲的历史一样,是一系列代价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 (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二】
6.A 【解析】A“希望他最好能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自己”错。玛丝洛娃的意思是不需要聂赫留朵夫所谓的赎罪,二人像以前一样不再产生任何牵扯最好。
7.C 【解析】C“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的内追求”错。对话中“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等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
8.(1)选文中的拒婚:①玛丝洛娃认识到自己与聂赫留朵夫地位悬殊,且无法原谅他曾经抛弃自己,因此断然拒绝他的求婚;②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所以愤然拒绝。(2点4分)
(2)最终拒婚:这是玛丝洛娃作出的自我牺牲,因为害怕自己的身份会给他带来不幸。(2分)
9.(1)通过称呼的变化等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开始称呼聂赫留朵夫为“您”,写出玛丝洛娃内心对他的排斥,刻意拉开距离;后来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自己结婚时转为“你”,表现出内心的激动与愤怒,已无心维持刻意的称呼;最后冷静下来又转为“您”,再次拉开距离,表现出对自我人格尊严的坚定维护。
(2)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现心理变化。如文中玛丝洛娃在面对聂赫留朵夫时从“不停地微笑”“垂下眼睛笑笑”到“脸都变色了”“霍地站起来”等一系列神态与动作的改变,生动地表现出她由礼貌性的应付到难以克制的悲愤与排斥的变化。
(3)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最后一段直接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表现出了她在清醒与堕落之间来回挣扎的变化过程。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注意要在具体分析时体现出“变化过程”。)
【阅读三】
10. BDG 【解析】 标点: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句意: 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11.A 【详解】A.“意思不同”错,都是“慰问”的意思。
12.D 【详解】D.“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批评”错误。
13. (1)贤士们因此有很多都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都优厚地对待他们。
(“士”,贤士;“归”,归附,归依;“择”,挑拣;“遇”,对待。)
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使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使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
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千百姓。
(“是以”,因此;“丰”,使……丰裕,增加;“隆”,提高;“及”,推广至。)
14. 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仅仅是得到“鸡鸣狗盗”之徒 (1分),而真正的贤士却没有归附他 (1分)。
②苏轼承认孟尝君取士浅陋(1分),但也肯定了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发挥的作用(1分)。
【详解】①王安石完全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认为其门下并无真正贤士。他指出若是孟尝君得到真正的贤士,凭齐国的实力足以制服秦国,无需依赖鸡鸣狗盗;且正因鸡鸣狗盗之徒在其门下,贤士才不愿归附。
②苏轼的态度相对客观,既指出孟尝君取士标准浅陋,竟然以客礼厚待鸡鸣狗盗之徒,但也肯定其作用,认为当孟尝君被困秦国时,即便有道德礼义的贤士也无用,而恰是鸡鸣狗盗助其脱险。
【参考译文】
导读:四则文言材料,主要围绕战国时孟尝君养士一事展开多维评说:《史记》通过“待客夜食”“鸡鸣狗盗脱秦”,写其广纳宾客、不分贤愚的行事,凸显其“客无所择”的特点;王安石则直指其为“鸡鸣狗盗之雄”,否定其“得士”之说,批判意味鲜明;司马光从“养士为民”的儒家标准出发,指斥其养士之举为“立私党、蠹其民”,将其定性为“奸人之雄”,尊君资治意识强烈;苏轼则能客观辩证地看到,既言其取士浅陋,亦承认危急时鸡鸣狗盗之徒的作用。四篇文章各有立场,相映成趣。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自己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先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自己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各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起身,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就刎颈自杀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昭王的宠妾那请求解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担忧,问遍了宾客,没有谁能够有解决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王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不久,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于是就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材料二: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最终也依赖他们的力量得以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呢?如果不是这样,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以此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材料三:
我司马光认为: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世人所说的贤士,其道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风俗,其才干足以整顿纲纪,其智慧足以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其刚强足以团结仁人、坚守正义。用在大处就可有利于全天下;用在小处就可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可是现在孟尝君的养士,无论其聪明还是愚笨,也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概予以收留。孟尝君盗用君王的俸禄,结立自己的私党以博取自己的虚名。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盘剥百姓,他不过是个奸雄而已,哪里值得推崇呢?
材料四:
孟尝君礼相待的人,下至狗盗之人,都用客的礼节招待他们,他取士也太简陋了。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孟尝君几乎不得脱身。在当时情况下,即使是道德礼义之士,(对此)也没有用处。
【阅读四】
15. B 【解析】“面对黯淡春光”错误。“春愁黯黯”,因春季来临而引起诗人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作者愁闷的情绪。春天本身是美好的,但诗人只有忧愁苦闷。
16. ① 韦诗颈联写诗人因身患疾病而想要辞官归隐,但看到当地百姓逃亡,自己职责未尽,于国于民有愧,体现了一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② 杜诗尾联写诗人面对国事纷乱和自身处境的艰难,本想借酒解愁,却因老病衰弱需要断酒,因而更添悲愁,体现了一种欲排遣愁绪而不得的“矛盾”心理。
(每点3分,要点出矛盾所在并阐明具体原由)
【名句默写】
17.(1)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2)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3) 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示例二: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示例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示 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名句默写】
18.C 【解析】“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侧重于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愤恨,偏重内在感受,缺乏外在的宣泄性表现,与语境中“情绪宣泄”的要求不符。
19. ①特殊含义 ;②“泪流满面”/“心花怒放”/“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泪如雨下”/“万物皆可写”; ③特殊含义; ④引用。 (每空1分)
20.“陈词烂调”改为“陈词滥调”;“文采蜚然”改为“文采斐然”;
“惶然”改为“恍然”;“溃乏”改为“匮乏”。 (改对一处得1分,不写词语不给分)
21 21. 序号①,成分残缺, 改为“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序号③,逻辑不当, 改为“你的直觉已经被彻底重塑”
22.D 【解析】 A、B 项是直白描述,缺乏文学提炼与感染力,属于最初级的简单。
C 项则是刻意营造萧条意象,修辞痕迹过重,处于堆砌辞藻的复杂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